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寻访历史遗迹 品味太平甘棠遗韵

[复制链接]

47

主题

47

帖子

14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22:42: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甘棠,原名“赶坦”。明清时期,此地属宁国府太平县东乡。明代《太平县志》“太平县境图势”中在东乡境内标有“赶坦铺”,为徽青古道上的一处驿站。甘棠地处黄山北麓的太平盆地中,地势平坦开阔,适合快马飞奔,用“赶坦”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明代中期,崔氏宗族在此繁衍兴旺,族人嫌“赶坦”粗俗,取其谐音“甘棠”,沿用至今。

黄山太平甘棠巽峰塔(资料图)


  在我所见过的宝塔中,模样最丑又最见不得人的,当属甘棠的巽峰塔。
  巽峰塔虽然地处山城中心的鼓山之巅,但无论从山脚下面哪个位置上仰视,都杳然不见其踪影。大隐隐于市,它像一位出道的高僧,隐匿在繁华的闹市区,悠然独坐山林之中,冷眼静观着尘世的风云变幻。
  从鼓山南面的小区大门穿插进去,沿着宽畅的水泥路笔直向山顶爬行。接近山顶的别墅群时,可见靠路的左边有一条窄窄的水泥路。这条小路是用一截截水泥板间隔铺设的,远望犹如千足虫似的,蜿蜒伸向一片茂密的丛林之中。沿着这条横向平坦的小路行不多远,便见一座低矮的古塔杵立在一块平坦的高地上。四周参天的古树将古塔笼罩在一片荫翳之中,让人越发感觉到古塔的幽寂和肃然。
  古塔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很庄重很挺拔的,但眼前的巽峰塔却完全是古塔中的“异类”。巽峰塔外形很奇特,模样也很丑陋。一般的塔都是下粗上细,如竹笋似的,一节短似一节,很匀称美观的。但只有三层的巽峰塔,矮小卑怯自不待说,单就上下层塔的结构搭配上就很怪异。上下一样粗细,本身就不美观了,每层的高度不是下面高,上面矮,而是越往上越高,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巽峰塔是甘棠崔氏的风水塔。风水塔一般是镇妖驱邪的,但甘棠崔氏建此塔却是“别有用心”。相传,明清时期,甘棠主要有两大姓:一是胡姓,居住在鼓山南面的八亩塘边;一是崔姓,居住在鼓山西北面的月湾河一带。当时,胡姓家族人丁很是兴旺,崔姓家族却呈每况愈下之势。崔姓人认为这胡姓的鼎盛压倒了崔姓的气势,得想个法子抑制胡姓的发展。于是请来一位风水大师看风水。风水先生绕着鼓山察看一番后告知:胡氏居于鼓山南面,地势比崔姓高,阳气也很盛。鼓山是牛型走势,山下又有八亩塘,水草丰茂,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来有望出人才。风水先生告诉崔姓,要想抑制胡姓的发展,必须在鼓山的胁肩上建一座塔,以塔为桩,加固铁链,栓住宝牛。很快,崔姓族人就在鼓山之上建造了一座上大下小的砖塔。说也奇怪,自从这座砖塔建成以后,胡氏家族日渐衰弱,崔氏家族渐渐兴盛起来,逐渐成为声名显赫的望族。崔姓家族的兴旺是否真的与这座塔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我们不得而知,但崔氏族人当时造塔的“动机”却是值得商榷的。
  巽峰塔初建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虽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依然很牢固地矗立在鼓山的牛肩上。作为一个古迹,自然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修缮。粉饰一新的巽峰塔尽管已没有岁月的沧桑和斑驳,但其外形至今依然还是让人丝毫产生不了崇敬和景仰的心情。
  甘棠胡姓早已衰败了,但甘棠崔姓最终也没能站稳脚跟。如今的甘棠已是县城的中心区域,很多外来姓氏也早已融汇进来。甘棠崔家只能是一个历史的符号,只能永远成为历史的记忆了。如今的巽峰塔只能蜷缩在鼓山的树林中,茕茕兀立,形影相吊。在寂漠和幽静中,它独自哀怜,垂首叹息,冷眼旁观着尘世的沧桑和变化。


黄山太平甘棠六角楼(资料图)


  与默默无闻的巽峰塔相比较,甘棠的六角楼可谓是远近闻名,妇孺皆知了。
  顺着蜿蜒的甘棠老街一路西行,远远便看见一座高大的楼阁矗立在空旷的广场上。三层六角的楼阁拔地而起,巍峨高耸,气宇轩昂。尽管外观看上去有些沧桑,但其气势却是雄浑轩昂,灵动飞扬,十分引人注目。这座楼阁,就是远近闻名的六角楼。
  如果将巽峰塔比做“小人”的话,那六角楼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伟岸的“君子”。光明磊落的六角楼昂首屹立于开阔的广场上,以威武的雄姿显示其与众不同的气势。六角楼地处老街出口,原来这里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如今已改造成休闲娱乐的六角楼广场。此处原本就是三岔路口,交通非常便利。向南可直达黟县,向西可通往合肥,向东可抵达屯溪。南来北往的行人路过此地,皆可一睹六角楼的雄姿和风采。
  “有其气必有其象”。平地高耸的六角楼以卓尔不群的外形将其飞扬的气势尽情显露出来。这是一座重檐围廊式楼阁,共三层,楼高23米。全楼外观挑角飞檐,渐高渐收。三层楼宇共18条脊檐,饰有麒麟、天狗、天马等瑞兽,翘角处嵌鸱尾,悬有风铃。楼顶立1米多高的亚葫芦形陶刹,直插苍穹,与全楼形成展翅冲天,直干云霄之势。
  六角楼是甘棠崔氏的风水楼,明代万历年间,甘棠崔氏捐资修建此楼,楼内供奉魁星菩萨,又称“文昌阁”。从楼阁匾额的题字中,可以看出崔氏先祖的用心十分良苦。六角楼每层楼门均悬有匾额。第一层题“云衢直上”,蕴涵平步青云、高中魁首之意;第二层题“更上一层”,期盼步步高升,官运亨通;第三层题“拱秀”,寓意登高望远,饱览秀色。顶层照壁上又有“光照微垣”纸贴横披,下供奉魁星菩萨,暗含魁星高照,前程远大。挺拔高耸的六角楼寄托了崔氏先祖的殷切厚望:希望子孙后代文运昌盛,高中魁首,飞黄腾达。
  甘棠崔氏原是唐朝宰相崔群的后裔。自南宋末年崔群第18世孙寿一公从宣城迁至甘棠凤凰山下后,甘棠崔氏秉承祖风,崇儒重教,逐渐成为当地声名煊赫的名门望族。仅明清两代,甘棠崔氏中举人者达34人,其中进士及第达11人,占明清两朝太平县全部进士的四分之一。自明清以来,甘棠崔氏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才华卓著为国尽忠的先贤达士。如明代的崔涯,官至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被嘉靖皇帝赞为“真御史”;清代的崔国因,为国史馆编修,光绪年间出使为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使,为中国早期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
  如今的六角楼已成为山城标志性建筑。虽然六角楼的四周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环绕,但其凌然冲天的气势咄咄逼人。南来北往的行人路过广场,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抬头仰望六角楼傲然的雄姿,默默感受其与众不同的气质。

黄山太平甘棠老街


    从繁华喧闹的新城区踏进冷落凄清的甘棠老街,一丝空寂的愁绪会立刻袭上心头,让人唏嘘嗟叹,感慨不已。
  老街位于县城西边,巽峰山下,从平湖广场左侧的山麓岔口处拐进老街,由东向西绵延一公里左右,至街口的六角楼止。整个老街呈弓形,从东往西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三段。上街宽阔挺直,一眼可以望到尽头;中街狭窄弯曲,街道幽深回旋;下街是河塝路,一侧临水,浅浅的月湾河顺着下街道缓缓向西流淌。
  老街的街道全部为麻石铺砌,街道中间全部为一米长的条形麻石,光滑平整,远远望去就好像是那一排齐整的钢琴键一样。街道两侧镶嵌的是大小不一的石块,极不协调地簇拥着条形麻石。街道上的石头并不是清一色的,颜色杂驳。一段青灰色,一段赭红色,两种主色调间或掺杂地向前延伸,犹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乐曲旋律。
  街道两边矗立的是参差不齐的房屋,既有高耸的新式洋楼,也有低矮破旧的平房,形形色色、高高低低,杂乱无章地排列着。上街头的房屋略为齐整,街道南侧是一排低矮破旧的平房,门檐坍塌,墙面剥蚀;北侧为统一式样的两层新式徽派楼房,白墙黑瓦马头墙。中街两侧房屋基本保留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风貌,临街的屋檐高高挑出,支撑的梁托贴着墙面立起,雀替上还残留着人物的雕刻和几何图案。临街的木门很宽敞,上下门框有凹槽,便于商铺早晚上下门板。下街的房屋基本是六七十年代建的平房,墙面也早已斑驳陆离。由于靠近月湾河,青石屋基高出街面一尺左右。
  徜徉在老街的青石路上,清脆的脚步声会让你倍感老街的凄清冷落。如今长长的老街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店铺,一家加工棉絮的作坊,两三家杂货店,三四家理发店。街上行人稀少,店里门可罗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或坐在临街的门口,或拄着拐杖蹒跚而行;几只野狗在街上乱窜,看见生人娮娮地狂吠一通。只在上街口和下街口处时常聚拢了一些悠闲的打牌人,给老街增添了一点热闹和生气。
  衰败的老街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清朝乾隆年间,老街店铺林立,有各式商铺200多家,其中较大的商号有50多家,如泰和春、庆茂和、和继、豫泰、鼎升、正丰、裕源、恒茂、永茂、正泰、广兴、同福源、葆余、同新和等。老街曾有两家很出名的药房,一是瑞芝堂,一是保和堂。远近闻名的甘棠老街纸伞坊店最兴盛时达20多家,其生产的纸伞曾畅销于徽州、武汉、芜湖、南京等地。
  随着新城区的不断扩大和城市面貌的不断改造,甘棠老街现在已面目全非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将老街拦腰截断,下街的月湾河也被厚厚的水泥板覆盖而杳无踪迹了,新式楼房雨后春笋地在老街两边矗立起来。如今的老街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了,可能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老街将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老街的确老了,犹如一位佝偻老者踽踽独行在夕阳的余晖里。
  说起甘棠崔氏宗祠,山城的居民可能大都不知道其身在何处。如果不是刻意去寻觅,一般人也很难发现它的踪影。

黄山太平崔氏宗祠


黄山太平崔氏宗祠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距六角楼东北侧一箭之地的省直粮库中,还残留着一座废弃的古建筑。从外表看,这座古建筑,除了檐角和垣墙有些特别外,整体外观与周围几排并行的粮库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区别,看上去也很不起眼。这座沦落风尘几乎被人遗忘的残留古建筑,就是曾经辉煌的甘棠崔氏宗祠。


黄山太平崔氏宗祠


  从六角楼广场进入省直粮库大门,便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泥甬道。道路两边分行排列着几溜高大齐整的粮库。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仓库,虽然早已成了闲置的空房,但依旧很有气势地一行行矗立着。沿着水泥甬道前行数百米,右转直行,抬头便可看见那座满目沧桑的崔氏宗祠,很不协调地与粮库并行排列着。祠堂南面檐瓦下垒砌着一堵高大的砖墙,上面没有封顶,一望便知是后来修砌的围墙。正中是一扇锈渍斑驳的大铁门,透过铁栅栏,一股深沉的历史气息如同陈年老酒一样迎面扑来,让人在迷醉中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这是一座残缺不全的老祠堂。坑洼不平的地面上积满了灰尘,粗大的梁柱泛着黝暗的光泽,轩敞的厅堂弥漫着霉烂的气味。从祠堂的格局上看,残留的部分应是祠堂的中进享堂。祠堂前进门厅和后进寝楼已完全拆除,崔氏宗祠的总体风貌已荡然无存。但从残留的中进享堂中,我们依然可以强烈感受到崔氏宗祠当年非凡的气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檐瓦下一字排开的五根冬瓜梁。见过很多祠堂的冬瓜梁,但从没有见过如此硕大的冬瓜梁。第一眼看上去,那如大象一样粗壮的腰身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五根冬瓜梁架立在六根粗大的四方石柱上,在岁月的磨砺下,泛着一片苍黄的色泽。进入享堂大厅,一根根粗壮的立柱秩序井然地排列着,将偌大的厅堂分隔成功能不同的区域。环绕大厅的10根立柱特别粗大,须两人合围,黑黢黢的,看上去威严庄重。享堂里所有的间隔壁板都已拆除,38根立柱一览无余。满眼望去,一片雨后春笋似的林立景象。


  由于年久失修,仅存的中进享堂也早已朽烂不堪。尽管厅堂的梁柱总体保存完好,但大量雕刻精美图案的雀替、梁柁、斜撑等都已缺失损毁,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从残留的木雕和镶嵌的圆铜钉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祠堂是何等的富丽堂皇。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木雕图案,那一只只金光耀眼的檩梁铜钉,如同璀璨的星辰一样点缀在祠堂的上空,似乎正在默默诉说着崔氏家族当年的兴旺和发达。


  崔氏宗祠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元代初年,甘棠先祖公崔寿一之孙崔喜翁正式定居甘棠。崔喜翁有两个儿子,长子崔融,次子崔和。甘棠崔氏由此繁衍生息下来,其家族子孙均为融、和两大房系的后代。为了岁时祭祀先祖,明朝万历年间,甘棠崔氏集资修建了两大宗祠,一为长房的三甲祠,一为次房的七甲祠。现残存的祠堂就是崔氏长房的三甲祠,又名世德堂。祠堂竣工后,时任户部尚书的毕锵,作为甘棠崔氏女婿,为宗祠题写了“唐相后裔”四个大字,制成黑底溜金的匾额,悬挂在祠堂的门厅上。崔氏家族的荣耀和兴盛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灿烂夺目的宗祠牌匾之中。

  作为家族精神支柱的崔氏宗祠,虽然早已失去了祭祀先祖教化子孙的作用,但作为历史文物和古迹,崔氏宗祠依旧散发着经久弥香的魅力和绚丽璀璨的光彩。残缺的崔氏宗祠彰显了一个时代纲常伦理,也暗示了一个旧时代的土崩瓦解。历史是需要变革的,但同时也是需要继承的。作为最基本的忠孝伦理道德,必须要永久地传承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19:12 , Processed in 1.74988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