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徽州远古时代的遗迹——搁船尖

[复制链接]

283

主题

283

帖子

84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6:55: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际山脉在歙南三阳、竹铺、金川一带有著名的山峰多座,即搁船尖、福泉山、老尖、鬼头尖、上路尖、杨树尖等等,皆海拔在一千米以上,尤其是搁船尖,海拔达1477米。而天目山脉在这一带也有许多著名山峰,诸如石耳尖、鸡冠沿、白石岩、银孔洞、天子墓山、湖田山等。尤其搁船尖与白石岩隔云海相望,是最有意趣、最有故事的山,其在远古时代“百越”聚集时广为流传的“洪水滔天”故事在这里就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遗迹。






洪水滔天的传说,在我国南方各民族中流传很广。南方的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此一传说。其中有动人的故事,有优美的歌谣。多为世代口耳相传,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有文字记录下来,故事的基本情节大体相似:在远古的时候,由于天降暴雨或地震山崩或海水骤涨等原因,引来了滔天洪水,江河横溢,大地一片汪洋,人类无处藏身,几乎灭绝。但有正直善良的两兄妹,藏在大葫芦或大木鼓里,逐波流徒,方幸免于难。在历经无数苦难与考验之后,接受“天意”,为延续人类,兄妹结为夫妻。




一提到神话,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它只是人们头脑里的“空想”,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造”。其实并非如此。一般说来,神话传说是以当时人们难以理解的自然异象为基本依据,其中不乏人类对自然所作的种种斗争,再经多次艺术加工,天长日久,相传而成。(据《洪水滔天的传说与上古环境的变迁》文)




洪水泛滥的事实,大约发生在距今一万年至五、六千年之间,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早期,地质学上则称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处于人类社会史上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段时期,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我们(尤其在南方)曾经出现过特大的洪涝灾害。洪水席卷了整个南方地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众所周知,“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的最大族群。古史载有:“自交趾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百越”这个南方大族群,当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以及西南地区,有的溯长江而上,在长江中上游一带,与其它民族杂居共处。“百越”的后裔,有战国时期楚国境内的百濮,有三国时期吴国境内的山越等。这些喜近水而居、沿江海生息的民族,无疑受过洪水、海水浸侵等袭击。




为了弄清楚“搁船尖”这个徽州远古社会遗留下来景点的渊源,去年我与三弟振坚、同事周敏等特来这一带采访。在皖南三阳坑、金川、竹铺一带,许多老人至今能描绘流传着的“洪水滔天”的情景,即洪水是“渐渐的”往上涨,首先淹没庄稼,逐渐淹没了房屋、树木和山坡,最后形成水天相连的洪水而淹没了人世间的一切。洪水退时,虽有巨涛卷去,水位却是“渐渐下降”的……,还有至今在这里流传的儿歌:“兄妹坐船上,浮到山顶上,茫茫洪水四处望……”等等。故事内容同样是江南人全部葬身于汪洋大海中,只有一小船上一对兄妹,随着洪水不断漫涨,最后洪水漫涨到“搁船尖”的山顶上,兄妹就把船系在一棵古松树上生息,十几天后,洪水才开始下降了,最后洪水退完,这船便挂在最高山峰的一棵古松上了,于是“搁船尖”之峰名由此而来。




距今一万年前后,中国的南方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洪水泛滥,它是南方各民族“洪水滔天”传说的历史背景。汉文的古籍里亦多有记载。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以避洪水。虽然各地区的洪灾类型有所不同,且是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有的地区是多次发生),但其时洪灾之频繁,其范围之广,危害之烈,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在各民族的传说中毫无例外的说滔天洪水几乎绝灭了人类。如果要考证远古这些悲剧,徽州的“搁船尖”无疑是很有考古价值的远古遗迹了,这一带高山峰的数量居江南之首,如果当时“洪水滔天”的事情发生,肯定是远古人逃避灾难的最佳地点。骤发的山洪,对现代社会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抗拒的灾难,在石器时代,对那些经营原始农业的定居民族来讲,每一次山洪都是无法承受的巨灾,几乎吞没一切的滔天洪水,使少数幸存者触目惊心之余,而铭刻在心,并世世代代流传着、遗传着这洪水滔天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23:32 , Processed in 0.0821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