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话老段莘的历史

[复制链接]

16

主题

16

帖子

4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22:53: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7 11:35 编辑


婺源东北角的段莘村是一个历史年代久远、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村子,虽然被水淹没了四十多年,但无时无刻不引起人们对它的怀想。今天的段莘乡并是以该村而名。辖有中村、大汜、汪槎、槎口、东石、庆源、金坑、官坑、裔村、西垣、阆山、段莘共十二个村委会,乡政府设在中村。


“老段莘”,人们习惯这样称呼昔日的段莘村,是一个县内最辉煌的古村,村基为葫芦形。建村有一千多年,有千户人家,总人口达4000人。四围高山,东西有三座高岭。东越五龙山七十二弯,至五城、屯溪。西上岭至庆源,北七十里为上休宁、祁门县。村里有四宝即“东有槐树,西有砂陀,北有七星墩,南有白玉带。”前两者均为名株,七星墩者相传天上有七颗星落在稻田中,形成七星状土丘堆,其上金为茶树。而白玉带者,系一条溪流旁大磐石上,有脚印状,其附近有一白色石纹,宽一尺多,另一端淹没水流中。村内还有八字门、尚书第、建昌府。

村南近郊,有一座汪氏大祠堂,建筑宏伟,大祠堂古物甚多,有容裱(名人画像)、锦绣(六州屏障)、锡质全副鸾驾、瓷器插花瓶一对。前院内莲花池。戏台(观台列两侧)前系露天坍池。中堂大门,两侧道引进,而后登石阶至上堂。每逢正月十五至十八日有盛会,祠堂内天花板栋梁挂缎彩,宫灯-玻璃珠串结,红绿色绸布,流璃灯。桌上陈设数十佳肴、山珍海味。宫灯又明,清朝式为多。解放后,乡政府(原人民公社)设在该村,后迁至中村。


 段莘村徽文化氛围浓厚,是明南京兵部尚书汪应蛟的故里,明万历二年进士。著有《海防奏疏》、《理学经济汇编》等百余卷,其中《学诗略》一卷录入《四库全书》。汪应蛟的裔孙汪绂,系清代著名学者,星历、地理、乐律、兵制、阴阳、医卜、琴、弓、篆刻、绘画无所不通。平生著有《九宫阳宅》等36部226卷,《四库全书》收录他《理学逢源》、《医林篡要》等30部共195卷。据传汪绂生前能预知身后事。如他说的:“千里葫芦终过颈,五百年后复莘源”前句被言中,后句尚未知晓。再有他死前看过自己墓地,说:“埋上三尺就吃水,埋下三尺遭水淹”,要求把坟墓往上移了三尺,若干年后,建在高山峻岭上的坟墓果然被围坝蓄成的水添到了坟茔。


1970年,段莘村人高风格,牺牲自己的家园,迁出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分散到县内的其它地方。一些文物古懂也该搬离的搬离,有人说早年县政府门口的一对雄蛳就是从段莘村移来的。不久水库建成,整个村子铲平,彻底被水淹没了,站在高山上,往下观望,水质清澈时,依稀可见水下的村子和未完全推倒的房墙及瓦砾残壁。当年有小部分人迁新江岭,有了现在的新段莘村委会。

然段莘人依旧繁衍生息不衰,人才辈出,汪姓支姓遍及大江南北,忆起失去的家园,都深深充满了眷恋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5 15:33 , Processed in 1.78603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