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桃溪坑头“会次”掇拾(一)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113

帖子

33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7 09:20 编辑


  说起桃溪坑头村的“会次”,现在有些年轻人会感到很陌生,对其本意就更全然不知了。但在旧时,“会次”却家喻户晓。明清时期,“会次”这种民间组织已发展到顶峰,涉及于社会各方面,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功能也日趋齐全。这种由宗族房头或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次”,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实力为基础,大多以宗教信仰为表现形式;特别是以祭祀活动为主的“社”、“会次”,更是广泛深入于民众的生活之中。诸如祈愿、祭祀、做慈善、文人会艺、修桥筑路、赈饥救灾等,甚至包括遭受自然灾害和无钱办理婚丧家事,以及因生活贫穷无力承担之事,都可以通过“会次”来解决。
  历史上,坑头村仕宦者众,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谓。同时,由于村落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可耕田地廖少,因而外出经商的人也多。村人在外做生意或是从事他业赚了钱后,返回家乡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田买地,接下来是盖房子、娶媳妇、修缮祠堂和乐施公益等。当时,村里许多有钱人均在附近别的村庄置有田产,并将田亩出租给他人耕种,年年以收取田租供家庭日用。租种田亩的佃农,须每年按双方约定的“租秤”向东家交纳田租。这里的“秤”,不是一种衡器,而是测定稻谷重量的特殊计算单位。据村里的耆老介绍,“一秤”或“一租秤”,等于25市斤至30市斤;若18两一斤即25市斤为一“秤”,若16两一斤即30市斤为一秤。 当年坑头村各种各样的“会次”,就是在不少富户(他们每年轮流当会首)大力捐输田产、“租秤”的支持下,兴盛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源源不断的田租作经济基础,所以使得村里的“会次”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且越办越好。俗语“一年到头都有会,七月无会‘叮当’会”,是为桃溪坑头“会次”兴旺的真实写照。
  现据史料,掇拾坑头村部分“会次”如下:
舞狮傩会
  在坑头,人们习惯称“舞狮会”。是个有会友、有会田和田租收入的民间社团组织。坑头的舞狮活动,据说是由明朝兵部左侍郎潘珍辞官返乡时从北方带回的,所以其狮头不如南方的秀气。舞狮时,由2人钻入狮布幔内,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傩舞也由2人组成,一老一少都戴着傩面具(村人称“戏面壳”);另有2人组成小乐队,一个打锣,一个打鼓,在“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舞狮傩就路边场地开始表演。坑头历来将舞狮与跳傩结合在一起,故称“舞狮傩”。过大年时,村内到处都有舞狮表演,藉此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并以镇邪除灾,保佑一方平安。过去,村民对狮神、傩神老爷(菩萨)十分崇拜,专在杨梅坞口建筑庙宇,长年香烛荧煌奉祀。村中凡求子、小孩闹病、消灾避祸、祈福求祥、寄世等,都会来庙求其护佑,据说还非常灵验。
  迎龙灯会
  坑头村的龙灯会分为老灯、新灯两会。届时各家各户都可以参加,灯多时达到200多盏,连接成一条“长龙”;迎灯时十番锣鼓伴奏,爆竹声声不断,看灯者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作为“龙身”的每盏花灯,制作形式统一,不仅精巧细美,且灯面书画也非常出色。尤其是扎制的龙头特别大,里面点的灯多,显得非常明亮;龙嘴也张的很大,里面吊着一个红绣球,行走时不停晃动,煞是好看。龙头前有五六盏提花灯,形式多样,制作精致。旧俗村里迎灯时,传说在龙头上抢撕些红纸塞入刚结婚新媳妇的怀里,当年就会早生贵子。此外,坑头迎龙灯还有一个规矩,就是要在迎灯当天下午3~4点钟时进行催灯,督促各家各户早些出灯。催灯者由灯会会首家请托,两人共扛一根架设锣鼓的木杠,前者敲锣,后者打鼓,“咚咚咚哐”、“咚咚咚哐”,全村路巷都要走到,直至各家的花灯出门才罢。
  仰贤灯会又称老龙灯会。“龙身”一板有四盏灯。会首家每年负责扎糊龙头、龙尾及几盏手提灯。龙灯于正月十三和十五日集中在村水口汪帝庙前,然饾后“灯接龙”进村。迎灯时鼓乐伴奏、鞭炮齐放,途中经过各家门口时均须燃放爆竹;全村游完一圈后,要在尊德祠和仰贤祠之间的空场上继续转圈。元霄夜,会首家还要备三牲、果盒、酒、金银纸、香烛、爆竹到仰贤祠内祭祀,祈祷人丁兴旺、户户平安。该灯会有会友7户,每年2家轮作会首,有田租收入22秤。除会友外,还有众多老龙灯会会员。
  庆元灯会又称新龙灯会。“龙身”一板为三盏灯。由11户会友组成,每年亦由2家轮作会首,有田租收入18秤半。每年迎灯结束后,会首将散发给11户会友每户猪肉2斤。其他要求加入迎灯者,经同意后自制灯身一板。迎灯时,新老灯会的灯相互接在一起,完后拆灯回家时家家户户要放爆竹接灯,且花灯要摆放在堂前上门头。每年元霄节最后一次迎灯,龙尾的前面要接上几板插有柏树枝的皮纸笼灯,据说坑头村最初迎的龙灯就是这样的。
  路灯会(又称“添灯会”)
  坑头村内从前多处筑有用砖砌成的路灯台,以便于村民夜晚行路。灯台呈立柱形,高约六尺,顶端中间放置灯具,灯具四边装置有玻璃或油纸,以防灯火被风吹灭。时全村有两个添灯会,每年轮流当值管理全村路灯,于夜间在灯具内加入燃(清)油并点亮路灯。
  壁泉添灯会有会友10户。每年轮流由3家做会首,当值者须负责加满灯具燃(清)油并点亮路灯。3家会首当年可共收田租11秤半。
  徐源添灯会有会友11户。每年轮流由1家当会首,职责与壁泉添灯会同。
  会首当年可收取田租5秤。同时规定,要求由当年会首作东,在农历七月十五请道士办一堂度孤祭祀会,会后还要办一桌素酒席,邀集各会友叙饮一次。
  保安会
  保安会由7家会友组成。每年由1家轮作会首,负责当年冬天打更2个月(一般在农历十一月至十二月),也可由会首请人打更。每晚要打5次更,从一更打到五更,敲梆时一更用“笃笃笃笃笃——哐”,二更用“笃笃笃笃笃——哐、哐”,如此类推。轮到打更的会首,当年可收田租9秤。
  文会
  历史上,坑头村文风鼎盛,出过不少官吏和文士。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村有文人39位,传世著作达121部;其中明万历癸未(1583)进士潘士藻所著《选心斋读易述》17卷,录入《四库全书》。在村口汪帝庙后30米处,原建有一座气势宏伟的魁星楼,过去,村“文会”组织的文人会艺多在这里举行。而坑头村有资格成为文会会友(员)的人,包括有进士、举人、太学生和贡生等,功名最小的必须是秀才。文会的收支,主要靠官员所捐田产收取的田租。文会每年的活动,一在农历二月初二“花朝节”,是日全体文会会友要到魁星楼聚会,以花命题,或吟诗作对,或比赛文章;二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要邀请老人登魁星楼,上至第三层最高处,以赏秋景,随后大家吟诗作词并选出佳作。再就是在孔子、朱子的诞辰日,也要进行吟诗咏唱,以予庆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05:52 , Processed in 0.7572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