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环砂村游记

[复制链接]

57

主题

57

帖子

17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3 14:05: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环砂村就在祁门与牯牛降道路的路旁,一河相隔。坐在行驶的汽车之中,远眺着这一个具有典型徽派建筑的村庄,就能感受到一种美感,禁不住发出一声声的赞叹来。

要走进环砂,需要经过环砂桥,桥头的石刻告诉我们,这个村落还有一个和“目连”相关的故事。

桥头的村落标志

古树林一景——红豆杉树

环砂村口的这片古树林,由四十八棵古树组成,这些古树有着数百上千年的历史,见证着环砂村的兴衰变迁,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银杏(白果)、红豆杉,还有黄连木、榆树、樟树等珍稀树种。树的数量虽然不多,种类却达二十多种,形态各异,疏密有间。

在公路旁拍摄的环砂桥,远方的树木是古树林,桥下是放生池。

古树林下的这段河湾就是“放生池”,是在河道的中间设坝蓄水而成。据说每年春季村中购买鱼苗、虾种,集中全村老幼,共同参与投放。我们离去的时候,看到了一群群的红鲤,在河道里自由地游弋着。

在全国都罕见的“双姓祠”。

祠堂上访悬挂的匾额,多亏了一个放牛娃将其拖到牛棚中,

才幸运地躲过一劫,没在文革中被烧掉。

在徽州地区的村落里,少不了宗族祠堂。环砂村的宗祠叫叙伦堂,原系傅姓,创建于唐宋年间,后由程姓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扩建成当今规模。后在这个祠堂中供奉两姓祖宗,故这座祠堂又称“两姓祠”,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为什么用木头做祠堂内柱墩,而不用石头呢?

据考证,是为了合理避税。

看来如何才能少交税,不是现在才开始动脑筋的啊!

祠堂门前的石镜

砖雕、木雕和石雕,是徽州建筑艺术中最具魅力的瑰宝,在徽州一带的村落里随处可见。祠堂门口托着石镜的石材上有很精细的雕刻,和历溪村祠堂门口那一对汉白玉石鼓的雕刻风格截然不同。

民居家中的砖雕,大都缺少了人物的头部,这是文革的见证。

环砂村的小学。校园的建筑还不错吧!

这里总计有2名教师,教10多位1~4年级的学生。生均占地面积肯定达标了。

发源于祁门县环砂村的目连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堪称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并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连戏是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行善,根据民间流传的“目连僧冥间救母”故事编写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目连戏在当地俗称“打目连”。戏文说的是环砂傅家庄员外傅相,好善乐施,济孤扶困,而他老婆刘氏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触犯了天条。结果傅相得道升天,进入仙界,刘氏被打入地狱遭罪受罚。傅家的儿子傅罗卜(法名叫目连),孝顺父母,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便剃发出家,去西天求取真经,获得法力,打开地狱之门,经过六道生死关,寻遍十处阎罗殿,终于找到了母亲,并劝母亲改恶从善,最终把母亲救出地狱。

    目连戏中的“黑森林”、“放生池”等众多场景,都可以在环砂村中找到原型。该《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100出,要将整个戏看完,大约需要七个晚上。据说内容和《西游记》差不多。现在的环砂宗祠叙伦堂已作为目连文化馆对外开放,不过目连戏的精髓还在戏中,仅在祠堂中看介绍,是很难体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0 07:15 , Processed in 0.77069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