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仙李白在黄山区的游踪及诗作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118

帖子

35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19:5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仙李白开咏黄山诗文之先河,但是他游黄山的时间和次数世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走的路线更是扑朔迷离、难以确定。本文将结合黄山区(主要为原太平县)及相邻县、市的山川地理、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注家的李白诗作系年谱(指王琦、安旗、郭沫若、詹英四注家系年谱)等资料作综合讨论,希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所补益。
    一、李白游黄山的时间和次数
    唐天宝十二年(753)秋诗仙李白自河南商丘的梁苑南下至宣城,代表诗作是《自梁苑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诗中有“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竭”,“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之句,说明李白此时尚末游历皖南山水。
    天宝十三年(754)按各注家系年谱(特别是詹英谱)认为李白春游金陵、夏游扬州,秋游秋浦,(主要是秋浦的清溪),冬游青阳。春、夏与黄山较远,当无游黄山之嫌,冬游黄山可能性也不大,但秋季李白却是在游秋浦的清溪,一直到下雪了。代表诗作有《宿清溪主人》、《独酌清溪江祖石》、《清溪夜雪对酒》、《清溪夜半闻笛》、《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等。从这些诗作可以看出李白秋入秋浦,游历清溪(在池州府西南七十里),距黄山较远,交游中无熟悉黄山的人,游黄山是不方便的,此时说李白游黄山使人难以置信。
    天宝十四年(755)按各注家系年谱;李白春在宣城郡(泾县、太平县当时属宣城郡),夏去当涂,秋回宣城,冬因安禄山造反,北上至梁苑接夫人南奔。代表诗作有《赠崔十五见招》、《报宣城长史李昭赠鹤》、《赠宣城赵太守悦》、《奔亡道中》等,《泾县志》认为李白在天宝十四年到泾县,但查阅李白的诗作所涉,应是春
游琴溪。琴溪有琴高山,山上有“控鲤升天”的传说,故李白作此一游,且琴溪在泾县的东北境,乘舟游览很方便。游琴溪在李白的诗中有多处提到,如《赠崔十五见招》诗中有“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之句,说明游琴溪本不是虚妄。这次泾川游(琴溪为泾川下游支流)有一首值得注意的诗,即《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人将诗中的东亭误解在龙门(时属泾县地),实则不是。从诗意看此时李白并未到龙门,而是以“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的诗句婉言说明不能去泾西游的原因。郑谔此时为泾县县尉(唐时尊称县尉即县令的副职为少府)。总起来分析,这一年李白并没有游泾县的西乡,当然不能涉及上黄山的事了。
    天宝十五年(756)春,按各注家说法应是在宣城郡,按志书记载当是应汪伦(天宝年间曾为泾县令,隐居于桃花潭)、万巨之请出游泾西,具体地点有水西寺,落星潭,桃花潭,丹山、板壁山(又称碧山)、龙门、黄山,后去秋浦。这年秋后与夫人去庐山屏风叠隐居,十二月入永王军。代表诗作《游水西简郑明府》、《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泾川送族弟淳》、《扶风豪士歌》、《赠汪伦》、《古风·西上莲花山》、《宿虾湖》等。这些诗作中有不少诗句清楚地表明李白游泾西(包括黄山)的时间。《扶风豪士歌》诗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及“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之句,表明李白去梁苑接夫人南奔到宣城再去泾县西乡的时间当是天宝十五年三月(注:据《泾县志》,万巨是泾县名士,先留居京城长安,安禄山反乱后,约在天宝十五年春才回泾县万村老家的。万村在桃花潭侧)。《游水西简郑明府》(注:此时郑谔已是泾县令,唐时尊称县令为明府)诗中有“石萝引古蔓,岸笋开新箨”之句,表明游泾西当是时在四月(水西寺在泾县城西泾溪边)。按各注家系年谱认为是年夏秋之际李白曾去余杭,证明诗作主要是《经乱后将避地剡中赠崔宣城》,但李白去了还是没有去?不妨仔细查阅李白在泾县的诗作:在《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中有“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以云门对若溪;且以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之句,在《泾川送族弟淳》诗中有“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之句,从这些句意可以体会到李白在泾西游历期间打消了去浙江剡中的念头,说明李白在写《经乱后将避地剡中赠崔宣城》诗以后,并没有去浙江剡中,而是浩荡三百里的泾川游(应当说包括刚建置不久的太平县境,该县原为泾县地),上黄山则是自然的事了。
    再说《古风·西上蓬花山》,因诗中有“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之句,各注家均将此诗定于安禄山陷洛阳之后,陷长安之前,即在天宝十五载的五、六月中,这一时间是与李白的泾西之游吻合的。由于黄山在天宝六年才被命名,许多山峰还没有取名,李白以形象名之是可能的。诗中有写登黄山绝顶的句子“西上莲花山(又作莲花峰),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中虽末点明黄山,但其意境却是夏季登黄山绝顶的风光。从此时李白活动的时间和范围来看可以确证该诗应是登黄山之作。诗句“西上莲花山”,为不熟悉黄山古地理的人所难理解,其实翻一下古人游黄山的记载,特别是从原太平县的西乡(今黄山区焦村镇,下同)上黄山的记述就明白了,元人汪泽民《游黄山记》中记有:“山西之麓,田土广衍,曰焦村。莲峰丹碧,峭拔攒蹙,若植圭,若侧卉,若列矛,若芙蓉菡萏之初开。”这是从太平县西乡所看到黄山形象,其中有二处提到黄山象莲花芙蓉之状。试想当年的李白所见又何曾不是呢?那未从太平县西乡(唐时尚无焦村,焦村之名是在宋代以后才有的)有没有直上黄山的路呢?《嘉庆太平县志》在上黄山的路径中记有:“从西乡渡伏牛岭沿溪至钓桥,直行则过汤岭,左折上白云庵,逾海棠坝,循指象处至炼丹峰、平天矼。”这一登山古道实质上是登黄山最平直的路线,这条路线还可以从黄山古志书上查到。但至清末以后,随着汤口,辅村等处的山道的开辟,这条古道便逐渐湮灭,以至不被世人所传。近年黄山新辟的天海至吊桥庵登山道,所沿的大概就是这条古道的路线。这条古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直达炼丹峰。唐时炼丹峰称黄山第一峰,李白登黄山是不会不到炼丹峰的。说了这些以后就该确信李白“西上莲花山”实际上就是西上黄山了。总上所述,李白第一次游黄山的时间应在唐天宝十五年的夏季(此年七月改元“至德”,又称至德元年)。
    至德二年(757)到上元一年(760)的四年中按各注家认为李白因永王兵败而获罪流放夜郎,中途(行至巫山)遇赦还江陵,游岳阳、巴陵,后寓豫章(今江西南昌),无涉足皖南事。代表诗作有《永王东巡歌》、《早发白帝》、《巴陵赠贾舍人》、《江上赠窦长史》等。太平县《胡氏宗谱》(民国版)认为李白于乾元二年秋七月到黄山脚下的碧山求白鹇,但据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同泛》诗中的“枫叶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之句,各注家考证李白与贾至泛游洞庭湖的时间为乾元二年的九月。由此看来,按当时的交通条件,七月游黄山是不大可能的(此年二月遇赦还江陵)。李白有没有再上黄山呢?我们不妨把时间往后推移一下。
    明万历《太平县志·侨寓列传》记有:“唐李白,字太白,天宝未由翰林供奉流放夜郎,释归往来宁(注:指宣城)、南、泾、太之间,杖履所历遍于川原,尤雅爱黄山,访胡公笼双白鹇以去。”关于李白流放释归再到皖南不仅仅是太平县有此记载,其它县的志书,如《东流县志》就有释归再游的同类记载。但按各注家系年谱,李白是在上元二年复至宣城、当涂的。上元二年春宣州因有刘展反乱,李白是不能来的,故应是在夏季。李白游五松山的诗中有“五松名山当夏寒”之句,说明上元二年的夏季李白在五松山(今铜陵县境,距陵阳山不远,唐时属宣州)。可以认为诗仙李白在唐上元二年(761)秋的诗作有《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过汪氏别业》、《早过漆林渡寄万巨》、《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等。《至陵阳山登天柱石》诗中有“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及“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之句,故注家将此诗定在上元二年,再具体一点说应是入秋了,诗题有“隐黄山”之字,可以看出李白这次出游不是仅至陵阳山而已。需要特别指出各注家忽视了对诗题中“见招隐黄山”这五个字的理解,误以为李白当时仅至陵阳山而已。考其疏忽的原因有二、一是本人对陵阳山去黄山地地理交通情况不了解。二是历代地理书(如《读史方舆纪要》)及相关志书(如《嘉靖宁国府志》)的误导所致。最明显的例证是对李白的《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一诗的曲解。诗题中的“三门六剌滩”历代许多志书都误以为在陵阳山下,只是到后来(如清代的《嘉庆宁国府志》)才作了纠正,定为麻川河上。其实李白当时在诗中就写的很明白,“三门”二字指的是在太平县城北的三门山,高溪(即今麻川河)沿山而流,六剌滩当在三门山下,而非在陵阳山下。据此,李白应是由黄山出发,取水路沿高溪(即麻川河)而去泾县的。《万历太平县志》中记述李白此次“笼双白鹇以去”说明李白这次的行踪还去了碧山,(碧山在麻川河上游的黄山脚下,由陵阳山东去六十里)。证明这次行踪季节的李白诗句有“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我行值木落,月苦寒猿哀”(《过汪氏别业》)、“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寄何判官昌浩》)、“水色倒空青,林烟横积素”(《早过漆林渡寄万巨》)等。因此诗仙李白第二次来黄山应当是在上元二年的秋季,此时李白已六十一岁。
    二、李白两次游黄山的路线
    天宝十五年夏,李白在汪伦、万巨、郑谔(这三人应当是非常熟悉黄山的)的大力资助下,第一次游历黄山。从地理上来讲,桃花潭至黄山脚下最近的路程当是取道龙门,越龙门岭可以直奔黄山,其路程仅七十余里,途径也较为平坦,汪伦、万巨是不会不知道的。有人以为李白这次上黄山是水路,其依据出自对“李白乘舟将欲行”诗句的误解。《泾县志》记有:“桃花潭在翟村、万村之间”,汪伦宅在翟村(又名陈村),去黄山则需渡桃花潭至万村,或舒村,乘舟不一定就是全部水路,过渡也是要乘舟的。《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明明是下水行旅,又何如来说明这次的行程路线呢?龙门古时为一方山水胜景,历代《宁国府志》、《泾县志》均有提及,自万村取道舒村,越桐树岭至舒家,到龙门不过二十余里,是有名的龙万古道,李白游龙门当取此道,只可惜末留下诗篇。再说李白到黄山留下什么。《嘉靖宁国府志》(明)卷五中记有“芙蓉峰,太白尝游此,有白马源、溪”。唐时黄山只三十二峰名,后来才增至三十六峰名,芙蓉峰名可能出自李白的“素手把芙蓉”之句,以纪念李白的云游黄山。李白游黄山当不仅此一处,李白还可能西行上汤岭,沿山而游。今汤岭至温泉的路旁汤泉溪畔便有李白所书“鸣弦泉”、“洗杯泉”遗迹,世传为李白在此饮酒听泉。李白这次游黄山,应还包括从现今的西海大峡谷古道上黄山绝顶,《古风·西上莲花山》为最好的诗证。离开时应是夏尽秋来之际,其《宿虾湖》诗中有“鸡鸣发黄山,暝投虾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之句,可以说明去的路线和季节(注:虾湖在贵池县城南六十里,今已涸)。此诗表明李白当时可能自焦村(唐时无此名)越穰岭古道至广阳(计路程为50里)然后去虾湖。
    李白第二次游黄山路线较为明确,《至陵阳山登天柱石》诗题表明李白自秋浦(也很可能是五松山)来到陵阳山,《康熙石埭县志》(清)就曾记载广阳城郊有杏林村(东去太平界处),昔李白酤酒于此,说明李白将再次到太平上黄山。《太平县志》记有碧山为李白求鹇处,故这次路践当是自广阳经穰溪(已淹没)过甘棠(唐时无名)、太平县城(古名桂城)而至碧山。去时路线有《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两首诗为证,说明是沿麻川河(唐时称高溪)下至舒溪(唐时亦称陵阳溪,今淹没,当时属泾县地),出小河口至涩滩(原为泾县地)。这里附带说明的是:麻川河,历代《太平县志》都曾有可行船的记载,帆影绝迹是在清末战乱后,由于河道淤塞造成的。往下的去向有《过汪氏别业》、《早过漆林渡寄万巨》、《寄何判官昌浩》等诗可以说明。李白这次来太平上黄山主要带有卜地隐居的目的,去碧山后很可能取道苦竹溪上白鹅岭,探访过温处士,故后来有《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的诗作。
    在说完李白两次到太平县登黄山的游踪后需要说明二点:一是古人上黄山非常不容易,当时交通条件差,登山更不必说,加上地广人稀,食宿困难非常大,故在理解李白上黄山的问题时,应清楚地考虑到这一点,就是说李白当年来太平县上黄山当不会是孤身一人,故本文有“资助”之说。二是李白游黄山当时,太平县刚建置不久,按照古代诗人的习惯,诗句中是极少出现的,往往以古地名代之,更何况太平县本来就是泾县的。(注:本文讨论中所用的“泾西”、“泾县西乡”当含太平县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19:15 , Processed in 0.07426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