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百村——渔梁琳村

[复制链接]

263

主题

263

帖子

78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6 13:4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渔梁驿与新安江码头
村落始自唐代的渔梁坝,故事可一直追溯到徽州汪氏始祖汪华,当他统领六州,将郡治从休宁迁至歙县乌聊山后,“削山为城,疏江为池”筑起了歙县老城。然而练江陡泻,“水涨则城根难保,水浅则城内井枯”,公元618年前后,归顺唐王而出任歙县刺史的汪华于是在练江上垒石为梁,结石为坝以缓流蓄水,渔梁坝始成雏形。
唐乾元二年(759年),姚姓迁居来到这里,傍坝立村,繁衍生息。宋代始设渔梁驿,穿村而过的徽昌古道(徽城-昌化)成为当时进出徽州府城陆路的一条“通京大道”。
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日益兴盛,渔梁驿成了新安江和徽昌古道交汇的交通要隘,明嘉靖年间设新安关,古道上穿梭着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往的挑夫与商贩,江边码头也经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而蜿蜒古村长达一公里的小街两旁挤满了客栈、商行和货仓,堆满了中转的盐、茶等各类货物,商贾云集,人称“新安第一关”,而这一繁华“更是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从民国修建徽杭公路开始,古道不再成为交通要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安江下游建起大型水电站后,渔梁通往钱塘江的水运航线也便被人为“割断”了,自此繁荣的渔梁便衰败下来。风情不在,但风貌依旧。

狭长的古驿道成了穿村而过的“鱼鳞街”,一色的鹅卵石排列有序,加上被岁月研磨的油光发亮,故而得名。街上有座亭桥“狮子桥”,又名“施氏桥”,始建于唐代,当是古驿道上最早的一座石桥,单孔石拱,上有长廊,两旁设有飞来椅(美人靠),旁边还建有一座供奉着土地神的神龛。从问政山冲下来的一道山涧激流穿桥而下,直泻练江,街道穿廊而过。
新安古道
自歙县县城南门头至渔梁再至紫阳桥和琳村、鲍家庄老街沿线,直至浦口,朱村,全长十里,为新安古道——即穿村而过的徽昌古道,在徽杭公路没有开通以前,是歙县南乡人进出县城的交通要道,值得考察。琳村和鲍家庄老街在新安古道中段,练江两岸沿途风光怡人,走路能看到山和水,还有古牌坊和古桥,古井、古码和古宅,古寺遗址,建议开发徒步旅游线路。

歙县琳村原为渔梁的水口林,元代萧氏来歙定居,葬于歙县小东门,徽州官吏准其后代定居歙县,故成村落。明代张氏来居。
新安关
新安第一关 位于渔梁东练江边,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名为新安关,石质拱门,北侧附山,南侧临河。内高2.8米,宽2.4米,深2.4米,通高3.8米。门上北侧原有关亭,砖木结构,宽3米,深5米,檐高3.8米。古代从县城通往浙江的主要道路由此经过。渔梁村南岩石嶙峋,筑有关隘,人称新安第一关,故名新安关。

许谋虎编纂的《渔梁志稿》收录明《新安第一关记》,系方远宜所写,应为关内红麻石明碑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22:42 , Processed in 0.7523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