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安医学的沿革与传承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9

帖子

5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4:5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谈新安医学,首先要讲一讲徽州。
徽州之名始于宋,其地春秋时先后属吴、越、楚国;秦朝始置黟、歙二县,隶属鄣郡;汉朝改为丹阳郡,三国吴改为新都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更名为新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歙州。唐大历五年(770年)确定歙州统辖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由此奠定“一州六县”的行政格局。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留县,徽州建制延续了近800年,徽州六县作为一个整体地理、社会疆域则延续了1140多年。1987年,国务院批复撤销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所以,徽州自古亦称“新安”。
徽州文化与藏文化和敦煌文化被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诸如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文学、新安画派、新安四宝、徽派朴学、徽派建筑、徽州教育、徽商、徽剧、徽菜、徽雕等等,皆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邃时空。其中,新安医学占有重要一席。
新安医学作为祖国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和兴盛于古徽州,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长期以来享誉杏林,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安医学的产生得益于徽州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适合多种类型的药材生长或繁殖,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样样俱全,堪称一座天然药材宝库。据统计,徽州地区有大宗药材400余种,高效药材和珍稀品种60余种,成为新安医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因而历史上许多新安医家都对药物进行了研究,编撰了54部本草专著,其研究领域涉及药性研究、药物临床应用、药物采集、加工、炮制、本草文献、食物本草、药物配伍、本草简要歌诀等。
从古徽州的历史沿革来看,源远流长的新安医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安医学的兴起阶段,约自南朝至明朝中叶(嘉靖之前)。
南朝梁时著名医药家陶弘景等人在其著作中将徽州白石英、麦冬、黄连列为佳品;《新唐书·地理志》中有新安郡贡黄连的记载。新安最早也是经营时间最长的药店之一陆氏“保和堂”药店,自唐代创办,到了宋朝已盛行各州。据《新安陆氏家乘--新安陆氏保和堂引》载:“新安以保和堂丸散弘济斯人久矣。在宋巳盛行各省,而其时文、谢诸名荐绅多为之序记文章以传后世”。五代时期新安休宁凤山人吴氏,得异人所授《金匮玉函经》后从业医务,便是新安医家活动的零星历史痕迹。
从北宋至元末,新安有名医42人,其中14人撰写了24部医著;明朝前期150年间,新安医学较宋元时期稍有发展。
第二阶段是新安医学全盛时期,自明嘉靖年间至清末。
这一阶段,伴随着徽商崛起和徽州经济文化发展,医学名家大量涌现,明朝嘉靖后共有名医217人,其中88人撰写了178部医著;清朝涌现名医527人,其中286人撰写了498部医著,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杏轩的《医述》等,被列入中国十大古代医著。
这些涌现的名医之中,主要有汪机、徐春甫、江瓘、余午亭、方广、汪宦、陈嘉谟、孙一奎、方有执、吴崑、江时途、程敬通、程杏轩、汪昂、程国彭、程应旄、郑重光、程云来、吴谦、郑梅涧、汪钹、许豫和等人,其中汪机、吴谦分别被誉为“明清中国四大名医之一”。这一阶段,内、外、妇、儿、伤、喉、眼、针灸、推拿等各科无不具备,是新安医学最为辉煌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新安医学衰微时期,清末至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新安医学承接清朝发展余势,仍有惯性发展。这一阶段有近代名医33人,其中12人撰写医著29部,仍然对前代医著有所刊印,对新安医学乃至中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三个阶段大致可以涵盖新安医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但是,无论是兴起阶段、全盛时期,还是衰微时期,新安医学始终以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不断造福徽州百姓,充实中国中医宝库。
纵观新安医学的演变发展,它呈现出门派多、儒医多、医官多;医籍广、科属齐;家族为链、师徒传承的特点。
在新安医学众多门派中,世所公认且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以方有执为代表的《伤寒论》错简重订派、以汪机为代表的临症治疗固本培元派、以叶天士为代表的药量轻疗效灵的时方轻灵派、以郑梅涧为代表的强调先针后药、针药并举的养阴清润派,以及医经考古派、医学启蒙派等。
无论何种门派,新安医学的治学特点整体体现为:深研医理、考据严谨、问师会友、博采众长、崇尚医德、务实求真。新安医家尤其注重临症治疗,其诊疗特点就是:诊断重脉诊、审证慎求因、立法重温补、用药倡轻灵。历史上新安医学曾经创下许多中医学之最,并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儒医辈出、名家不绝,文献宏富、著述林立,发明创新、学说纷呈,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学验俱丰的新安临床名医被人们誉为“神医”、“国手”。千百年来,从徽州民间步入杏坛的成百上千的医家,始终秉承“济世救人”原则,以自己的高超医术和精湛医技,践行着“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古训,为徽州百姓治病解厄,带来健康。
北宋元丰年间歙县人张扩,自幼喜爱歧黄之术,先后师从湖北蕲州名医庞安常、西蜀名医王朴,颇得真谛,从此医术精进,诊脉如神,分辨症候、阐述病情、处方用药极尽时变,效果立现,被尊为神医,一时名声大震,噪闻京洛。
张扩的第四世孙张杲也以儒医著称,他钻研医学50年,于南宋淳熙十六年刊行10卷本《医说》,记叙了从三皇到唐朝110多位名医的临床经验,成为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新安医学著作。该书影响力跨出国界,朝鲜成宗十五年(1488年)和日本万治二年(1659年)曾经分别在朝鲜和日本刊行。
明嘉靖年间,张扩后裔张守仁深究医理,专采良方,精勤不倦,用时30余年研制出一种粉状药剂“末药”。该药具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之神效,特别适于医治痨痢伤寒、肠胃疾患等。此方由18味药构成,号为“十八罗汉”。由于张氏世袭中医,辩证精、用药灵,往往一剂就直起沉疴,故被四方患者誉为“张一贴”。
“张一贴内科”自明至清,传至第十三代张根桂,更被发扬光大,治疗急性热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屡获佳效,一时皖、浙、赣求诊者云集。
2008年,“张一贴内科”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是“新安医学”脉系传承、千载相继的世家风范,从中可以管窥徽州文化深邃久远、历久弥坚的顽强生命力。
明嘉靖、隆庆年间,祁门人徐春甫不仅博览医籍、精通医术、悬壶济世,还著述浩繁、阐明医理、精研学术。在供职太医院成为御医之后,徐春甫于隆庆二年(1568年)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创举:他联系皖浙苏闽等地在京太医和名医46人(其中新安名医21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科学民间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并亲自主持制定了22条会规,要求医者以“仁”为本,做到诚意、恒德、忘利、恤贫,“善相劝、过相规、患难相济”,内存济世之心。宅仁医会的创建,促进了当时京城及全国的中医学术交流,为提高医疗技术和规范医德开创了一代新风。宅仁医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民间科技团体,比意大利的山猫学会(又称猞猁学院,是意大利国家科学院的前身,号称世界上第一个科学院)还早77年。这也是新安医学为民族文化做出的特殊贡献。
新安名医灿若群星,悬壶济世、惠民益众的仁医也不胜枚举。明朝祁门人汪机,不仅是一名绝代名医,更是一位世人称颂的杏林仁医。相传明嘉靖年间,祁门县瘟疫流行,乡民死者相籍,汪机见状倾囊购药,免费施治,救人数以万计。明朝歙县人张守仁也是新安医家中的仁医典范,他经常赠方送药给困难患者,并留饭馈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出现过“新安女神医”。清初休宁名医程邦贤之妻蒋氏(歙县人),竟然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罕见“女先生”。她曾经施行医术治好了一位新生儿的先天肛门闭锁症,早于详细记载此种手术的《简明医彀》,当时这样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研制出青蒿素的中国女医药学家屠呦呦,充分体现出当今世界对中医药学的无比推崇和高度认可。
而今,拂去历史的尘埃,以新安医学为重要代表的中医药学,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基础,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髓,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影响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新安医药和传统医学一道,让国人的民族自信强烈彰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扬光大。相信不久的将来,出自新安医学的各种备受推崇的“汉方药”将风靡世界,向世人展示新安医学的迷人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4 07:08 , Processed in 0.73413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