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轻装徒步黄山徽青古道,许村 赏秋色,观云海,领略醉美时光

[复制链接]

57

主题

57

帖子

17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10:07: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许村
2)徽青古道茅舍-茶林场段(30KM)
许村古名溪源、任公村。历史悠久,南朝梁时,时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连忘返,垂钓之余,更设许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淮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这是最早对于许村山水风光的记载。

许氏为古歙县巨族。唐以前,颜、任、杨、蒋诸姓先后移居该地。许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还曾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乡中出进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发达,豪杰辈出。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由于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接着地利之便迅速繁荣起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极大的促进了许村民居建筑艺术的发展,至明清,发展到许村的鼎盛时期。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罕见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华。

许村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村落风貌,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阳至前溪1500米的老街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200幢,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许村的传统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外墙为空斗砖墙砌筑,牌坊、桥梁等公共建筑则以石料为主。既有石牌坊6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祠堂、民居多座。他们在功能设计、平面布局、砖、牧、石雕饰、题匾碑刻等方面,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及建筑审美观,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许村的村落布局和原有水系,也是许村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许村村落的选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三面丘陵环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阳桥前汇成富资河,逶迤南向,整个村落傍山依水,风貌极佳,体现了风水理论中“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四大基本特征。同时,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着古人选址时所作“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

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批准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徽青古道,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安徽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由皖南徽州府城至青阳县。

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堨镇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坦至箬岭关;过箬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

千百年来军民商官、轿马车驼从此走过,此路因为官道,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

现保存完好仅箬岭关两端的南许村镇茅舍村和北谭家桥镇上岭脚村,15公里,箬岭关关口海拔约950米,未出关东北行可达绩溪上庄金坑村和旌德白地旌旗厂村。距关三里的茶坦村在高约850米半山中,民风淳朴好客,由于处在官道要地,当年有"茶茶坦,板门面,家家户户开店面"的繁华闹市盛景。箬岭关关口现存有越国公汪华忠烈庙遗址。许村镇境内文物众多,有八座牌坊、廊桥、亭、古民居、古祠堂等景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16:53 , Processed in 0.55499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