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李坑: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复制链接]

68

主题

68

帖子

20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5 13:5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李唐皇室后裔一个叫李洞的人初建。因李氏远祖皋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未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村子的主体位于一个东西狭长山谷里。山谷东端是一个封闭的盆地,都是水田。两条小溪,都发源于盆地,一叫上边溪,一叫下边溪。上边溪流向正西,下边溪由南侧西流、转而偏西北。两溪在村中心汇合,汇合后继续西流。出村约百米,溪流折而向北去了,风水认为,“水向西流必富” ,于是李氏村民便沿小溪两岸居住繁衍。婺源把小溪称为“坑”,后来“理田”便俗称“李坑”了。

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年间还出了1名状元,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李坑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积攒了钱财回来,除了建造住宅处,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古建筑类型很齐全的村子,据说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曾经长时间号称“婺东第一村”。如今,李坑村距婺源县城东北15公里,隶属秋口镇,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进李坑村口前,先过一小桥。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感恩,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中书桥”。“中书桥”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

李坑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我们游览古村李坑时值金秋。水口外面,稻田金黄灿烂,水牛悠闲凫水。古民居粉墙、青瓦,黑白相间,朴素淡雅,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村内街巷溪水相通,房屋比邻而建,高低错落,溪流穿村而过,天光云影共徘徊。正如一幅楹联所写:“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李坑的山水就像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卷,碧绿的春水像万古长流,无需丝弦的悠扬古琴浅吟低唱。

我们首先走进建于清初的“李翼高故居”。木材商李翼高因为有钱财,着意配置了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称为“三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不能随便出闺房,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堂是主人居室;后堂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大夫第”是李坑古村非常有名的建筑。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大夫第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细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上面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

走过申明亭,就看到了通济桥。两条溪流如两条游龙在这里汇合,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前方有两个小石墩的小溪是公龙,石墩为龙角;没有石墩的小溪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据说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当然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古建筑“铜绿坊”、“李书麟故居”不一一介绍,再说说“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在李坑,有一眼泉水叫“蕉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来,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时尾巴一扫把附近房屋的马头墙全铲平了。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最后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听导游介绍完,抬头看,果然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2 21:03 , Processed in 0.7431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