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坑头散记

[复制链接]

95

主题

95

帖子

28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8:15: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7 09:08 编辑


坑头村里,有座桃溪潘氏的一世祖墓。据说,当年潘氏始祖潘逢辰去世以后,就被安葬在这里了。潘逢辰不但是坑头潘氏的始祖,也是十八里桃溪两岸和睦村、孔村、豸峰和龙山潘氏的始祖,据说还是所有婺源潘氏的始祖。
  婺源桃溪潘氏,发源于周文王姬昌,发轫于荥阳侯季孙,以国为姓,潘姓从此繁衍。历史上的平安太守潘谨、西晋文学家潘岳、中书舍人潘真芝、福建三山(福州)令潘仲阳等,都是桃溪潘氏的祖先。
  潘逢辰是时任歙州刺史潘逢时的弟弟,在唐朝的广明之乱后,潘逢辰迁居婺源的桃溪。在潘逢辰迁居桃溪后的一千多年里,其后裔不但遍布婺源的各个角落,而且还不断外迁,如今的池阳、永丰、六安、淮南、淮北、光州、安庆、浮梁、赣州、南昌、上饶、温州等地的潘氏,都是桃溪潘氏的后裔。
  坑头村里,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级招待所,又名官厅。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之后,桃溪人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立志报国,发奋读书的桃溪人不断荣登皇榜。从成化年到嘉靖短短的53年里,桃溪居然连出九名进士,而且一个个都官至四品以上,桃溪坑头的潘潢还官居一品。在当时国家的六个部中,有四个部的尚书都是桃溪人担任的。十八里桃溪声名鹊起,全国闻名,一时桃溪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是络绎不绝,这其中有迎来送往的、有荣归故里的、有接家眷的,也有送喜报的。特别是到了每年官员休假的时候,桃溪村里的官员是人头攒动,犹如第二个北京城。
  还有一株千年牡丹,也是坑头人引以自豪的宝贝。这株千里牡丹,据说是坑头文人潘荣在外地为官时,带回家中栽种成活的,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仍然枝繁叶茂,每年清明前后开放,最盛的时候花有一百余朵,花型大而饱满,颜色深而鲜艳,非常的漂亮。
  潘荣,字伯诚,号节斋,宋末元初人。他博学多才而且忠贞爱国,尤其对史学的研究更为深厚。他原来是南宋末期的官员,南宋灭亡了,他就隐居乡里二十年,无论元朝的统治者如何威逼利诱,他都秉持节气,坚决不为元朝的统治者效命。著有《通鉴总论大要》30卷,其中有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坑头村的古建很多,两条清澈见底的溪水在村中汇合,这里听不到汽车的轰鸣,也没有城市里的灯红酒绿,有的是无边的宁静与和煦的清风。我们漫步在村中的小巷中,潺潺流动却静寂无声的流水,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左右。古朴沧桑的门楼,凌空翘起的房檐,以及众多的旗杆石、石拱桥、花园、鱼塘,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坑头村里的八字门坊,是一座牌楼和大门相结合在一起的门坊,是皇帝为旌表已故太学生潘篪(chí)的妻子俞氏而下特旨修建的。据《桃溪潘氏家谱》记载:俞氏在20岁时丈夫就病逝了,但俞氏没有改嫁,而是一心在家里抚育潘篪的遗腹子,独自一人操持家务,侍候公婆养老送终。俞氏恪守妇道,村里红白喜事或者逢年过节唱戏,她都不出家门一步。他的儿子后来也考中了进士。当地乡绅被她忠贞节孝、教子有方等事迹所感动,上报朝廷,乾隆御批旌表建“已故太学生潘篪妻俞氏孝节八字门坊”。
  村里还有座尚书第,据说是明朝中宪大夫兼河南布政使潘珍的故居。
  潘珍,字玉卿,号碧峰。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任山东佥事,兖州巡抚、福建按察副使、湖广左布政使。正德七年(1512),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累迁兵部左侍郎。嘉靖二十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死后,赠兵部尚书。
  尚书第的隔壁,据说就是后来潘士藻的住宅,在历史上,这里还曾经上演过“拆墙让路”的感人故事。
  据说,当年潘士藻家的地基比较小,房子盖起来以后,通行的道路总是太窄,很不体面。而这个时候,潘珍已经去世,他的房子由两个儿子潘鏊、潘銮居住。大儿子潘鏊当时任苏州府教授,小儿子潘銮当时也任广东肇庆的通判。这两兄弟当时也有将老房子拆了重盖的想法。于是潘士藻家的父母,就向潘鏊、潘銮家的人提出买几尺路面,以方便走路,但由于潘氏兄弟不在家,一时就没有答应潘士藻家的要求,而潘氏兄弟自家的老房子也因为这件事,迟迟不能动工。
  有一天,为了地皮的事情,潘士藻家的人和潘氏兄弟家的人又争执起来。而且越吵越厉害。潘氏兄弟的母亲见状,就亲自写了两封信,分别叫人送往苏州和肇庆,要潘氏兄弟回来处理。潘鏊看过信后,想起了“千两银子不配屋角”的古训,让几尺路面,就会影响到自家房子的布局。不让吧,又是本家兄弟、隔壁邻居。一栋新房子做起来,没有一条出路,不也显得很难堪吗?又想到,大家都是朝廷的命官,家中几尺地皮纠纷都处理不好,岂不让村里其他人取笑?思前想后,潘鏊挥笔写下一首诗,请家人带回。
  潘老夫人拆开信一看,只见信中写到:“今日墙来明日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夫人读完后,立即被儿子的开阔心胸给感动了。是啊,人生在世,就是几十年光阴,何必为了一些小事而与他人纠缠不休呢?与人为善,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于是,立即同意让出了三尺路面,而且不取分文。潘士藻家的人也非常感动,反而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深感羞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17:13 , Processed in 0.0769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