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走祁门|明代新建富村桥

[复制链接]

140

主题

140

帖子

42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20:25: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历口溯溪而上,翻环砂岭,远远可见一座村庄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丛中,那就是环砂村。环砂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的南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发源地。



环砂村“因村落背山环水,四周尽砂石”而得村名。环砂村程氏,浚公于宋绍兴(1131—1162)间由善和迁环砂富村,自号寓岩 。




环砂村在古代叫做傅家庄、环砂城,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目连戏》中的傅相是这里的大庄主。他乐善好施、爱护生灵、栽植了许多银杏(白果)树、放养了满河鱼虾,故环砂又称为白果树下、傅家庄。而环砂之名,是因牯牛降湘东河穿流萦绕,长年累月、冲刷集聚,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砂带而得来。环砂的“砂”必须是“石”字旁的“砂”,而不能写成水旁的“沙”。因为石字含稳固坚定之意,寓意环砂村安定发达,稳固千秋。





进环砂村原来是要在村口过湘东河的,古代有富村桥,在环砂村祠堂的院子里有一块“明代新建富村桥记”碑刻(具体年份不详),碑靠在院子里中围墙上,碑文大致意思是“余里富村桥,乃万历年间先祖理公倡首所建也。东连徽浙,北接池安,往来行人,莫不称便。”环砂三面环水,桥梁是人们出行的主要通道,那么,环砂造了几座桥呢?除了在目连戏中传说的“会缘桥”以外,有据可查的应该就是“富村桥”了。



环砂村子中有一口井,井面是用一块碑刻做的盖,这块盖就是一块碑刻上挖了一个口。碑额上有“富村桥记”,左下方落款为“明万历二年孟秋月立”。内文因为被凿成了一个井圈圆洞,加上常年人们在上面洗东西,字迹已经无法辩认。原来1954年村中大面积发生血吸虫病,为了避免血吸虫病害,祁门县血防站为他们打了这口井,因为井比较大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做井圈,人们才把这块碑刻凿成了一个井圈圆洞。



环砂村程氏宗祠“叙伦堂”位处村中心,坐东朝西,占地上千平方米。宗祠整体建筑宏伟高大,古朴庄严。祠堂内所有立柱与横梁,原都是悬挂有形相各异的楹联和匾额,仅光绪甲申《程氏族谱》记载的就有26件。尤其是高悬于正厅上方三个各约一米见方的《叙伦堂》,矗立两侧的程氏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斗金大字,令身临其境者,肃然起敬。仪门头上至今仍悬有“崇祀忠义”竖匾,是清代咸丰皇帝为表彰族人端洁“殉粤寇难”而赐赠的。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活化石”。

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的理论事为题材、影响广泛的一出戏,也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其最早文字记录见诸于南宋盂元老撰《东京梦华录, 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大为流行,不仅原有目连戏的声腔剧种多以之为演出蓝本,且在北方流传开来。清代,目连戏的演出遍及全国,并进入宫廷。目连戏一度广泛流传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随着佛教的传播,目连戏甚至远传到东南沿海及川滇等地。其中以安徽省徽州目连戏、湖南省辰河目连戏和河南省南乐目连戏为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0 05:40 , Processed in 0.7430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