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篁墩程氏-屯溪社会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389

帖子

116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0:05: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屯溪区东郊的篁墩,在古徽州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聚居与发散的氏族众多,被学者誉为徽州的“耶路撒冷”。其中程氏家族更是具有典型性。篁墩程氏始祖为晋新安太守程元谭,其显祖为南北朝时期的程灵洗,是古徽州乃至国内颇有影响的“江南望族”。由篁墩繁衍外迁的程氏分支,遍布古徽州地域,远达国内多个省份,以至于有评论说“程氏散居四方者,其源皆出篁墩,国史家谱,载之详多。”


                   (篁墩水口)
屯溪,明清时即为皖南重镇。近现代,更是发展很快,由清末的“茶务都会”到“小上海”,再到抗战时期的“小后方”,皖南行署驻地。解放后屯溪成为省辖市,现为黄山市政府驻地,是黄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篁墩程氏与屯溪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流光溢彩的屯溪老街夜景)

一、程维宗开创屯溪街。
屯溪老街是屯溪的名片,是国内外知名的古街,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生态博物馆。元末明初,率东(今
尤溪)人程维宗在屯溪建造店房47间,用以招徕商贾,囤居客货商物。这是目前可见到的追溯屯溪老街形成的最早文字记载。程维宗,生于元至顺壬申年(1332),殁于明永乐癸已年(1413)。据明万历元年刊本的《休宁率东程氏家谱》记载,程维宗早有大志,潜心致志于学业,十九岁那年赴乡试未中而归,心中又愧又恨,决定进一步发愤努力,投师请教,先后拜徽州名儒郑师山(郑玉)、赵东山(赵汸)为师。时隔不久,天下大乱,读书已无出路。程维宗在哀叹自己命运不济之余,只得转而经商,做起生意来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一经商便赚钱,而且常常是花小本钱赚大钱,以至人们都弄不清是什么缘故,认为是有鬼神在暗中相助。程维宗家业大兴之后,购置了休宁、歙县田产四千余亩,佃仆三百七十余家。


                 (屯溪镇海桥远景)

二、程子谦两建屯溪桥。
屯溪地处新安江上游,明代中叶屯溪、黎阳两地的商业已相当繁荣,但由于横江相隔,来往仅靠渡船和临时搭建的木桥,适应不了行人和运输的需要。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隆阜人戴时亮倡议建造屯溪石桥,名镇海桥,为全休宁县的交通枢纽。这座桥经过141年的风霜,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洪水冲刷而倒塌。率口人程子谦,是南北朝名将程灵洗的后裔,家财富有,但并不吝啬,一贯疏财仗义,遇有地方公益之事,均乐于输捐。为了重建屯溪桥,程子谦毅然“出私钱独任之”。由于这座桥规模宏大,用材考究,工程艰巨,花了两年的时间,桥才建成,工程费用共计六百七十万贯钱。殊料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暴发了特大洪水,休宁县城城墙被冲毁十余丈,屯溪石桥再次被洪水冲毁。这时,程子谦仍然健在,得知桥毁之后,深深自责,说“桥之不固,是吾过也”。第二年,他“复事重建,仍独任之”。这次重建,程子谦更加注重工程的质量了,可惜的是,工程未竣,程翁仙逝。他的儿子程岳,时任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继承程翁遗愿,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匠石之费几倍”。屯溪石桥第二次重建完工后,程岳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件的经过记录下来,传给后世,于是他托隆阜珠里人陈昶青特请著名学者朱彝尊撰写一篇《重建屯溪桥记》,镌刻石碑,竖立于桥上栏杆旁。


                             (屯溪老街口)

三、神秘的桥头卖姜人
在屯溪老街东入口附近处,原有一座财神庙,紧挨着财
神庙,有一座坟墓,墓的四周均用块石砌脚,墓顶竖一青石
碑,上书隶体大字“桥头卖姜人之墓”。墓临街面一方,砌有一道矮墙,墙高约1.5米,矮墙的左面嵌有青石碑两块,上面刻有兴修屯溪街路面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墙的右面墙头是一段麻条石,刻有篆体大字“桥头卖姜人之墓”。墓志铭为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所撰。
传说清乾隆年代,在屯溪镇海桥头,有一老人,专事卖姜,但人们注意的,不是他卖的生姜,而是看他带没带雨具,如果卖姜老人没带雨具,那这一天肯定是晴天,如果卖姜老人带上雨具,那么这一天必然下雨无疑。时间越久,传说越神。戴震对卖姜老人善观天象、料天如神的学识很钦佩,很谦虚地向老人请教,并同老人结成了好友。
一次,戴震和他的老师江永共同研制了一座“天象仪”,这座仪器制作得相当精巧,上面安装有日、月、星辰,能模拟晴雨阴云、昼夜晨昏和四季变化。因此,他们给这座仪器取了个名称叫做“天”。但是,这“天”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无法闪电打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戴震就把“天”抬去请教卖姜老人,老人对“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然后沉思了好几天,终于琢磨出了改进“天”的办法。经修改后的“天”,启动机关后,果然雷电大作,但遗憾的是,随着一声巨响,这座“天象仪”就在雷电实验中爆炸而毁了。
老人年过七十岁后,在自己的居住地道路旁,自己选择了墓地,自己起写了墓名。从此,为屯溪人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故事。据考证:桥头卖姜人确实有其人。清道光《休宁县志》载:“程从孝,号书樵,率口人,好古能诗,家贫,以贩姜事其父。年过七十,规墓地于所居道旁,自题其名曰:桥头卖姜人。有《水竹居诗草》传世。


                     (营业中的屯溪“同德仁”商号)

四、程燮卿重振“同德仁”。
清同治二年(1836),由休宁县人程德宗、邵运仁两人合资开设。店名“同德仁”,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寓“同心同德”之意。店址初设梧岗巷内,专营中药材批发业务,属行栈性质,资本不大,店伙不过五、六人,因经营不善,导至亏损,难以为继,遂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拍卖,由“万康钱庄”股东胡德宝、孙慕之和茶商余伯陶、余荫棠四人集资顶进,继续开业。当时胡德宝、孙慕之各投资22股,余伯陶、余荫棠各投资5股,合计54股,每股100元,计银洋5400元。扩大了经营范围,店伙增至12人,又因经理人选不当,四年后再度严重亏损。光绪十五年(1889年)经过股东协商,决定东山再起,由胡德宝、孙慕之两股东各增资27股,计5400元,并起用本栈年仅24岁颇有才能的记帐员程燮卿任经理,改为主营批发,兼营零售业务。程燮卿当时也增资3股,计300元,连前投资总额共11100元。程燮卿担任经理后,即将原设梧岗巷的店址,迁到祠堂基巷口营业,前面零售,后进批发,并采取了得力措施,使业务很快发展起来,不到10年,就超过了屯溪街上原有的三家老店,特
别是压倒了当时已具有200多年历史,素有中药泰斗的“石翼农”药号,程燮卿还在休宁、黟县、祁门等处设立“同德仁”分号,由总店统一核算、管理,使该店由原来只有12人的企业发展到总店达到48人,连同各分号在内共计百人以上的大店,成为徽州最大的中药店。


       (国保单位“屯溪程氏三宅”)

五、程氏率口留国保“三宅”。
程氏三宅位于柏树街东里巷6号、7号、28号,三宅均属封闭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分前后两进,其屋面盖蝴蝶瓦,四周墙体封护,东西马头山墙起伏呈三级封护至脊顶,前后檐墙砌成凹形,高低落差在1米左右,是以天井采光、通风、排水为一体的独立建筑。6号宅为五开间,占地面积477平方米,其中院落及附属建筑225平方米;7号、28号宅三开间,占地面积分别为154平方米和187平方米。
  为增大堂屋开间,三宅底层均用抬梁式构架,浑厚月牙梁穿入金柱,丁字拱插入大梁两端柱内,与梁平行,支撑梁架。粗大的屋柱落在等腰八角形石磉上,磉面横垫一块5厘米厚覆盆式木櫍,木櫍盆口与磉石断面相吻。次间、稍间的棂窗障水板素装,槛窗棂空制斜方格,左右配以精致雕刻,诸如飞禽走兽、宝瓶花卉等图案。活动窗扇边呈拱形,格心制方格眼,既能遮挡视线,又拆装方便,具有琉朗空漏之效果。楼层井檐上装活动排窗,外挑的垂莲柱四方抹角(称讹柱),内侧装置飞来椅,椅脚置豹爪形;外侧上端插拱两跳,托住檐檩。支撑外挑垂莲柱的斜撑置鹅颈状,即“S”形,下端插入金柱,形成合度的传力结构。宅第虽不如王公府院那样富丽堂皇,但其厅堂内井檐之花板、楼梯之栏杆、莲花柱之斜撑以及棂窗、大梁等木雕、彩画,还有门楼上富于变化的石刻、砖雕艺术,都实为罕见。其建筑的高雅、秀美、庄重等特色,显示了徽州古朴灿烂的文化和徽商的雄厚资本,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明代民居之瑰宝。
  三宅内井檐斜撑的灵芝如意,匠工用透、剔、掏挖等手法,雕6朵层次迭落的灵芝卷瓣,使整个装饰物形成六面观看的花罩,同时,又将卷瓣的起突面,分层次雕刻,使卷瓣脉络清晰,完全立体化。这种雕饰,既继承宋代《营造法式》采地雕的技巧,又揉和明代透雕风格,是徽州宅第木雕装饰的典型代表。7号宅第内井檐裙板,自下而上与道花板横向组装,同时又以灵芝卷草及叶荷直装相隔,使整个大面积花板面走向有微妙变化,超突面略有前后,更显生动活泼。三宅楼层承重童柱的荷瓣墩式平盘斗,支撑脊檩的叉手,以及梁枋两端的花板,均雕灵芝卷草、霜菊、荷叶及朵云。7号、28号宅第木构架不加髹漆,木纹显露、古朴大方。6号宅第底层部分木柱、壁门均用麻织物粘贴地仗,然后加油灰刷色。明间仰顶绘旋子画,上、下层大梁统绘包袱画和角叶彩画。彩画纹样以绫锦编织物和多种几何图案巧合相拼,填彩以冷色为主。28号宅第门罩,采用麻石料凿制,筑仿木结构四柱三门门楼,其正楼和次楼均以斗拱相托。石制额枋采地雕飞凤戏牡丹,下额枋圆雕双狮抢球。狮球镂空,绸带飘拂,翻卷自然,平板梁上浮雕串莲花瓣,整个门楼立体感非常丰富。6号宅第内门楼砖雕,镂空双凤戏牡丹,拱面突雕满地翻叶大花,形象丰满舒放,生动活泼。三宅楼层柱枋间隙处,选用芦苇杆编织固定,然后用黄土、石灰和稻糠相伴粘糊,其表面再抹麻刀石灰膏,防止泛潮,减弱吸水性,以减轻建筑物的荷载,是明代建筑一大特点。6号宅第存有明代天启元年(1621)买卖房契一份,堪为佐证。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屯溪程大位珠算博物馆)

六、程大位回乡成巨著。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率口人程大位,出身小商家庭,一生未能进入仕途。他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善于算学。成年后继承家业,出外经商,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营布业。在经营中,他发现各地算盘规格不一,珠算方法也各异,传统筹码计数在经济交往中很不方便,便萌发编撰一部集各种算理算法之大成的著述的念头。于是遍访数算名家和珠算能手,搜集古代数学难题和计算方法。在他40岁时,弃商回归故里。埋头著述,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编撰成《直指算法统宗》一书刊刻面世。后来,为了普及的需要,又出版了精编本《算法纂要》。《中国数学简史》评价:“在中国古代数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直指算法统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从流传的长久、广泛和深入来讲,都是任何其他数学著作不能与之相比的”。17世纪初,日本毛利重能将《直指算法统宗》传入日本,开创日本“和算”。18世纪,珠算文化随着《直指算法统宗》传至东南亚、美洲、欧洲各地。


           (馆藏程大位著作《算法纂要》)

七、隆阜四女师首任校长。
湖边人程宗泗,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学。民国初,先后执教南京政法学堂和北京的高等学府。是《新青年》杂志早期撰稿人之一。民国11年(1922),经陶行知举荐,程宗泗出任位于隆阜的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民国12年9月12日,陶行知将游览长城时得到的一块明永乐长城砖,经程宗泗校长赠交四女师,并致信表示对四女师的期望。程宗泗崇尚科学,倡导社会新风尚。遵循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四女师开展平民教育,参加者2000余人,3年基本扫除学校所在地隆阜的文盲,推动徽州平民教育,陶行知赠诗有“栽桃种李,盛德岂能朽!”民国16年,许多学校因资金拮据停办,但程宗泗竭力维持学校弦歌不辍。他离职后,学界在校园内为其立碑纪念。


               (由隆阜四女师改建的隆阜中学操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16:03 , Processed in 0.0729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