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太瘦 发表于 2018-8-12 00:16:37

徽州教育的奇葩

徽州地区自古以来重视教育,繁荣的徽州文化便可视为其孕育的果实。反过来,徽州文化又为徽州教育提供精神上的动力,成功地徽商则为徽州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徽州的教育多种多样,如社学,官学,塾学,义学等,其中又以义学最为   特殊,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的。
明清时期的徽州,贫寒家庭的子弟无力接受教育,而作为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徽州人又十分重视教育,因此义学便应运而生了。
广义上的义学又称义塾,义馆,是为孤寒子弟设立的教育机构,不仅不收束修,还提供膏火之费。它有民办和官办之分。而狭义上的义学是家族组织的一部分,是以家族为单位开设的初级学校。
广义的义学有民办和官办之分,民办义学由富裕的民间人士置屋,买田,捐资创办。如明歙县人罗元孙“尝购屋数十楹,买田百亩,以设义塾,以惠贫宗。”明休宁商山人吴继良“尝购义屋数百楹,买义田百亩,建明善书院,设义塾。”还有一种是合族,合村集体创建的义学,如南乡三十四都得芳溪义学,由潘梦庚,潘常采,潘常栈,潘大镛等创始。
官办的义学始于清初,道光《徽州府志*学校》记载:歙县,清初设有“义学三:城南一,南乡一,北乡一,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敦请义学师,酒席银二两九钱八分三厘。”但是,到了嘉庆以后,这些官办义学相继废罢。
狭义的义学又称族塾,义塾,以家族为单位开设。一般说来,一个聚族而居的大家族,都有一个义学,延师择址建馆课一族子弟,称“族塾”。如清祁门郑华邦“在族,兴立塾学,嘉惠寒儒,永垂为例”但教授的都是初级蒙学,入学者必须是本族子弟,办学经费来自族产,如安徽濡须胡氏《家规》说:“今公议置义塾,请一名师。有能进步,公给迎学,庶礼仪可兴,不湮没人才,实祖宗阴灵所欣赏也。”徽州教育的奇葩
广义的义学和狭义义学的区别可以从横向(范围)和纵向(品级)来划分。在横向上,广义义学有官办,民办之分,民办又包括私人捐助和集体设立。而狭义义学仅指集体设立中的家族设立;在纵向上,广义义学不仅包括教授初学儿童的蒙学,还包括教授具有一定文化积累的经馆,甚至书院。而狭义义学仅包括蒙学。
义学的存在使得智力不同,家境不同的子弟皆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即使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读书知理,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说,义学对于文化传播和儒家思想的灌输具有相当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教育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