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这座千年古村寨,原来是从古徽州篁墩迁出

[复制链接]

601

主题

601

帖子

180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09:46: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皖南池州东至县处在神秘的北纬30度附近,与徽山徽水相连,古时的东至人与外界交往和经商,主要靠境内的四条大河(尧渡、黄湓、龙泉、香隅)直通长江黄金水道,其次就是靠陆路的4条官路和16条古道。这些密如蛛网的古道中,有几条直接通往祁门、休宁、屯溪、黟县、婺源的青石板铺成的过山道,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徽道”。 东至境内遗存路段约30余里,现保存较好的有葛公蜈蚣岭、尧渡蔡岭等处,徽道为麻石铺设,沿山脊背盘旋而上,曲径通幽、隐而复现,古亭、古桥、古民居形成了独具江南特色的徽风遗韵。




在东至县花园乡,这里有座叫南溪古寨的千年古村落,南溪古寨又叫金家村,村庄的住户全姓金。据金氏族谱记载,金氏鼻祖为匈奴王室休屠王太子日石单 ,晚唐末年,金氏祖先为避黄巢起义,迁居到徽州篁墩。不久,便放下富庶之地篁墩,来到至德人烟稀少、深山狭谷之中的南溪定居,距今已有1130余年。由于此地的村民多为匈奴人的后裔,因此南溪古寨被称为“皖南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








明清时期,金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多人在朝廷为官,村内有99条巷弄,1000多户,4000余人口,巷弄内全是曲径通幽的石板小道,房屋依山而建,成梯形走向,绕着小溪有序地排列着,溪水就从房檐屋脚下流淌。据传古时村内建有大小祠堂15幢,村前建有文昌阁和两座贞洁、守孝牌坊,村前山上还竖有一块2米高的石碑,上刻“南溪社神”四个遵劲有力的大字,左下方一行小楷写着“万历36年戌申孟秋建”。




村后有九条山脉俯冲而下,蜿蜒到村口,盘成三个圆丘,形似九龙戏三珠。村内房屋全是徽式建筑,其中还有元代建筑的房屋一幢,明代建筑的一座大成祠和两座小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大成祠的整个建筑面积有1069平方米,前后三进,有顶梁柱88根落地,其中头进30根,中进28根,后进30根。最大顶梁柱高8.4米,周长1.7米,柱下最大磉墩周长2.65米。中进明间宽6米,次间依次渐窄。门楣高大,山墙耸立,天井庭院宽敞,两旁有花鸟麒麟浮图座厢,后厅是祖宗排位,内悬“南溪鲲化”等匾额,建筑用材考究,雕刻玲珑剔透,整体组合气势恢宏。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至德县政府和县城中学曾一度迁到这里。这种标准化的徽式建筑,在池州市境内实属罕见,堪称东至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溪古寨村中有三条小溪,由西向东,溪水倒流,溪上垒起的两座石桥,前后只有三步长,接通人行道,形成溪水倒流和三步两道桥的奇观。而村口上的一条河沟之上,接连建了三座单孔石拱桥,一曰会源桥,二曰奎壁桥,三曰中兴桥,村民称之为进村“进村三把锁”,意为锁住风水,永不流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00:46 , Processed in 0.56116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