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罕见的艺术珍品—新安碑帖

[复制链接]

53

主题

52

帖子

15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0:04: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5 12:40 编辑

新安碑帖,主要指《馀清斋帖》、《清鉴堂帖》两套碑帖,为世所罕见之珍品。今收藏于歙县城西《新安碑园》内。




《馀清斋帖》,据《所藏书法名件》,由邑人扬名时“汇刻而成”,并有当时的一些著名画家为之手书题签。此帖正篇计6册,明万历丙申(公元1596年).秋成;续篇2册,万历甲寅(公元1614年)夏成。第一册:序题、王右军17帖;第二册:王右军迟汝帖、兰亭叙、乐毅论、黄庭坚霜寒帖;第三册:王殉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兰草帖、东山帖、智永归田赋、虞世南积时帖;第四册:孙过庭千字文、颜鲁公祭侄稿;第五册:苏轼后赤壁赋、米莆千字文;第六册:米莆评纸帖、米带临右军至洛帖。续篇2册,第一册:王右军行穰帖、思想帖,东方朔画赞、王大令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第二册:王右军胡母帖、谢太傅中郎帖、颜鲁公明远帖。今尚存61面碑,除谢太傅中郎帖已佚,苏轼后赤壁残缺外,其他碑文基本完整,尤其王羲之17帖,为唐代双钩本,宋镰题跋,历代评价极高。曾经珍藏该碑的收藏家吴廷在《跋》中说:“解无畏双钩,褚河南较定,当为天下十七帖第一;今人内府,因摹上石”。又因右军另一珍品《思想帖》传世极少,吴在文中说:“余万历癸未人都,闻兵部稽泰峰家藏右军思想帖、快雪帖,当时求一见不可得,越二十年……乃幸得此。”失而复得,其神悦心情跃然手纸上。后来,清季兵焚烽起,《馀清斋帖》突然不翼而飞,“新安文人皆忧伤”。其实未“飞”,而是被岩寺鲍氏辗转所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把它献给人民政府,集于该县太白楼内。

《清鉴堂帖》,勒刻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为邑人吴祯所刻,并经董其昌、陈继儒鉴定过。今存103块碑石,收有从晋代到明代24位名家的31件作品,其中有王羲之的《澄清堂主帖》上下2卷,唐代名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怀素;宋代黄庭坚、米带;元代赵孟顺、鲜于枢,明代董其昌诸人手迹。




《馀清斋帖》和《清鉴堂帖》皆取名家真迹,经杨名时、吴祯二位著名雕刻家精心钩镂,故“笔墨纯真,摩凿填密,不损原韵”,蔚为大观,蜚声于中、日书法界,被视为艺术珍品。日本书道博物馆集有此拓本,著名书法理论家中村不折氏曾在《法帖书论集》中说:《馀清斋帖》“于晋,采自晋帖的佳者和大抵称得上真迹那样的钩摹本。于唐宋,则全采自真迹,使此帖具有权威性”,“其多收羲、献等未刻于他帖的名迹,实为灿然”。




这些风格各异的碑帖如何大量于明代荟集于此?《安徽掌故》有这样一段话:“据清人张潮《洪玉图款问序》中记载:明代徽州款县曾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吴浙徽文士盛会’,此次盛会由当时的‘两司马’之一的著名文人王世贞(江苏太仓县人)发起,‘两司马’另一人、款县名儒汪道昆作东道主。当王带领吴、浙百余名才子入皖时,汪率当地名流早已迎候。他们下榻名园,每位来宾均有一、二人作陪,乘游览黄山之余兴,赴会唱和,琴、棋、诗、画无所不能,间有篆刻、星相、损壶、跳鞠、剑架、歌舞表演等,其盛况空前。但多数文人雅士则挥毫走笔,各显其能,一时传为佳话。这些诗文墨宝均被铭刻于碑林之中,尤其王羲之等历代名家之真迹,‘亦使碑林生辉之举而为之’。相传,唐寅到款县探望其舅父时,曾来此鉴定上述碑帖,并在王羲之第17帖上题写‘龙跳天门,虎卧凤网’的评语”。这是典型的错误,因为《馀清斋帖》形成为明万历丙申年(1596年),《清鉴堂帖》刻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而唐寅生于1470年,卒于1523年,也就是说,唐伯虎过世了,这些碑帖还没有形成,何来鉴定?何来题写评语?其实这些碑帖与“吴浙徽文士盛会”无关,而是明代款县著名收藏家吴廷收藏晋、唐名迹甚丰,经董其昌、陈继儒鉴定评判,并延请邑人、名书画家杨名时双钩上石,将其所藏书法名件汇刻成帖,董其昌为之手书题鉴。根本不存在“盛会”留下的“诗文墨宝”,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15:27 , Processed in 0.7506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