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李坑之美

[复制链接]

61

主题

62

帖子

18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09:26: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坑为李氏族聚村落,其祖先是大唐宗室,为唐末昭王季子李佯后裔。黄巢起义,李佯避乱,改名京,徙歙之黄墩,后居饶州昌水(即浮梁)界田。李京长子李仲皋生三子:长德鹏迁祁门新田,次德鸾迁婺源严田,三德鸿仍居界田。《新安名族志》载:“李德鸾仕南唐,官散骑常侍,携家迁歙,三德鸿仍居界田,后世称‘三田李氏’”。黟县洪星奕村《三田李氏宗谱》载“德鹏,字匡霸,一名肇泰”,“宋干德五年(967年)丁卯,自昌水界田迁祁邑孚溪新田。”十一世祖李照生有四子,长大、次秀、三奕、四育,“时因兵陷分徙无常,是以大公承守祖墓,秀公分迁南湖,育公迁池阳源头,奕公来居寒岭构茅”。李坑人称其祖先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而来,那么应该与黟县洪星奕村李氏同出一脉,当属“三田李氏”。李坑原名就称“理田”,村口路亭门楣题额书有“见田”二字,但不解其意。


步行进村,感觉李坑的村落布局似曾相识。一条溪流穿村而过,两岸错落有致的排列着粉墙黛瓦、马头墙民居。一侧民居直面临水,没有路,须搭桥到对岸上道;另一侧民居隔路临溪,有石阶踏步,方便人们浣洗、汲水。河道不直,呈弧状向前延伸,使得村落灵气十足。小桥、流水、老屋、石板路,搭配自然协调,充满了诗情画意,似乎与我老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屏山一个模子浇铸而来。民居保护尚好,外部修缮也修旧如旧,但就其建筑结构、材料、规模、装饰来看,与屏山村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李坑只有他的优势。东南两条小溪在村中心汇合,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河水哗哗,村人将其比着两条小龙。小龙在一石拱古桥前汇合,村人将半月桥拱和水中半月桥影比着龙珠,于是这儿便成为李坑一景,“双龙戏珠”。屏山的溪没这么宽,水没这么畅,虽然也有“双龙戏珠”之态势,但终难有李坑之神似,更何况前些年还给桥头古亭给拆了。李坑的古桥前也有亭,而且保护挺好,叫人羡慕不已。


亭曰“申明亭”,为四角重檐式结构,建于明代末年。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向天下发布诏告,城乡各坊里厢,都例置二亭,以之为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此二亭为旌善亭、申明亭,前者亭内书善人善事,以示旌表;后者亭内写恶人恶事﹐以示惩劝。旌善亭虽已不存,但申明亭依旧存在,足可印证李坑历史之久远。导游说,过去每月初一、十五,李坑村民都会聚集在这里,批评或惩罚违反村规民约者。其李氏宗谱载,凡作奸犯科者,书其罪,揭于亭中,以寓惩罚之意。仅凭一座“申明亭”,就能够体现李坑历史的久远以及老徽州的宗法制度和宗族理念的森严。

李坑的“蕉泉”,是我们留恋的另一个去处。从南宋武状元李知诚简陋的故居中转出来,便来到村后隔溪的“蕉泉”。所谓蕉泉,即泉水的周围是一片芭蕉林而得名。这里是李坑十二景之一“蕉泉浸月”,想必月光下的蕉泉一定格外怡人。泉水流量不大,从崖石的一条缝隙中汩汩流出,流入一个天然岩石水池中。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醇。旁边有妇人在洗菜,上前询问,答曰,他们都喝“蕉泉”水。用矿泉水瓶盖,接了一点顺着芭蕉叶流下的泉水倒入口中,果然清凉中略带甘甜。大家纷纷倒去“农夫山泉”,我接了一瓶,喝了一瓶,临走又灌上一瓶。


沿着青石板小路,我们登上了茹山亭。路是新铺的,栏杆是新架的,亭子也像是新建的,不过这里是村落制高点,居高临下,村落全貌尽收眼底。望远处,环村绿树成荫;看眼前,小桥流水人家。此刻,我才算是有所感悟:李坑的美,不在一幢古屋、一座古桥、一条小溪,而在于他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宁静、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古朴,这是一种整体的美,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3 20:10 , Processed in 0.82621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