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皖中在柏山

[复制链接]

78

主题

78

帖子

23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0:0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皖中,是南京安徽中学的简称。前身是南京安徽公学,始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当时称为安徽旅宁公学。1923年陶行知、姚文采主校,学校推行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手脑并用”以勤俭崇实精神办学,求得“德、智、体”三育并进。迁来屯溪时,设立徽州分校。抗战期间,驻屯溪柏山达五六年之久,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柏山皖中”。



迁校经过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八·一三”又把侵略魔爪伸向淞沪,南京形势十分紧急。为坚持全面抗战,东南各大城市机关、学校……,纷纷内迁。皖中校长姚文采,“念徽州本山明水秀之乡。在地理上,将为前方之后方。对于当地民众之启发,与乎青年之教养训练,已刻不容缓”。决定在徽州屯溪设校。同年8月,他只身来屯,驻足黄山旅社(今沿江东路16号).与程翔云、程浦云等人,共筹迁校事宜。

    建立徽州分校的宗旨,从它的一首校歌,便可得知。

黄山白岳屹江青,钟秀毓群英。

百年之计在今日,更需要上下齐心!

歼被东邻仇敌;重申北伐精神!

国仇家恨自难平,且听弦歌声。

成仁取义本吾志,趁此时尝胆卧薪,

凭仗中流砥柱,重光万里长城!

    迁屯伊始,校址三易。在一无校舍,二无设备,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多赖地方茶叶公会姚毅全、叶凤山、茶商吴佩珩、孙友樵等出力帮助。他们让出茶号,供皖中复课使用。最初,校办公处、高中部设阳湖,初中部分别设屯溪还淳巷华胜茶号和观音山的怡新祥茶号内。因陋就简,用布幔间隔为教室,用茶板、茶箱充当课桌、课凳。事后,休宁程荷生慨捐课桌椅六百套,以供使用。不久,又将校本部迁入阳湖茶商小学及大有庄等处。9月初学校先后招生两次。10月初,南京的新老学生负笈来归者经登记达781人。10月10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会上,对各界来宾赠以分校《创立纪念刊》,人手一册。国民政府教育部顾树森司长和金陵大学徐养秋教授,均亲临指导。11月1日,又出版发行了《 国难旬刊》,以宣传抗日、推进教学。

    1937年底,南京沦陷,寇焰内逼。原流亡到屯溪皖中的师生,多数又向大后方逃亡,因而在校学生锐减至二百余人。不久日寇铁蹄又踏进皖南,宣芜沦陷,人心惶恐,分校几乎面临瓦解之势。时湖南省主席、原南京安徽中学董事长张治中来电,促姚文采去长沙办学。后经多方考虑,决定一面就地另找安全地点,一面率领师生坚持教学。

    1938年1月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薛岳来电,姚文采奉命组织“战地服务团”,并代办战地工作干训班事宜。这时散去的学生又渐集屯溪,要求复课。校方按照实情,开高一以下五个班的课。高二、三学生,因人数不齐,则尽量分配他们在战地服务团内参加抗日工作。为发扬“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校方又在休歙的黄尖、凹上、大岭脚、岭后等处,开辟类同今日“农科教”于一体的山乡教育实验区。以此为基地,派分校部分生员前去宣传动员民众抗日,组织训练。

    1939年,抗战烽火日炽,敌机不断地向后方各不设防城市狂轰滥炸。是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六日),屯溪首遭空袭,为保障师生安全,以柏山为校址,以“往来透支”(即是银行收存学费,校方支用超过,由银行贷付)方式,向安徽省地方银行贷款,进行修旧建新,添造校舍数十间。虽当盛暑,但在施工上,却是日夜兼程,于9月1日前迁入新址,如期开学。

    柏山,是屯溪名胜之一。环境幽静,确为战时教学的理想场所。山有齐祈寺,为唐会昌时所建。皖中,便是利用齐祈寺这一露天殿址和残留的石建佛座作为礼堂讲台的。礼堂西侧,为程氏家祠,用作教导处。山上操场东侧,为新建楼房、校舍,间以新修缮的轩堂小院。次年,校大门东移,厨房迁建在后山,另辟山下操场。山脚下的小吃馆、文具店、缝纫铺、理发室应运而生,哗然若市。一次,有位曾经驾驶B—29型轰炸机,远征日本,夜袭东京的盟军军官来校参观巡视,校方接待了这位美国人并吃了一顿炒面,便是在这餐馆内进行的。

    学校迁入柏山以后,当地及沦陷区流亡来屯各阶层青年,要求入学者络绎不绝。学校则不拘贵贱,不分男女,只要考试及格,全都接纳。每学期学杂费改收大米,人均45市斤。对因经济发生困难的学生,由校方或师生之间互相接济,以维持生活。其中有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冯理达姐妹和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养秋的孩子等。现任《陕西日报》编辑的陈布南,曾撰文说:皖中“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非常关心。那时,我是从沦陷区来的‘难民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无着,学校对我是减免学费。……我自幼爱好写作,从高小开始就常在《徽州日报》及以后的屯溪《皖报》副刊发表杂文之类小品,略有稿费收入。事实上,我当时就是依靠这些补助和微薄收入,加上族兄的帮助,在皖中上学的。”

    班级方面,1939年增设春季始业班。在柏山先后设九至十一个班级,学生七八百上下。1941年,设有高中三个班,初中甲乙六个班,初中春季三个班,是皖中班级最多的年份。同年止,先后办理毕业四次。合计高中毕业学生106人,初中毕业学生251人。均分别任职于军政各界或升入大学。

    抗战胜利,校本部迁回南京,设备均留屯溪,并由柏山迁回阳湖,续办徽州分校。1949年屯溪解放后,更为私立行知中学,1950年合并于屯溪中学。



战 时 教 学

    皖中的教学目标,归纳起来为“认识实践、民族美德;服从守法、训练矫正;锻炼体格、战胜困难。”课程编制和教材内容,均以当时修正的中学课程标准及《抗战建国纲领》为依据。并为适应战时需要,补充以战时常识、国际情形、国防知识、生产教育等资料。具体加授的课程有:战时机械工程、军事化学、战时救护、国家问题等。

    教学方式:高中注重讲演、讨论、实验,以自行研究为主,并鼓励创造;初中注重讲解、练习、辅导,以自学为主,并鼓励研究。各科课程,原则必修。唯高中自第二学年起分设选修学程,以备毕业后升学,就业之用。课堂教学,老师除讲授课本外,还必须对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成绩考查,包括课堂上的老师提问、笔记、各学科作业等。每隔一至二周,作文一篇,日记例外。课程作业,均按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当日完成。月有小考,期有大考,临时测验由各教师测定。

    在训导施实上,高中实行军事管理,为军事训练团编制,设军训课;初中实行童子军管理,属中国童子军第三团编制,设童训课(皖中童子军成立最早,在南京注册时,为全国童军团前三名)。两团编制,均由国家登记注册,授有军旗。团以下分别按高初中及班级情况分设两个大队(或总队),每大队辖三个中队(或区队),每中队由三个小队(或分队)组成。正副队长由学生民主推选或由校方提名担任。各中队长轮流值星,负责各种集合执勤服务。“两训”课程中有徒手操、各种步法、队形变化,以及为战时需要的担架、包扎、急救、消防、防空、防毒、旗语、射击、投木手榴弹、三角瞄准、方位测定、紧急集合以及炊事、游艺等等。这些训练,大部分是通过每个学期毕业班的越野行军、童军露营来进行实习检验。

    劳动服务方面,每学期开始,由童军教练发给每人劳动服务证五张,作为校内外劳动服务的记录凭证。每年有春假数天,为学生返乡用以劳动锻炼,陶冶身心。

    操行考查,于学期开始,以学生操行每人800分为基数。然后视其行为优劣,随时增减。增至1600分为超;1000分为优;800分以上为良;减至700分以下为中;600分以上为庸;500分以上为劣。增分标准大致是:维护纪律、遵守校规、勤于学业、公共服务、参加集会不缺席、注意礼貌卫生等;反之,凡赌博、斗殴、偷窃、破坏公物、考试舞弊等则一律扣分。学期终了,具有两门主科不及格者留级,而操行劣等又无故旷课超过规定天数的,就令其退学。

    皖中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大学本科、专业毕业,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厚。当时,他们入不敷出,生活艰苦。然而那种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却不懈怠。表现了一种体验时艰、清贫自守的高尚情怀。

    先后来皖中从教的有:王秉珪、王天福、程千帆、赵安平、黄宝华、陈光升、程管侯、李默涵、李辛白、吴建白、汪启恩、胡逢荣、金晓农、金良晨(1948年赴台)、稽家钰等。此外,尚有教导主任查景韩,他是国立北京高等师范毕业,曾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训育主任程贻青,他是东南大学优才生,国文教师是罗长铭和北师大教授、古典文学专家陈友琴;英文教师朱家治,他是金陵大学毕业的,地理教师罗家柱,他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分校校歌作者是四川大学教授萧印唐和中国有名女词人,武汉大学教授沈祖芬等,还有中共地下党员,南京中央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的李大千;以及曾任联合国远东军事法庭首席审判官的石美瑜等。

    战时课本奇缺,版本又多不统一,大多是由主课老师,自选题材,自编讲义,由教导处罗善之负责刻写,用土报纸印出。另是根据老师所用的教本,在课堂上记笔记,有的借用旧课本、互相传抄。

    1940年,为避免空袭,屯溪曾一度进行防空措施,每日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止,为疏散时间。各学科课程,则在疏散前后,在柏山山坳里,上完当日课程。而日食改为二次干餐,其进餐时间也在疏散前后。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环 境 布 饰

    皖中的环境布饰能因地制宜,内容充满苦奋斗精神。譬如:阳湖学校大门前的“纬武经文,术德兼修”;柏山师生宿舍与教师之间抗日爱国热情和艰的“寓将于学”;操场旁的“锻炼身体,增强体魄”;饭厅里的“粒粒皆辛苦”标语等等。

    值得提出的是礼堂上“实”字校训的布饰。据说是根据黄兴的家训“笃实”而来。释文是:“德性宜笃实也,知识宜富实也,身体宜健实也”等。

    又如1937年,程贻青在阳湖学校礼堂上所书的一幅柱联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该联是八·一三淞沪战役中,任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率领孤军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所撰,表现了至大至刚的民族气节。

    1940年暑假,皖中,环境布饰更新,比较引人注山的有两处。一是从柏山寺进入露天礼堂的东西两廊过道上,悬有两块木牌,蓝底白字。每块木牌,蓝底白字。每块木牌的正背两面分别书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

     一是露天礼堂以北围墙上的“明耻教战”四字。每字约一米正方,是方砖形美术体。这四字的题撰是前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李根源所题(李是朱德同志的教官)。显然,这些布饰对鼓舞全校师生抗日救国、树立民族正气,无疑是有益的。

    另外,据经传芳、王自珍同学的回忆,当年从柏山山脚至学校大门的山径上,建有两座山亭,其中有这样一幅楹联:

到此少凭栏,登峰造板宽宇宙;

临阶勿躐等,升堂入室立根基

    该联是绩溪名儒书法家程宗鲁所撰写并书。此联体现了老一辈对青年一代学习上的殷切关怀和无限期待之情。



抗 日 救 亡

    抗日军兴,在驻徽州岩寺新四军的直接影响下,成立有“学生抗敌协会”、“皖中剧团”。利用一切时机,积极参加捐募寒衣、慰劳伤兵、动员民众、组织训练等抗日救亡活动。校内各班级还组织有歌咏队、口琴队、演出队、宣传队,利用音乐、戏剧、漫画、木刻、壁报、标语、演讲、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以“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灌输抗战智能”。教唱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大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枪口对外》、《松花江上》、《打杀汉奸》、《游击队之歌》、《募寒衣》、《毕业歌》、《国际歌》、《马赛曲》、《铁蹄下的歌女》等20余支;演出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打倒汉奸卖国贼》等。校外,有程中一、李莅之、余华所创办的“前锋剧团”,团员大多来自皖中、徽师、女中学生,程绍懋便是该团的副团长之一。

    1938年9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郭沫若领导的抗敌演剧二队来屯演出期间,曾主办了一次以皖中为主体的抗日救亡歌曲千人大合唱,其声势浩大,轰动山城。这年冬,校方规定各班学生寒假中,必须完成三个乡镇以上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取得当地乡镇公所证明,在新学期开始,方可报名入学。当时,在屯溪的一些同学中有凌丹生、江启侯、李润之、洪政民、严济棠等八名同学,自动组成宣传队,自编、自排歌剧《民族公敌》、《送棉衣》及口琴合奏等节目,休宁溪边村、潜阜镇、黄芳村等山区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88年10月台湾回大陆探亲的洪政民,分别会见了一些尚健在的同学,回忆当年一起睡地铺、吃大锅饭、刷标语、贴海报的情景,那种抗日爱国热情,不禁油然而生。

    1939年至1940年间,学生除经常在屯溪附近街镇演出宣传外,还在柏山操场搭台举行一次各班级演出竞赛活动。连续两晚,周围村落群众,打着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接踵来看演出。程绍懋、孙励真(女)、黄永丰等主演的大型抗日话剧《古城的怒吼》,除在本校演出外,还曾在屯溪大舞台与查景韩编导的话剧同台演出。观众见到敌人蹂躏同胞的罪行,都悲愤填鹰,台上台下同仇敌忾,群情激昂。

    1939年10月10日,敌机六架轰炸屯溪。在汽车站、公园街、长干坝一带,投下炸弹、烧夷弹14枚。交通路、中南旅社多处中弹起火。皖中“防空救护队”及时出发,携带童军棍、三角巾,在童军教练金晓农的带领下,冒着敌机危险,奔赴屯溪抢救。他们断火路、搬物资,无不奋勇争先。

    在劝募献金方面,1937年10月5日《徽州日报》载;皖中抗敌后援会募捐救国,计款640元,由银行汇往南京中央广播电台收转政府。

    1940年下半年,这样的活动又有两次。一次是屯溪各界防空节纪念大会,为“联工队”屯溪胜利舞台演出,推销面值2至5元的游艺金票券。这次活动,皖中负担的3000多元任务,三分之二是分摊给各班学生完成;另一次是1元献机,每个学生向校方领取印有飞机图案、每张1元的证券约二三十张,自行劝募。1941年10月的一次,大约是人均募款在十几元左右。

    这些活动,部分同学是向自己家长亲属劝募或由家长亲属代为劝募。但大部分同学都是停下课业,走街串巷,出入茶坊、酒肆、分馆、商店,或在戏院进行幕间宣传,或在闹市要道拦阻“黄包车”,向阔佬劝募。还有的同学深入“麻将”席旁,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劝说捐献。



民 主 自 治

    皖中在民主自治中,各个班级设有正副级长,一般地说级长也是“学生自治会”的成员。自治会下设干事会,分学术、事务、文书、游艺、体育五大股,分头负责学术交流、游艺联欢演出组织、班级球赛、清洁卫生互查等,以及对外的联谊活动。在膳食管理上,有学生“膳食委员会”组织,每月一届,处理日常膳食事务。每日按各班级顺序轮流派二名学生采买,二名学生监厨。帐目公开,并受全校师生监督。

    1940年曾掀起一次反丁学潮。丁某是皖南行署警保处派来的教官,他对学生思想控制极严,并以法西斯手段对待学生,因而激起学生的强烈不满。推派孙励真(女)、潘友斯、吕佐武、郭善洵(现居美国任大学教授)等四名代表联名上书请愿,要求行署撤换之,后经戴戟亲自过问,予以调离。

    1942年,屯溪警备司令部新任司令楼月,一到职便将屯溪公园花卉盆景搜罗去,独家欣赏。一次,在街头非法搜查行人时,竟将皖中高中一名学生易昌明,囚禁在一所关押小偷、流氓的万年台下,挨饥受寒一宵才被释放。于是,这位学生便以《楼头月》为题,撰文发表。文尾有“楼头月啊,楼头月!西山逼近将沉没!”以倾吐对楼月的横敛暴虐的愤懑之情。楼月迁怒于《皖报》副刊编辑文贯之,将其逮捕。后经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电令释放,一起陡起风波,始得平息。

    约在1943年,刘某攫取得校务主任职任,拉帮结派,排斥异已。侵吞学生伙食费中饱私囊。致使学生伙食降低到每天吃的是糙子米,清水煮萝卜青菜的水平。同学们在进步老师的支持下,掀起了抗议学潮。刘某对此并不引以为戒,反恼羞成怒,竟下令要赶走这位教师。1944年,皖中校友、新任皖南行署主任张宗良(曾得姚文采资助、留英获政治学博士学位。赴台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校长)任职期间,应皖中分校部分师生邀请聚餐时,得知此事。为维护校誉,清除邪恶,经了解情况属实,便把刘某叫去,令其退出学校,以重整教学。



文 体 生 活

    皖中的同学们在课余时能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发展每个人的才能。教学上有一批名师,学习空气比较浓厚。因受“五四”新文化影响,每个班级几乎都办有级刊和壁报。此外,也有两人合办、一人独办的。诸如《巨轮》、《曙光》、《血斗》、《春潮》……,真是目不暇接。同学们有不少作品,还在《徽州日报》、《皖报》、《中国日报》、《中国民报》、《皖锋》、《皖南人》、《火炬周刊》、《东南半月刊》等报刊上发表。

    1943年,在校学生还自筹经费,办了一个《星之海》纯文学铅印刊物。该刊有八个编委,皖中就占五个。他们是:原班级学艺股长刘和芳(上海大厦大学毕业,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组长、副主编和大型文字刊物《女作家》主编);胡同伦曾任《劳动报》文化组记者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以及为《星之海》刊物出钱出力最多,并撰写出版过《恒影集》的王兆锟、陈培。此外,还有1948年赴台范德栋等。

    皖中的体育设施比较简陋。仅有的是一些蓝球架、单双杠、沙坑、吊木贡等,但在竞赛活动中又不落后。校内的蓝球活动,开展得比较活跃。有拔山(谐音柏山)队、老狮(谐音老师)队,高联队、初联队等组织。

    1941年5月,学校曾利用长干塝自然河段进行校内班际游泳赛,对推动当时屯溪的游泳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4年5月,皖南第一届运动会在屯溪体育场举行。参加竞赛的有苏、浙、皖、赣边区驻军和来自皖南太平、宁国、祁门、休宁四县县中和省立徽中、徽师、徽女中以及从沦陷区迁至皖南的复旦附中、南京皖中、建国中学等一千余人。经过角逐,皖中一举夺得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和高中组的蓝球、足球赛的冠军。捧回了银鼎、银塔、银杯、银盾、锦旗等奖品。

    另外,皖中在各种大型集会庆祝游行活动中,亦是佼佼者。记得1940年10月10日庆祝湘北大捷的游行时,皖中的游行队伍以校旗开路,举着孙中山等巨幅画像前导,那悠扬的军号声、鼓乐声、口琴合奏声、抗战歌声,此起彼伏。几百个同学,每人提着盏红灯,其光彩映红了老街。各个班级扛着、推着的各大型的飞机灯、军舰灯、高射炮灯、装甲车灯…接踵而来。特别是这些模型灯在模拟表演时,沿途观众无不拍手称赞。

载 誉 东 南

    皖中校风严肃、活泼。生活虽是艰苦,然常年弦歌不辍。当时内迁屯溪的各大报刊,多有记载。如《火炬周刊》等刊物曾载文说:南京“安徽中学,也就是很早闻名的皖中。历史悠久,在教育界是素负盛名学校。”“皖南没有大学,在屯溪…皖中是顶高的学府了。”“校风较好,令闻广誉”“六七百个青年在这里学习锻炼,认识了祖国,明白了责任。知道怎样爱护国家,珍重自己,献身于民族。”“这里的青年学生,都是以英勇的姿态出现着。”他们“有改造社会,推翻暴力的决心,更有百折不挠为正义奋斗的勇气。”“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要把灿烂的鲜血,洒在祖国大地上,开出奇异的花朵。”“相信,总有这一天,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是这样憧憬着!”

    事实证明,有不少同学从皖中起步,成为共产党员、专家学者和各方面的人才。象广东化肥学矿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的叶树滋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南京航空学院副教授、江苏工程图学理事会副会长,曾参与研制“带有红外线源和雷达波反射器的高空伞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的张燮华;加拿大多伦多壳牌石油公司计算研究室主任孙克勤;美国机械工程师范道青;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地球物理博士、为南极考察做出卓越贡献、获美国政府金质奖章、南极第一次以中国人命名山峰的张逢铿和台北女教师作家韩文美等,都是柏山皖中这一时期的学生。

    1987年南京安徽中学校友会编印《校友通讯录》所登记的503名校友中,在柏山皖中肄业、毕业的同学,就有222名。他们在国内外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努力地工作,获得各类中、高级职称以及部门要职的,就占72%。

火 续 薪 传

    柏山皖中,虽已成为历史,然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在火续薪传。其中不少校友,致力于陶研工作,在“实践行知思想,探索教改新路”。

    1986年,徽州、屯溪的王廷基、王自燮、王坚白等24名校友,共同发起,向海内外各地校友,发出《征集柏山皖中史料公开信》200多份,以志当年“第一山前切磋与共,怀仁亭畔教学相长”的眷眷之情。

    为增进校友情谊,发挥余热,以繁荣社会,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作贡献。1987年5月,“南京安徽中学校友会”成立。经广泛接触,在国内外及澎台地区联系有600多人。同年有旅居美国休斯敦市,三十年代老校友李国安和年逾古稀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的王仲淦,他们都谈到在台和旅美校友情况。并说,目前在台湾尚有校友200人左右,并印有同学录。12月,南京校友会秘书长李承勋,随白下区陶研会来屯参观访问之机,先后在歙、屯两地会见了校友,成立了联络组,筹组徽州分会事宜。

    近些年来,尚有不少散居国内外各地校友,趁来黄山旅游,或来屯溪参加各种全国性会议以及来屯探亲访友之机,都曾到阳湖柏山的皖中分校遗址参观,回忆当年“莘莘学子负笈柏山,济济教师执教于斯”的悠悠往事。其中有南京金陵职业大学外语教研室副教授查良范,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吴慈生,旅美企业家赵士凤(女)和在上海外语学院、对外汉语留学生班教授书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曾在纽约《华侨日报》、东京《读卖新闻》上发表过书画作品和评论文章以及在1986年,东渡日本讲学的黄文翔等,都曾到柏山故地重游。以怀念母校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06:26 , Processed in 0.0701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