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学的影响力

[复制链接]

77

主题

77

帖子

23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6:39: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徽学很有影响力,一是因为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二是因为徽学研究和承传弘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鼓励鞭策下继续努力,发挥安徽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炎黄子孙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十分关心安徽“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对安徽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发掘研究和承传弘扬了然于心,他高度赞赏徽学是很有影响力的。总书记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对徽学作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这对于我们所有徽学研究者爱好者、对安徽人民,都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1、“徽学”之所以“是很有影响力的”
首先在于“徽学”所研究的对象安徽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
“徽州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安徽南端的徽州之域,由于得天独厚的名山佳水特殊自然生态环境,由于比较特别的社会历史变迁情况,早在两千多年前,徽州之域就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单元。经过隋唐间一统六州的“越国汪华”“承流宣化”之强力奠基,经过宋以后程朱理学对祖籍之地新安徽州民间社会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兴起于宋、鼎盛于明清的徽商贾而好儒,象酵母一样使徽州文化在发祥地、在徽州之外更多的地方光大繁盛,明清时期的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商成帮,学成派,名人成群,产生了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等著名的学术流派,产生了新安文房四宝、万安罗盘、算法统宗、徽州篆刻等等知名的文化品牌,徽州文化几乎在中华文化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创造了历史的辉煌。由于徽州之地高台城垒、山多林密、相对封闭,历来较少战乱,北方移民带来的中华中原宗族宗法文化积淀深厚。这样,徽州文化各个特色板块就不仅仅带有浓厚的徽州地域特色,而且成为中华原始文化的缩影、标本和化石,成为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全息基因和历史密码,徽州文化的原真性、丰富性、典型性,使之成为世人感知和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佳入口,成为世人了解和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麻雀”。
美国汉学家德莫克里特认为:徽州是“了解中华封建帝国的关键”;瑞典汉学家托尔布邦恩•洛登从徽州戴震入手努力探析中国历史上儒学社会的嬗变;日本徽学家左井佐知子则认为徽州文化使人们认知中国宋以后民间社会实态成为可能;韩国徽学家朴元镐在深入研究徽州方氏之后对中国宗族社会有了不少新的发现。正因为“徽州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徽州文化声名鹊起,“徽学”研究方兴未艾。多次“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高峰论坛的举办,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徽学”科研机构和各种“徽学”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遍于安徽省内外,特别是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是国家教育部第一批15个国家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之一。二十多年来,徽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徽学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我省编著了大型文化丛书《徽州文化全书》20卷,系统全面地向世人推介了徽州文化的20个特色板块,是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徽学研究的前端成果。黄山学院编著出版《徽州学概论》,成为第一本徽州文化的总括性专著。随着《论徽学》、《中国徽州文书》、《徽州文书》《徽州文化十二讲》、《徽州文化十大流派》、《徽州五千村》、《徽商大典》、《徽州文化知识读本》、《徽州文化》、《阅读徽州》、《徽州文化大辞典》、《徽州文化史》等等一大批徽学著作的出版和大量徽学论文的发表,中国徽学更加让世人注目,成为和中国敦煌学、中国藏学比肩齐名的三大学之一。


2、“徽学”之所以“是很有影响力的”
尤其是在于徽州文化的承传弘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

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标本和典型代表,近代以来在社会动荡、新旧更替中,历尽风雨沧桑。几十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漠视,直到50年前的“史无前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徽州文化也受到不堪回首的摧残。“改开”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号召重新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把“文化自信”明确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力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全面、精辟、深入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国人敬畏,“徽学”的大树也在温暖的阳光和滋润的雨露下,正在茁壮成长。
我省“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团聚了炎黄子孙力量,密切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亲情,增强了省际和海峡两岸的文化学术联系,推动了我省的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
宋代大儒朱熹祖籍安徽徽州。朱子理学研究是“徽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996年以来,我省朱子学研究会和徽州的程朱理学研究会,积极开展活动,编著朱子学研究著作论文,推动内外朱子理学研究不断深入。2006年我们首先提出安徽、福建、江西三个和朱熹血缘相亲渊源深厚的省份携手联合进行朱子学发掘研究,形成每年轮流主持召开朱子学研讨会的机制,结束了“三省争朱熹”的无味局面。此后2008年,我省朱子学研究会又携手联合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世界朱氏联合会,开始由两岸四地每年轮流主持朱子学研讨会,这一机制,广泛联络了台湾和美、日、韩、东南亚各国一大批华裔学人和朱氏宗亲,以朱子学为纽带,进行学术文化经济交流合作。十年轮流,从徽州到江西、福建,从武夷到台北,一年一个学术主题,每年都有新的推进,几省的“朱子家训”宣传普及,台湾的“朱子之路”活动等等,不仅把朱子学研究搞得有声有色,而且也增进了同根同源两岸同胞的情谊,不少朱氏企业家在儒商研讨中还在内陆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徽学的发展也密切了兄弟省份之间的关系。六百多年前,朱元璋为稳定西南,“调北征南”、“调北填南”,从江南派遣军民往云、贵屯军、屯田。当时徽州汪、鲍、胡、方各氏族都有将领在“调北征南”过程中到云、贵戍守、落户、栖息、繁衍,这些徽州各氏族人进入大渡河安顺等地,也把徽州的建筑文化、生产生活习俗等等带到栖息地,并且顽强地流传下来。特别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在徽州等六州的“汪华信仰”“汪王祭”“抬汪公”民俗,也随之传入安顺屯堡等地域。在屯堡吉昌屯等村寨,几乎家家正屋堂前,都供奉有大红纸的“越国汪公之神位”。每年汪华诞辰日正月十八,吉昌屯等村寨都要隆重举行“汪王祭”“抬汪公”的盛大民俗活动,这些徽州人后裔通过对“守土保民”“护唐促统”汪公大帝的拥戴,坚守千百年持续的徽州记忆,坚持徽州文化的家国情怀,顽强地表达屯堡军民“在野”状态下的“在朝”心态、“边远”处境中的“中心”意态。在贵州的这种“抬汪公”民俗,甚至流传到不少少数民族村寨。贵州屯堡“抬汪公”民俗获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花奖金奖,列国家级“非遗”。今年我应邀出席贵州的屯堡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亲身感受到安徽和贵州这种浓厚的血脉亲情。在云贵高原的村堡民居里,我看到了徽州文化跨越时空的巨大影响力。

徽州文化中的“黄山文化”,是“徽学”中的精华,已位列“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因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此炼丹修道升天而得名。在近年的徽学研究中,徽州“黄山文化”的研究正在努力开掘中。黄山丰富的黄帝文化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出土文物、遗迹遗存、民俗非遗,构成了徽州原始源头文化的重要内容。黄山黄帝文化揭示了徽州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内在联系,也昭示了安徽黄山和陕西桥山、河南新郑、浙江缙云一样,是公祭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四大圣地之一。中国黄山,黄帝之山,祖源之地,华夏圣山。黄山的“轩辕黄帝公祭大典”,历史最为久远,不仅有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天位”遗存文物,公元前827年周宣王“高祖黄帝乘黄龙而去”的石刻遗存,而且在黄山周边山乡民间,“轩辕车会”、二月二祭嫘祖等等民俗千百年流传不衰。2013年以来,黄山“轩辕黄帝公祭大典”一年比一年隆重盛大,各省百姓和全球华人竟相云集黄山,公祭中华轩辕黄帝,黄山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共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大平台。港澳台同胞也积极来徽州黄山朝山拜祖,缅怀中华先祖的历史功德,追忆轩辕黄帝开创的“华夏文明”,续接同宗共祖的血脉亲情。台湾“中华粥会”文化交流团已多次率团来黄山参加“轩辕黄帝公祭大典”,其中还有祖籍合肥的国民党中将丁先生等一些在台各界名士。他们通过黄山黄帝公祭活动,对大陆的进步非常欣慰,表示要和安徽一道,两岸合力,认真谋划,精心组织,提升档次,进一步搞好黄山黄帝公祭大典,扩大“中国黄山,黄帝之山,祖源之地,华夏圣山”的影响,扩大徽学的影响,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出力。


百年“徽学”学术研究的全面展开,徽州本土的学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奋力开掘,徽州文化的“戴震研究”、“胡适研究”、“徽商研究”等等,都团聚了大量国际学者、文化人,对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起了大的作用。
由此可知,我们安徽这么多内涵丰厚的特色文化,象老庄文化、三曹文化、包公文化、刘传铭文化、桐城文化、徽州文化,都应该在当下努力发挥其影响力,凝聚中国力量,团结全球华夏子孙,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
“徽学是很有影响力的”。让我们在习总书记指示的鼓励下,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努力承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其影响力,服务于我们的“文化强省”大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4 06:16 , Processed in 0.74455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