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年菜花香,岁岁花不同"--婺源采花大盗精华路线汇总

[复制链接]

226

主题

225

帖子

67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6:54: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前言

      觉得自己是有点“油菜花情节”的,呵呵,小的时候在川南住过,川南的丘陵地带,春天来得比江南还早,3月初一到,金色菜花、粉红桃花、白色梨花李子花、粉色豌豆花、紫色蚕豆花次第开放,郊野的空气中,充满着花儿草儿暖烘烘香喷喷甜蜜蜜的味道,蜜蜂、粉蝶儿绕着田间地头嗡嗡地忙乱地飞舞......离开川南那么多年,可是,每当春天来临,在脑中浮现的总是那幅绚烂的彩粉画儿!

      喜欢菜花季节的婺源,也就变得很自然了,何况,徽派古民居粉墙乌瓦的背景下,菜花、桃花、梨花、樱花,黄、粉、红、白、青、桃色,更是很好入画的题材呢。 嘿嘿,每次去,都是带了一大堆乱哄哄的花花草草PP、和欢欣鼓舞的好心情回来。

                                                               这是婺源春天的色彩:

  

  



                                                                     (二)路线地图

      总结了自己四游婺源的一些经验,绘制了我的婺源地图,如下:

   

(map说明:翠色--所谓东线;土黄--所谓北线;紫色--所谓西线;还有东西两小段淡黄--秋天的红叶线)

      常规的“东线”指:从婺源县城向东出发,景点是“李坑”、“汪口”、“江湾”、“上晓起”、“下晓起”、“江岭”、“庆源”、徒步起点的“官坑”。

      常规“北线”指:从婺源县城向北出发,经过的景点依次是“月亮湾”、“思口”、“思溪”、“延村”、“长滩”、“清华镇”彩虹桥,然后是“理坑”、“浙源”龙天塔、“虹关”、“察关”、徒步的起点“岭脚”,另外,从清华镇再向西还有条小分支,景点是“洪村”、“上严田”、“下严田”、最后到“甲路乡”可看手工桐油纸伞。

      常规“西线”的景点是比较分散的:从婺源县城向西出发,有“豸峰”、“孔村”、“坑头”一支线,有“许村镇”支线,“游山村”支线,西线最西头是“赋春镇”的鸳鸯湖。

      最后,秋天去婺源,我的“红叶线”是:东线的一段分支“篁岭”、“晓鳙”看晒秋;北线另一支是看红叶的“石城”、“长溪”。

      说到去婺源春游,人们往往会说,不就是去看油菜花吗。其实,这么说就太简单了。你看,随便哪儿的乡里乡间没有菜花地呀?到了春天的原野,不是一样一片一丛的金黄吗?      我说,去婺源,不仅仅是看漫山的金黄,是去看金油菜花掩映下的斑驳徽派建筑,两者相辅相成一幅淡彩的中国画儿,缺一,就不成为婺源的春天了。

      所以,我设计的婺源游路线,正是着眼于追寻那遍布乡野的徽派古建筑、和漫山春天的色彩!


                                                                     (三)路线设计

      下面是我总结的经验路线(上海出发为例),供参考:

(1)休闲精华游

      周末2日线路:

             D0上海南站长途客运站,坐19:30卧铺大巴,临晨1点到婺源县城,包车司机候接,找地方继续补觉;

             D1安排“东线”的“上下晓起”、“江岭”、“庆源”、“高山平湖”,宿庆源民居;

             D2安排“北线”的“月亮湾”、“长滩”、“理坑”;傍晚18:00卧铺大巴返沪,一般凌晨12点到达。

      理由:     D1的“东线”主要是看婺源的自然美景和古村落------“上下晓起”的古樟树林、“江岭”的菜花梯田群、如世外桃源般的“庆源”古村;     D2的“北线”主要看------“理坑”的明清古建筑群、公路路边就可远眺的经典景点“月亮湾”以及“长滩村”。    (根据天气,D1和D2的行程可以互换)

(2)精华驴行徒步

       加周末的3日徒步线路:

             D0 出发:上海南站长途客运站,坐19:30卧铺大巴,临晨1点到婺源县城,找地方继续补觉;

             D1“东线”:“上下晓起”、“江岭”、“庆源”、“高山平湖”,宿庆源民居;

             D2“东线”到“北线”穿越:“庆源”先到“官坑”,然后徒步到“虹关”,宿“虹关”民居;

             D3“北线”:早上“虹关”、“察关”,然后到“理坑”,在路上看“长滩”、“月亮湾”;傍晚18:00卧铺大巴返沪,一般凌晨12点到达。

      理由:基本同(1),增加的徒步段是“东线”的官坑穿越到“北线”的岭脚,也可以反过来穿越,目的是不走回头路,也是最早的一条婺源徒步线路,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了。徒步段基本是青石板古驿道,没什么难度,一路上很有野趣滴。 (当时我们也走过另一段:从理坑到虹关,不过个人感觉不如从虹关到官坑这段的景色美,而且岔路多,最好要请向导带。一年后又听说,从晓起到江岭也可以徒步穿越,还可以逃票哈哈,一路景致也不错,以后可以试一试。)

(3)明清古建筑专游

       加周末的3日设计:

             D0:上海南站长途客运站,坐19:30卧铺大巴,临晨1点到婺源县城,包车司机候接,找地方继续补觉;

             D1“东线”:“李坑”、“汪口”俞氏祠堂、“上下晓起”,宿晓起;

             D2“北线”:“思溪”、“延村”、“清华”彩虹桥、“理坑”,宿理坑;

             D3“西线”:“豸峰”、“许村镇”;傍晚18:00卧铺大巴返沪,一般凌晨12点到达。

      如果只有周末的两天,则放弃比较远费时间的D3“西线”。

      理由:     婺源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在“理坑”、“延村”和“思溪”。西线的许村也有保护很完整的,只是往返比较远了点,而且那里作为镇文化中心还使用着,得找到看门人经私下同意,才能进去参观呢。这条明清古建筑线路最大的缺点就是:景点门票很贵呀!

(4)乡间随意游

      避开游客流的景区,周末散心2日的设计:

             D0:上海南站长途客运站,坐19:30卧铺大巴,临晨1点到婺源县城,包车司机候接,找地方继续补觉;

             D1:清早赶在大批人流前逛“东线”的“江岭”、“庆源”、看一眼“高山平湖”;中午在农家吃乡野饭;饭后返回“北线”,途径“月亮湾”、“长滩”;宿清华镇;

             D2:逛“北线”的“洪村”、“上严田”、“下严田”;傍晚18:00卧铺大巴返沪,一般凌晨12点到达。

(5)晒秋红叶游

      秋天的婺源也值得期待:

             D0:上海南站长途客运站,坐19:30卧铺大巴,临晨1点到婺源县城,包车司机候接,找地方继续补觉;

             D1:车开到“长溪村”(土路很颠),看满山红叶;徒步古道到“石城”(车绕回石城等候),宿石城;

             D2:清早,看晨雾中的红叶“石城”;然后车往“东线”方向去“篁岭”、“晓鳙”看晒秋;傍晚18:00卧铺大巴返沪,一般凌晨12点到达。

(6)......

      还没想出来,要是你能有好的建议,请告诉我。呵呵,婺源,尤其在春秋季,是值得一去再去的。



                                                                      (四)去婺源的另一个诱因

诱惑我去婺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农家吃到的乡野菜蔬了。05年第一次去婺源,都是在农家吃的饭,盘子里盛上来的菜芥、胡萝卜...丝丝甜香,是从菜园子刚拔出来作的;鲜笋、菌菇是后面山上找来炒的;红烧的那条荷包鲤鱼,刚才还在鱼塘里乱串;散养的走地鸡一会儿变成了土鸡汤;素鱼豆腐,带着一股子豆香;有时还能小巷作坊里买到浓醇醉甜的米酒;呵呵,一顿顿尽善尽美的农家饭,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 菜芥、豆腐、胡萝卜、土鸡蛋...                                        -- 左边的米酒,右边的土鸡汤

                                                       -- 红烧荷包鲤鱼                                                  --  鲜美的山笋炒山菇

                                         -- 竹楼上的农家饭                                                -- 彩虹桥边的农家饭

  

                                         -- 小吃清明果                                               --“菜扫光”,每餐战斗的结果

     婺源食文化婺源自古属徽州府一府六县之一,其饮食文化承袭了徽菜的传统,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为鲜明特色, 主要名菜有:粉蒸肉、糊豆腐、红烧荷包红鲤鱼、素草鱼、土鸡等,此外还有清明粿、气糕、糯米子糕等特色小吃。
     特别提示:婺源有的是山珍,香菇、木耳、竹笋之类,自是平常;蛇、麂子、 野鸡、野猪、鸟之类,也不难见。最常见最实惠的还是淡水鱼,由于婺源山高、水泠,水质好、 无污染 ,所以鱼的味道特别鲜美,荷包红鲤鱼、甲鱼、草鱼、冷水塘鱼、黄丫头、乌鲤是不可错过的。
     友情提醒:婺源当地人喜吃辣,如果不吃辣的朋友可要记得提醒主人家。


                                                                     (五)看点美景,PP说话

(1)庆源

       庆源,建村于唐开元间(公元674年),是一个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这里峡谷深幽,宽如太行之盘谷,美如武陵之桃源,地处万山之巅,阻外而溢中,是始祖几经选择的避乱胜地,素有小桃源之称。庆源村口“别有天”古亭内现仍留有古人绝句:“空山隐卧好烟霞,水不通舟陆不车,一任中原戎马乱,桃源深处是吾家”。原亭大门口两侧有联为“车马绝喧阗忆前人三径怡情托迹不殊陶靖节、鸡犬声相闻惟此地四民安堵落花犹似武陵源”,横联为“桃源深处”,说庆源古村是小桃源,亦源于此。
       庆源村地貌极为奇特,狭长的山谷两侧,海拔千米以上的二条山脉对面相峙。村庄沿着一条湍急的小溪两岸而建,呈一长长的船形,而村中央的一棵1300多年的古银杏树就是这艘船的桅杆了。船身依屏对镜、船头船尾形成狭窄的隘口,是进出村庄的咽喉之地,也将整个村落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沿着村庄河边的青石板街道而走,每隔十几、二十米便有一座长长的石板铺成的小桥,供两岸的人行走,依河的店铺多在河边建起供行人休息、纳凉的长条靠椅,这就是庆源一个极具特色的美人靠了。
   庆源是较少世俗污染的美丽乡村,小小的村庄没有显赫的祠堂或大官居所,透着温馨与亲切。小村南北走向1公里,桃花夹着小溪穿村而过,房舍沿溪排布呈双体船形,有16座石板桥相通,村西溪水入口三座明代石拱桥,野趣横生。村公所,村医院,邮电所都是古宅。
      庆源村山高气清,土肥雾重,空气清新不染纤尘,泉水清澈赋含灵气。每当菜花、梨花和桃花盛开之际,庆源人家笼罩在一派“金山、银海、胭脂云”的景象之中。 特殊的生态环境小气候使这里物候较县城推迟半个多月,大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感叹。


-- 溪水相随,峰回路转,寻庆源

  -- 庆源在望

  -- 让我们走进桃园深处

  

                                             -- 桃园深处                                                                   -- 山坳里的桃源

  -- 村头热烈的花

  -- 村口人家

  --  雪梨花

-- 洗的洗、歇的歇

  -- 妇唱夫随

-- 门、苔

(2)高山平湖

       庆源边上的高山平湖,其实是座水库(段莘水库),但是给人感觉十分的静谧,慢慢地看能感受到平静的美:

  -- 庆源村下山时,看到高山平湖的一角

      离开庆源和高山平湖,一路有早开的粉杜鹃和映山红,露水下还有各色妖娆野花:

(3)江岭   

    最壮观美丽的山中田园风光。到千米高山可俯视山下,层层梯田如链带由山脚盘绕到山顶,高低错落,水面映照蓝天树影,水中农夫耕牛,梯田下面山窝里藏着粉墙黛瓦。

  -- 2005年,菜花未开盛的江岭

  -- 2006年,江岭油菜花梯田

  -- 2007年,江岭菜花田里的婚纱照

-- 莫名地小模特儿和妈妈

(4)晓起   

       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别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古文化生态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首古诗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晓起村落的美丽山光水色。主要景观有双亭耸峙、枫樟流荫、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江氏祠堂、砖雕门罩、养生河、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被称为“官村”,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段莘水和晓起水汇合处的下晓起,被称为“商村”,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
       晓起村有古驿道通往山里。有些靠河地段的驿道甚至还有青石板护杆,炎暑时节,浓荫蔽天,十分凉爽,有如世外桃园。连接上、下晓起的青石古道蜿蜒曲折,石板上一条古代徽商留下的深深车辙至今未能磨灭……

   -- 下晓起:

   -- 古井   --  门罩砖雕

  

                                                               -- 溪边                                                   --躲雨的土鸡们

--古樟树林

--上下晓起之间的石板通道(有横竖排列之别)

  -- 独轮的运茶小车,在青石板上留下的深深刻痕

  --  上晓起,水口

  -- 上晓起古驿道,2005年

  --  上晓起古驿道,2006年

-- 四水归堂

--  石雕蜂猴,意寓“封侯”

(5)汪口

       由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大观年间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 历史上被称为“千烟之地”的古村廓,处于丘陵地带,村周青山环抱、绿水依流,有诗云:“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景色十分宜人。这里有:被誉为“艺术宝库”的省保文物单位“俞氏宗祠”;属徽派建筑的“千年古街”;古朴典雅的“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和“养书屋”等民居;沿河十景点的龙船潭“水上竹筏漂流”;还有由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设计的“平渡堰”曲尺碣遗址……。
       俞氏宗祠,国家级保护建筑。构造十分宏大巍峨,主祠堂高达三层。凡木质构件均饰以雕琢,有各种图案一百多组。“生聚教训”匾额上方两侧游廊木雕为当地特有的立体雕工,可达七层,由樟木所建加之精心结构空间设计,可形成的旋转气流,故此祠内不积灰不结蛛网不见鸟巢不进蚊蚋。牛腿雕刻威严,月梁造型古朴。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雕刻艺术宝库”。   在这古老的祠堂中,每年的祭祖仪式仍在进行。祠堂采用的是祭祀中最高级别的“周礼”。

  -- 从公路上眺望

-- 俞氏宗祠

(6)李坑

        李坑村,建于北宋祥符年间庚戊年(公元1010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最为有名的当属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6年)的武状元李知诚。
       李坑村四面环山,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苍漳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溪河两岸傍水为徽派民居,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山光水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相得益彰,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村内有两棵古树:一为桂花树,年代久远,树形庞大,胸径粗达0.91米,高11米,冠幅半径达7米,至今每逢秋月,桂花开放,有香飘十里之说;另一为紫薇树,生长在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后院内,树龄五百余年,看似衰老不堪,树干、树枝几乎枯萎,只靠树皮吸收养分,但至今仍旧开花,且花期长达九十天,有诗赞叹:“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三月久”。

    参观点:“铜绿坊”,“大夫弟”,“中书桥”,“清韵楼”,“通济桥”,“申明亭”,“鱼塘屋”(南宋年间武状元李知诚家,紫薇树红鱼池)和“蕉泉”。 可上后山俯瞰李坑全貌,最宜在傍晚游人散去后,体会它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农家情趣。

     

(7)月亮湾

      就在婺源县城开出五公里处,河心里有一弯新月般的沙洲。   连看三年,月亮湾这个乡野里的小女孩,竟然出落得一次比一次美啊。

  -- 2005

  --  2006

                                                              --  2007春                                                                        -- 2007 秋

  --  月亮湾附近拍到的野生鸳鸯

(8)思口

  -- 清晨,路遇晨霭

(9)思溪  

       思溪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1987年福建电视台曾选择这里拍摄电视连续剧《聊斋》,思溪由此闻名。村落背山面水,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意境神美。
       思溪俞姓,村呈船型,村口很美,水田倒映着古屋,村路较延村宽阔。  村口有明代“通济桥”和“如来佛柱”,是古时村落水口组合建筑的孑遗,村民经常在古廊桥上闲坐,生活轻松惬意,享尽天伦,中供大禹神位,人神共处,到是其乐融融。村内的建筑大多为明末清初时斯的,现存三十余幢,有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其中“敬序堂”大屋,建于清雍正年间,房屋由庭院、正厅、后堂、花厅、厨房、花园等组成,占地一亩多,客馆的建筑雕刻精细完美,厅内为长方形藻顶,古色古香,1987年电视剧《聊斋》曾把这里作为外景地。
        “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清代“银库”屋,当世现已少见;“敬序堂”花厅,一派古色古香,为品茶对弈、吟诗作画理想之地;俞氏客馆格扇门上(“百寿坊木雕门”),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思溪距离延村1华里,田埂小道步行15分钟。

-- 村口,一片恬静

  

(10)延村  

    沿青石板小道(不少石板上有依稀可辨的碑文“加禁养生”等)走一刻钟到延村。
        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处于山水怀抱之间,背倚“火把山”,思溪河流经村前,整个延村犹如一竹排依偎在思溪河畔。   延村原名延川,据史料记载,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现在大约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改名延村。这个普普通通的“金”姓,在延村却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传是西汉名相、匈奴太子金日磾后裔,历史上草原骑马民族不断侵袭中原,他们的祖先仓皇辞庙,举家南迁。而婺源,全县位于“山岭川谷崎岖之中”,正是理想的安生立命之地。这里的民居高墙环侍,墙上少有开窗,有也是高高小小的,这正是传承了他们祖上北方黄土窑洞“地台式”建筑的痕迹。不能还乡只能以这种方式来怀乡了,所以延村是个容易诞生乡愁的地方,走在其中,思乡之情会油然而生。
        延村小巷深而幽静。从进村的地图可以看到,延村的建造是从一口井开始的,古时候以水为财,然后引出‘人’字型的两条路,是‘以人为本’的意思。而且在村子的某处有许多岔道,组成了一个‘火’字,村民在火口上挖了一口井,据说是活用了风水学中水能克火的原理。留意房屋的大门和大门上的砖雕共同组成了一个‘商’字,以及房屋的前院都是‘四水归堂’的建造方法,而且又巧妙的利用乌龟来疏通排水系统。后院都有一个水缸,据说可以根据水的清浊来确定天气的阴晴,而且几百年来从不换水水质不变。水缸左右两边各有一对麒麟,脚踏金钱。
    延村是有名的商家院落群,现存的明代私塾和清代“馀庆堂”、“聪听堂”、“笃经堂”等民居56幢,多为明清时徽商晚年归隐所建。几百年来,村人历代在 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广西等地经商,主要从事木材、茶叶 、盐业等商业活动,经商致富的人多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 书院,创建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   这里每个院宅的门楼都是“商”字,造型相当独特。据说延村的建造是从一口井开始,井代表着财源,然后引出“人”字型两条路,暗含“以人为本”之意,村落就围绕着这个中心扩展开来。房屋风火山墙、青瓦坡顶;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门罩翘角飞檐,门枋砖雕别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等,前后均有浅天井;堂屋内三间两厢、方柱石础、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屋内梁枋、雀替、护净、门窗等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图案的寓意深刻,不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而且蕴藏古文化的神韵,令人赞叹不已。在婺源,官宅与商宅的建筑有所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延村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商人的这种祈祷。

-- 村口的田园美景

  -- 村口人字形的进村路

-- 巷子,人字形石板路

                                   -- 火字路口的镇火井                                                                   -- 高墙上的小眼睛窗  

(11)长滩村

      思口镇往紫阳镇方向,转至一个山坡停车,向下看去,就是长滩村了。一般,经过时大家也就停车在公路上看看,直到07年春细雨蒙蒙时,我有机会下到长滩村才发现,村口一路走到村内,竟然比公路远望的更美......

  -- 从公路上眺望,07年秋

  -- 相同位置的远眺,05年

-- 开菜花时的长滩村,07年春:

  -- 春梦了无痕

  --  田头的豌豆花

(12)清华镇

       看点:彩虹桥、水口。
        彩虹桥历史悠久,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会让人深深体验到婺源之美。
       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了建桥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宽的河面上;分解洪水冲击力的半船形桥墩设计;根据洪水主流速桥墩之间的差异分布;条石砌法的紧密牢固;桥面设计理念的长远、实用,易于后人维修,充分体现越简单 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延续的哲学思想。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
       彩虹桥与登云桥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连接,解读了古徽州桥名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发达。人生的最佳境界,无论读书、做官、行商……登青云,踏上一道吉祥、美丽的彩虹,飞黄腾达,何等风光、潇洒、光宗耀祖。两桥桥名的巧妙组合,正是古人对子孙后代的祝愿、祈盼。桥下的一池碧水,因篆刻流派鼻祖文彭与何震泛舟于此,见这里秀美风光,文彭欣然在临水石壁上题刻“小西湖”而得名。上千年的水碓作坊,依然演示着古人利用水能带动水车舂米、磨粉。一道简单不起眼的石碣(石坝),几百年来保护彩虹桥周边的生态环境,被誉为“生态保护神”……

  -- 清华镇边的水口

  -- 镇上对游客的小酒坊

  -- 远处眺望,晨雾中朦胧的彩虹桥

  -- 彩虹廊桥

(13)洪村

       洪村始建于北宋初,按《村谱》记载,最早迁居这里的人名字叫洪济,洪济是位雅爱林泉的隐逸之士,一日漫游经过此地,见这里山林葱翠欲滴,溪流清澈见底,环绕幽雅恬静,因而慨然说:住此可兴旺洪氏宗族,于是从洪源迁来这里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村口有一距今已1000多年的银杏树,相传是洪村的始祖洪济亲手栽种。古银杏树高30多米,胸围5.20米,枝繁叶茂,每年可产白果800多斤,银杏叶能释放微量的氰化氢,氰化氢是一种剧毒化学品,而这种极微量的氰化氢恰恰具有抗癌效应。银杏树旁边还有一棵古樟树,比银杏树还粗,虽早年遭受雷击,主干已腐空,今仅有一根侧枝,但仍历风雨顶天立地,傲霜雪苍郁不黄,生机盎然。
       洪村,自古以来就是婺源著名的长寿地,村中古代盛产“松萝茶”,村人养生有道,因村中历史上多百岁老人,故朝廷赐名“长寿古里”,能得到封建朝廷为一个村庄赐名,可见这村庄在历史上是何等的荣耀。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历史上洪村最长寿者达119岁,就是现在,村里长寿老人不仅有七、八十岁的,还有很多九十多岁的。
       洪村座落在一个狭窄而曲折的山谷里,一条小溪傍村而过,跨溪建有三座石桥。   溯溪而上,远远就可以见到一棵“迎客松”,似乎在展臂迎客。   村口有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培源桥”,桥前耸立着一座三楼式砖砌的牌楼,八字墙的拱门上嵌砌着“长寿古里”石匾,这方石匾,源自清嘉庆年间儒林郎锦文公的九十寿庆。   八字墙上,还分别嵌有嘉庆十五年刻立的“奉宪养生”和“奉宪永禁赌博”两块禁碑,从这两方禁碑可以看到,过去洪村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严格的村规民约,至今还在影响着村人的行为。   村门的牌楼上,还绘有一幅“魁星点斗”图,自明末村人在牌楼上绘了这幅图后,直到清代,村里共有49人出任官吏。
       洪村的古建筑主要有洪氏宗祠的“光裕堂”、“奉直大夫霭庭公祠”、“敦素堂”等,这些古屋不但保存完好,而且其内部的砖雕,木雕、石雕都非常精美。“光裕堂”内的一对抱鼓石是洪村石雕的代表作;霭庭祠内的“双凤朝阳”木雕十分精致,太阳用盛开的牡丹花代替,四个梁托雕的是“羊、马、牛、狮”。还有一幅“教子图”,那是水磨青砖雕中的精品,图左边雕刻的是“鲤鱼跳龙门”,右边是一老者在谆谆教诲稚子,栩栩如生,表现了住家“望子成龙”的愿望。
     洪村的洪氏宗祠名为“光裕堂”,始建于明朝中叶,曾在清康熙、道光年间两度重修。宗祠的门口,仍然摆放着十几座旗杆石。村里每有一个考中做官,家族必为其在宗祠门口树一杆旗,以光宗耀祖。而旗杆石上刻着此人的官位,所见的就有奉直大夫,谏议大夫等。这是婺源保留下来的较多的一处,据村中人所说,原来更多,文革中一些用来修建水坝了。   推开洪村祠堂虚掩的大门,去感受洪村时光深处的呼吸,虽然不见洪村先人的画像与灵牌,只看到了阳光投射的光影,但还是从空旷中,感受到一种来自时间深处宗教与伦理的神秘。祠堂内外雕饰的万寿、夔龙、牡丹、荷花、莲蓬、石榴、葡萄,松鼠以及“渔樵耕读”、“松鹤延年”、“梅兰竹菊”等等,都是洪村的先人留给后世的美学与意象,还有对子子孙孙的期愿。   光裕堂前院门墙上嵌立一块道光四年立的“公议茶规”碑,从碑文得知,当时洪村出产的茶叶叫“松萝茶”,古人曾有“松萝香气盖龙井”的说法。据了解,由村民自己制订的茶规碑,在婺源仅发现这一块,它对研究清代婺源民间茶叶流通管理方面颇有价值。这块碑给我们还原了古时洪村茶市的景象:“远迩争市,价倏翔涌”(明代冯时可《茶录》)。“公议茶规”就是在这样繁荣的背景中产生的,其内容涉及设立公平称,主持公平买卖,卖方不得与茶客私自交易,买方不得中途毁约等等,对“背卖者,查出罚通宵戏一台,银五两入祠”、“决不徇情轻贷”……勒石嵌碑,字字遒劲,洪村的先人在几百年前从茶叶的流通管理出发,记录与倡导的却是铭心镂骨的诚信。

(14)上、下严田

      我喜欢的是上、下严田一路上的田园风光,至于看那棵古樟,就不得不买票进景区,郁闷!幸好村子是四通八达的,还没到景区门口都有小路进村,哗哗,又逃票成功!

     据《宗谱》载:严田于北宋乾德甲子年(964)建村。建村者李德鸾取“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取村名严田。严田是南宋绍兴甲戌年(1154)进士,官至大理寺丞,摄理右待郎李知己故里。显然,800多年前,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严田的大古樟,现在古樟民俗园内,据考证记载树龄有1500余年,胸径达4米8,树径近14米,树冠达3亩,堪称“天下第一樟”,如此古樟,就有个神奇传说:在南宋初年,一天夜里,小康王(赵构)被进犯中原的金兵追赶,跑在乡间小路上,情势所逼,看见溪水边这棵大樟树,就连忙爬上去躲进树叶里。金兵追到樟树下不见人影,便四处搜寻。小康王吓得暗暗祷告:“树神啊,请救我脱离劫难,日后我若上皇位,定把你重重加封。” 说也奇怪,霎时风声大作,飞沙走石,把金兵吹得睁不开眼,连忙跑了。小康王脱险后忙问救自己的是什么树,耳边隐隐若若听见一个声音回答“是樟树”。在慌忙中小康王听成了“香树”,在临安登基后,一时找不到这棵樟树,就遥封为四季长青大香树。从此,天下樟树都有沁人的清香,这棵被封的大樟树也有了灵气,被人们供奉为神樟了。现在,从它十人合抱不住的主干上生长出不同年代的六个大枝桠,越溪过界,浓荫铺天盖地,也就更具神韵了。

  -- 下严田的古桥和古樟

  -- 下严田古樟,碑刻“天下第一樟”

        --  严田的乡村美景:

(15)甲路

    去甲路乡,只为着手工的桐油纸伞,不过并不是我想象中以为的家家户户都作伞,要找到伞厂门口的门市小店才能买着呢。

   甲路纸伞是婺源传统名牌产品。早在明清年代,就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1936年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扬州的女子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     正宗的甲路纸伞应当是桐油纸伞,选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工艺承传统之法,画面取民间之彩,风格别致,纸伞可避雨、可遮阳,美观轻便,尤为女土青睐。近在中国明星县市经济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16)途中尚有诸多美景  

   思口往理坑的一段一直沿着溪水小河,一路风景。

  --  路边小村的祠堂

  --  下里村口(理坑和浙源分岔口)

  -- 板凳桥,现在可能已被拆掉了

  --  公路沿着溪河走

  --  平静的溪河

(17)一段开着映山红的小峡谷  

      进理坑的公路,有一段沿着溪谷穿行,空气清新,令心情也十分的幽静。山体侧有溪流泻下,冲上公路从天而降的两条可视为天然洗车处,呵呵;溪流的一侧不时晃过几丛红艳艳的映山红,也偶有粉色杜鹃混于其中,映在水面之上,煞是好看;溪水清澈,时急时缓,时而舒舒地淌过,时而席卷着水中巨石卷起小小漩涡,时而跳跃阶梯跌宕而下。

  

                         --  溪水沿着山体冲到公路上                                                     -- 公路边的一树花

-- 溪水里倒映着映山红

  -- 水边河滩上的水蕨菜,可以采来做菜吃

(18)沱川  

   进理坑前先要经过沱川,几乎是挨着的,之间步行30分钟可达。沱川本身并没有太多看头,村内有条老街,老建筑破败不堪,但到达前的水泥桥两侧,有比较清秀的景致。

   -- 路过沱川

(19)理坑

      2005年第一次去的理坑,没有几个游人,绕村的小溪流边,百岁桥和xx桥边只有洗涮的妇人和闲闲溜达的老人、狗狗。 06年发觉明显地游客渐多。等到07年再进理坑时,居然出现了小子味的小酒肆小酒吧,让人大跌眼镜....村头巷尾也尽是穿红着绿手持DC的冲锋衣身影....游客侵占了理坑?失望?叹息?真不知该作何反应....

     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等等。
     理坑村内巷岔盘旋形如迷宫,景点较多:“云溪别墅”、“天官上卿府”,“三尺巷”,“溪弦头-在村口:天心桥和百子桥”,“九世同居楼”,“尚书第”,“司马第”,“驾睦堂-官厅”,园林式的“花厅”。   理坑“云溪别墅”(TEL:0793-7244223),清余纯烈(善画美人图)的花园别墅。   可爬上村头的山坡,从高处看山坳里的古村,恰好有一个圆形的平台,如是清晨云雾缭绕景致很好。

--  05年,爬到后山看溪水环抱的理坑  

                                                              -- 云溪别墅(05年)

--  06年,我在游人渐多的理坑

  -- 古井

-- 07年,我们在游客遍布的理坑:

   -- 墙上出现兼卖米果酒的茶馆招牌

                                              -- 天圆地方                                                                              -- 天官上卿

   -- 云溪别墅的小院儿依旧,只把新付换旧付

(20)浙源  

      路过时需关注的两个看点:板凳桥、和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龙天塔。

       龙天塔,耸立在浙源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村头浙溪旁,始建于宋代,后毁,明万历年间重建。古老相传:建塔前凤山村多火灾,村人遂建此塔以镇火神,取“天龙镇回禄”之意,叫“龙天塔”,与“凤山”村名对称,有“龙凤呈祥”之意。     龙天塔高30余米,为砖石结构,六面七层,腰檐层层凸出,宽度向上递减,每层檐角悬吊铁风铃,每当风起,铃声铮铮悦耳。塔内有阶梯上升,可直登顶层远眺。该塔临溪而建,丽日朗月之时,塔影倒立水中,景色十分壮观。

龙天塔的春秋

(21) 虹关  

      去虹关的人相对的少,往往被作为北线徒步穿越东线的起点或终点。主要看点:古樟。

         虹关,是座千年古村,坐落于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划疆之地(“吴楚分源”)的浙岭南麓,故又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美誉。   其实,虹关还是徽墨名村,连日本人在前些年都曾来此找寻徽墨制作的秘密,至今,虹关村中尚完好保存有诸多著名墨师荣归桑梓之后构筑的深宅大院,而虹关村僻居浙岭深处,山林茂密,松杉等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为制墨等提供了丰富的松烟和桐油等原材料,这是虹关詹氏墨商兴起的重要历史地理背景。
         傲立于村中水口溪畔的古樟,碑刻曰“虹关古樟”,树龄至今已有1000余年,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3亩许,气势非凡,有“江南第一樟”之称。古人曾写诗称赞它为“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古樟旁的古驿亭,刻有一副字迹斑驳的楹联,昭示了徽墨世家聚居村落的古老历史:“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
         还可参观:“通津桥”,“过街楼”,“玉映堂”,“玉堂仙吏大堂厅”,“继志堂”,“务本堂”。 “虹关大有饭店”(詹国睦 詹汪平0793-7240053)曾经是大有家族的“迎宾楼”,有全县唯一保留下来的雕花圆形木门古色古香,大厅两侧是有雕花木窗的厢房,抬头是一片装了明瓦的天井。

        (虹关徽墨: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此四件中,墨以徽墨最为著名,徽墨、湖笔、宣纸与端砚,平分秋色。宋元以来,随着南唐时易水墨工李超、李廷珪父子南来徽州,带来先进的制墨技术,徽墨成为墨品中之最著者,代表徽墨生产最高境界的技术则被称为“易水法”。     徽墨产地集中于徽州所辖歙县、休宁和婺源三县,其中婺源墨以“朴实无文”的平民化特点,以供给普通百姓和小知识分子使用而名扬全国。婺源制墨家中,又以北乡十四都虹关詹氏声名最藉。詹氏墨商(墨工)异军突起,所制墨品异彩纷呈,“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詹氏制墨不仅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清中叶以来,徽墨成为中日经济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项商品。清代康熙年间,日本著名古墨制作收藏家松井元泰(1689—1743)曾远涉重洋到中国,向詹子云等徽墨名家请教制墨秘笈,并带回大量婺源墨。松井元泰在其所著《古梅园墨谱跋》中说:“徽州官工素公[功]、游元绍、詹子云,三子盖当代之名家云。”另一位东瀛藏墨家河氏朱庵在其著作《朱庵谈墨》中多次提及婺源墨工对日本制墨业的影响,认为婺墨艺冠墨林,名重天下。明清以降,詹氏墨家代有人出,其技艺和家族经营墨业的传统,直至民国末年尚不绝如缕。以虹关詹氏为代表的婺源徽墨,在清代以来一直誉满全球,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 2005

  --  2006

  --  2007

  -- 往虹关路口进去,经过的美丽小村

(22)察关  

      就在虹关村的隔壁,走过去15分钟。看点:古树相伴的石拱桥,“溪山拱秀”胜景,抒古今幽情。

    “溪山拱秀”一景很美:轻灵纯朴的石拱古桥布满青苔,山色空蒙,桥映水中,蕴含意境高远。察关村全为干栏式通透房屋与他村不同,村头有“徽饶古道”路亭。

  --  2005初见

  -- 2006再见

  -- 2007三见

  --  站在古桥之上   --  晨出耕地去

  --  春的希望,耕种

  --  远远看到我们,就跟过来玩的察关小妹妹

(23)岭脚  

      看点:爬上公路边的小山包,看大地色块。

  -- 山岭之脚

  --  大地的色块

(24)古驿道的穿越  

   岭脚-官坑的徒步段,连接了“北线”和“东线”,即从北线的岭脚村翻越上、下坳,可以到达东线的官坑村,若不长时间停顿,全程2~3小时。这是一条古驿道,山路20里,全程几乎都铺有石板,途中还有歇脚的凉亭,一路上很少有岔路,拿好徒步路线图就可以走了。但是不放心的话,为保险起见,可以在出发前再向当地村民问清路线,呵呵,我们那时很幸运的,有虹关大有家的向导狗狗小花带路,一路陪伴直达官坑,它才肯返回,很是尽责。

  --  徒步途中:

  --  路上的古茶亭

  -- 古道边的枯树野菌

(25)庐坑  

看点:找寻点滴秋色

(26)石城

      看点:雾锁石城,红叶朦胧

    石城有两个小村庄组成,一个是程村,另一个是戴村,两村只有一小山相隔,山上尽是奇石,石城也因此得名。石城按婺源话的发音为“色城”,一年四季,她的色彩是最变幻的、最丰富的,是名符其实的色城。每到11月深秋,一片火红辉映着古老徽派村庄,程村三面都有古枫树环抱,一面是石灰岩小山坡,早晨的晨雾悬挂在树半腰,加上村庄中的炊烟,构成了如梦如幻般的仙境

(27)长溪

      看点:漫山红叶秋色

      长溪村是一个秋色极好但也很偏的小村,村庄位于婺源与浮梁的交界,是过去安徽与江西的交界,周围十多公里都没有人烟。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到从清华到赋春的柏油路上。从岩前村(离清华二十多公里)到长溪有一段山路,徒步去要近很多,约二个半小时到三小时可以到达,沿途的风光很美。
      长溪村红叶的一直不为人所知,原因就是这里交通不便,极少有游客前来。每到深秋,村庄前后有二百多株连片生长几百年的香枫树就会一片火红,高大的红枫与白墙黑瓦马头墙掩映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红枫林景观。村内还有许多条意境深远的古巷,村里很安静。大块的青石板铺成的路,引着我们穿梭在徽派建筑的文脉里,随处可见的古建筑的雕刻也会令你叹为观止。

       下面是开往石城的路上、和附近的村落里所拍:

(28)篁岭

         看点:收获季节,家家户户晒秋忙。

篁岭,一个特别适合深秋时候去的村子,那里最著名的是“晒秋”。篁岭顺着山势而建,村中很少有平地,正因为如此,每家的房屋楼上都有木头晒栏,搁上晒盘就可以晒稻谷,辣椒等东西了,其中以红艳艳的辣椒最受摄驴喜欢。最佳时间为每年的9-10月期间。

(29)晓鳙  

      看点:秋色

    晓鳙村于北宋仁宗年间(1030年)建村,距今已将近千年,目前居住着二百四十多户村民,以曹姓为主,村中辈分最小的已是曹氏的第四十六代。据《曹氏家谱》记载,南宋歙县篁墩曹姓迁徙到今大鳙山西北部的金鸡石旁的时候,正值破晓,就取“金鸡报晓”的意蕴而取村名“晓鳙”。     “日初升而鳞鱼于会,悠然而聚,顷尔而逝,兼以川气上腾。山岚飞翠,灿烂炫耀,足以娱目,稍近午则不若矣”,故名--晓鳙。
    村子房屋依山而建,参差错落,马头墙斑驳陆离。村口有高大的古樟树、红豆杉树。除了一般徽派民居的特色外,这里的房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屋檐下伸出一排长长杉木条子,这是山民们为了解决村子建在陡坡上,没有适合建晒谷场的地方的难题,而用来放置大竹簟晒东西的。到了收获季节,家家户户房子的木架上,放置着硕大的圆竹簟,上面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白的薯片,五颜六色,构成一幅绝妙的画图,是摄影者和绘画着着迷的天堂。

(30)许村  

      看点主要有二:“怡心馆”精美的雕刻,虽然遗憾的是被现代人们用油彩涂抹过了;村口古老的石拱桥;(另有“独家祠”、“梅花井”)。

(31)游山村  

      被称为“山坳里的水乡”,看点:看败落徽州村落、但自然的村民生活。

    游山村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历史上有“千烟之村”的美誉。村庄建设深受道教文化影响,一条清澈的小河呈太极图阴阳鱼形穿村而过,令人惊叹在大山的皱折里居然还有水乡之风韵!  村中还有函谷亭、题柱桥、连枝堂等景观,总祠、分祠至今尚保存有7座,建筑艺术和工艺水平均达到极高境界。

         2008年消息:几位专家惊奇发现罕见的山地古建筑。该建筑群是清朝末期茶商董其厚(字本初)所建,整个建筑由三套房子组合而成,房屋依山而建,楼台层层转上,高达四层,楼层、房屋之间交错相连,雕刻异常精美,房屋后面还有台梯园林,异常别致,极为壮观,说明当时主人是一位儒商,很有雅兴。设计者根据地形特征,充分利用空间,把楼和山融为一体,构思自然和谐,实属罕见。这幢商宅依附山体而建,全国罕见,在江西也是首次发现,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教授们说:“游山村非常精彩,规模非常大,是保存古建筑最多的一个村,有一个完好的街道,具备完整的市镇功能,沿河还有美观的风雨廊,风雨廊下的吴王靠也好精致,在全国少有,通过挖掘历史,可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或名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17:45 , Processed in 0.66737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