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江湾“第一村”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9:4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第一村”的头衔自然是有根有据的,之前说是“中国最美乡村”,“最美”岂不就是“第一”?更何况还是咱国家曾经“一把手”的祖籍地,去年又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呵呵,这可是婺源、乃至江西首个村落型5A级旅游景区哦。



在婺源县城新车站旁的宾馆放下背囊后,便跟着M.M和她的战友张等一行4人开车原路返回——要去的是婺源东北面距县城28公里的江湾,是屯溪进入江西后的第一个古村落,也是婺源第一个5A级旅游景区。

她就坐落在屯溪到婺源的高速公路旁,按路边指示牌下高速后转个弯就到了——如今是个热闹的圩镇,公路边售票处的两层阁楼美轮美奂,门票60元/人,张特意帮我买了张“一卡通”,180元10多个景点5天有效。由于婺源的旅游全由他一家公司“垄断”经营,所以凭着这张“一卡通”,以后再跑其他古村落咱也就不用再掏钱了,颇为着数,也难为M.M这位战友考虑的如此周全。

专业的门卫,专业的导游,刷卡验指纹后进村,眼前竟是一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美景——莲花池上修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亭桥,九曲石板桥的尽头是一座石头雕立的双柱门坊,坊额刻“西安门”四字,柱顶还立着两只相向的小石狮子——古村落原有“东和”、“南关”、“西安”和“北钥”四门,显然我们是从西门进村的。

门坊后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北面是气势宏伟的祠堂,南面是飞檐翘角的古戏台,东面立着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的高大牌坊,牌坊后则是一条粉墙黛瓦的商业步行街,两旁挤满了两层马头墙相间的一座座商店、餐厅和旅游精品屋等。

呵呵,它似乎是在逼着让你接受,这修缮一新、装饰阔绰的宏大场景,就是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江湾?

古村落始于隋末唐初,原有鲍、滕、叶、戴等姓氏在此居住,因山高河湾终年云雾缭绕而称“云湾”。宋元丰二年(1079年),江氏八世祖进贤尉敌公来到这里,子孙繁衍,逐渐成了村内的大户人家——就像古徽州大多数村落都以姓氏为村名一样,江家人也将“云湾”改名为“江湾”,明清鼎盛时,由科举或荐辟等步入仕途、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多达24人。

但是,这也不足以如此张扬啊?



“萧江宗祠”源篁墩,似水流年“乡贤园”

如今,村里最显富丽堂皇的,就是广场北面的江氏宗祠了。

它占地2400多平方米,五凤楼飞檐翘角,九脊顶气势张扬,两侧八字形砖雕照壁,前绕水圳仿“金水河”,上跨三座石桥仿“金水桥”,左右还各雕立着一尊巨大的石狮子,透着的仿佛是昔日只有在京城王府前才能看到的威严。石狮子两旁,各排列着5个硕大的旗杆石礅,上插旗杆,飘着或“大将军”、或“右都御史”的旌旗,招人眼目——呵呵,它无疑是我这次徽州行所见到过的祠堂中体态最大,规格最高,修缮也最为富丽堂皇的。

凭直觉,我想它应该不是昔日村里的古祠堂,如此张扬,可是要被朝廷查抄的。

一打听,果然不错,祠堂虽然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重建过,但是后来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民国十三年(1924年)再次重建,文革时又被拆毁,眼前所见其实是2003年第三次所重建的了,只是重建的规格显然远远超出了昔日的古祠堂,几乎就是一座仿宫廷的新建殿堂——檐下坊梁,上雕“双龙戏珠”,下雕“九狮贺寿”,中央坊额镌刻着凸起的四个大字:“萧江宗祠”。

我顿时便想起在屯溪篁墩南溪南所见“萧江墓”——莫非江湾的江氏,就出自篁墩的“萧江”?

走进宗祠,导游首先带我们去看的,是祠堂里一巨幅“萧江世系”图——呵呵,果然不错,上书“萧江”一世祖,正是我在篁墩时所听说的那位唐末节度使萧祯,导游介绍说,这萧姓可追溯到汉代的萧何,而且还是南朝时创建梁朝的高祖武帝萧衍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一脉后嗣。

后来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梁朝萧氏传四帝后让位陈氏,遂散叶民间,唐朝复起,有八人相继为相,史称“八叶宰相”,最后一相为唐咸通五年(864年)状元萧遘,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楚国公,唐末因“朱温篡唐”而被赐死——他有7个儿子,萧祯即为其次子,初为东京留守,拜任护军兵马史,因平黄巢之乱有功,封柱国上将军领江南节度使驻篁墩,当得知父亲蒙难后,为避祸而隐居,“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

不过我在屯溪篁墩时,看到的记述似更生动一点,说的是当时萧祯指新安江发誓,“若不能复唐,当改萧姓为江”——自此人称“萧江”,去世后墓葬篁墩南溪南,至今尚在。

萧祯易姓为江,遂为徽州江氏一世祖,唐天复二年(902年),其长子江董任婺源主薄,由篁墩迁居婺源皋径(今大畈镇水路村),成为婺源“萧江”始祖,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去世,赠银青光禄大夫。其后裔由于均为单传,又先后迁居中平、旃坑等地,直到宋元丰二年(1079年),任进贤县尉的八世祖江敌迁居江湾后开始发迹——他生了立言、立文、立本、立道、立德等六个儿子,逐渐成了村里的望族,呵呵,导游介绍说,前国家主席即为其长子立言一支的后人。

哈哈,原来如此,我说的呢,当2003年重建这座“萧江宗祠”时,之所以建的如此雕龙画凤,富丽堂皇,“尽显王室气派”,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它前后四进,堂前为宽敞广场花园,设有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前堂午朝门,月楼、梁柱檐椽雕琢异常繁复精美;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太师壁上悬挂着黑底金字“永思堂”匾,下方中堂卷轴彩绘一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的官宦画像,当是徽州篁墩“萧江”一世祖萧祯了,两旁对联:“孤忠怀故国,伟烈振高风”,出自当代书画家朱德馨。后堂高于前堂,木雕花格门扉,下设石阶、石栏、月台,上设安放灵位的二层阁楼,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于是,有人说它是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也有称之为“江南第一祠”和“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呵呵,泛美之词,怎么看自然也都不为过啦。

与“萧江宗祠”相呼应的,是位于村北后龙山脚下的“乡贤园”,草木葱茏、亭台水榭,建有汇贤湖、进思舫、观鱼台、文笔塔,就是一座典型的仿古徽州园林。不过园中最抢眼的还是三座石刻雕像,骑在马上身着戎装的武将当是“萧江”一世祖萧祯——在这里他被称为“江祯”。旁边是他的儿子江董,婺源一世祖,因赠银青光禄大夫,所以身穿朝服头戴官帽端坐案桌后。

除了这两座江湾始祖的雕像外,最特别的就是旁边一尊戴着眼镜,身着长衫的年轻人半身胸像了,高高的基座上镌刻着他的名字:“江上青(1911-1939)”

下方还刻有简介:“原名江世侯,祖籍婺源江湾,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积极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鼓动群众,宣传革命。1939年8月29日,年仅28岁的中共皖东北特委委员江上青,为了拯救生命涂炭的中华民族,惨遭顽匪杀害……”

有说江上青是前国家主席的养父,也许正是受到这位养父的影响?他进入大学后也是从学生运动开始,逐渐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这里立上这样一座雕像,也当是他对祖籍地先人的一种告慰、一种纪念吧。



“五龙”壁画古戏台,“江湾”镏金新牌坊

出“萧江宗祠”,眼球自然便被广场对面的古戏台所吸引——因为昨天刚从祁门过来,所以难免会对古戏台有种别样的好奇——它修缮过,但似乎还透着岁月留下的痕迹,只是不知是村里原有的,还是从其他地方拆迁而来的。如今这种拆迁之风大行其道,实在让人有点不明就里。

有意思的是导游避而不谈,甚至提都不提,只好自己前去打量。

古戏台体量颇大,砖石砌筑,梁架木构,台前设有木雕栏杆,木柱横梁雕饰精美,黑瓦飞檐翘角,檐下悬一黑底金字“歌舞升平”匾,前立四根木柱上还分别挂着两幅楹联:

内为“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观人”;

外为“正剧戏剧悲剧亦真亦幻幕幕揭去,国事家事世事如泣如歌声声道来”——哈哈,别有韵味,只是戏台中央太师壁上的壁画,竟然是一幅昔日宫廷的五龙图,彩绘斑斓,让人颇为惊讶,估计也非原来古村落就有的。

古戏台左侧,立着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的高大牌坊,一看就是仿古雕凿新修建的,尽管气势宏大,雕凿精细,但应景之作,没啥意思。坊额上镌刻着镏金的“江湾”两个大字,导游说是前国家主席当年视察时所亲笔手书。

穿过牌坊经商业街左转南关巷,出巷口路边有一硕大南关井,旁立南关亭,粉墙黛瓦,拱门上嵌扇形门额,两侧草书门联“万壑松涛耸北钥,一湾湖水锁南阙”,满是徽韵——至此,你方才感到古村落的一些意思。



江永纪念馆,“乡贤”弄凡斋

右转前行,经“添丁巷”木雕门楼,便来到古村落最为人所称道的“江永纪念馆”,白墙黑瓦,有味道的还有门楣上墨画的门罩,寥寥数笔,内书“善庆延庥”四字,取意行善积德、世代平安——呵呵,一座典型的清末徽派古民居。

门旁铭牌上,简介着这位昔日屋主:

“江永(1681-1762),字慎修,号慎斋,江湾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一生蛰居乡里,以教书为业,著作宏富。江永纪念馆为民居加私塾式的徽派建筑,建于清代末期。”——哦,关于其教书著述,馆内还有一详细介绍,说他“一介寒儒,不仕不商,终身治学,著作等身”,27岁即开馆授业,直至去世前二年,开馆授业近50年,所授门人有“十里三状元”之誉。一生著述41部270余卷,清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时,就收有其著作27部186卷,一百年后的张之洞在其《书目问答》中,也将江永的16种著作作为治学必读书目予以推介。

在江永诸多弟子中,最知名的无疑当属古徽州大名鼎鼎的戴震了,在屯溪戴震纪念馆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江永62岁时遇戴震,那年戴震才20岁,拜门下问业,遂成江永之学集大成的高足弟子。江永81岁时吩咐童子给戴震送去一只江湾雪梨——雪梨本不耐储运,但是当远在千里之外的戴震打开包裹时却见雪梨鲜白脆嫩,甜香扑鼻,一分为二切痕如新。戴震“啊呀”一声:“吾师去矣!”童子急返江湾,江永已于几日前仙逝。

走进纪念馆,前后三进,前为“善余堂”,两侧楹联“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欲恶,经存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并陈列一“乡贤”残匾。导游说传说中的江永是一位“非常人也”,他观天象,泄露天机,让乡邻囤豆;食龟目,知天文地理;识走向,巧取象胆救娘娘;神算子,危墙底下安然入睡;精步算,料定石头会走路;撑着船,借神灵救子——如今这些颇为神奇的传说也都被写进纪念馆的图片说明中,十分有趣。

中为“受经堂”,太师壁挂着一幅《朱子家训》中堂卷轴,两旁对联“兰陔日永凝吴皖经学,杏苑风和赞弄丸先生”——呵呵,对联中的弄丸先生,说的正是这位江永。有说他除了开馆授业,便是“丹黄不离手”,而后进的书房,便挂着一幅红底黄字的“弄凡斋”匾,下方是他老先生的素描画像,两旁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

呵呵,就差没成仙了。

从江永纪念馆出来,前面便是当年那位国家主席来江湾时所题写校名的“江湾中心小学”。



相关链接:朱熹《朱子家训》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子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聆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愤而报横越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天也。人能如此,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食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从“三省堂”到“江一麟纪念馆”

江永纪念馆北面有“三省堂”,左转巷内还有“中宪第”、“培心堂”、“江一麟纪念馆”等古民居。

先去“三省堂”,砖雕门楼,旁边的铭牌上简介它是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祖居。

江谦(1876-1946)字易园,号阳复居士,早年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苏省教育司长等,曾被孙中山授予二等嘉禾章。其祖居建于清代中叶,有说原为三进二层阁楼,只是现在仅存一进及后堂灶间了。走进前厅,上悬“三省堂”匾,语出《论语·学而》,寓意“吾曰三省吾身”之道德修养。中堂卷轴是一幅已泛黄且残旧的古画《三王问宴图》,两侧对联则只剩左边的下半联“处事良箴礼自先”。右侧上联处挂着两幅照片,其中一位老阿婆当是屋主了。有趣的是,木板墙壁上还贴着两张民国时期兜售香烟的美女广告图。

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中宪第”,又名“敦崇堂”,是清清同治年间户部主事江桂高的宅第,坐北朝南,东侧门楼,店堂、落轿厅、会客厅、正屋厅横向相连,后为花园,是一座横向布局的徽式大宅院。门庭地面用鹅卵石铺成钱币图案,寓意财源滚滚,天井置有太平缸,正屋一脊两厅,双天井,两层阁楼,堂上悬“敦崇堂”匾,两侧对联:“敦序承祧延世泽,崇儒务本振家声”。另有一楹联:“惜时惜衣非为惜财源惜福,求名求利终须求己莫求人”。

位于小巷深处的“江一麟纪念馆”,是一座建于明代末年的庭院,石雕八字砖墙门楼,前面立着一支飘着“萧江”的旌旗,旁边铭牌简介:“江一麟(1520-1580)字仲文,号新源,婺源江湾人。明隆庆年间右都御使兼户部侍郎,抗诿英雄,治淮功臣,一生功勋卓著。”——当是这村里明代官阶最高的人物。

走进庭院,里面又一砖雕门楼,修缮过,颇为精美。堂内上悬“敦伦堂”匾,中堂卷轴为一明代官员画像,当为江一麟了,只是两旁篆书对联,咱只得个“识字太少”的感叹,旁边墙上,还悬挂着一幅他老先生所撰写的《萧江宗祠祠规》,在详解“高皇帝教民榜文”的六件要义后,他如此写道:“圣训六条无非化民成俗,为善致祥,凡我族人务要洗心向善,有过即改,共存仁里,永振宗祊。听听听。”

哦,这江一麟是村里萧江氏的第二十五世祖,又官居高位,他所说的“圣训六条”的要义。一是孝顺父母,二是尊敬长上,三是和睦乡里,四是教训子孙,五是各安生理,六是毋作非为,应该都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不过我以为这祠规中最有味道的,还是最后一连三个“听”字,可见当时不少人也已听不进了。。。



古村落最早的“滕家巷”和“一府六院”遗址

“江一麟纪念馆”旁有“滕家巷”,巷口铭牌显示,这条两人相向得侧身而过的小巷,是古村落最早的古巷——“隋末唐初建村时,就有滕姓人家在此居住生息。”尽管早已迁出江湾远走他乡,但是滕家老屋斑驳的高墙和规整的巷衢,依稀仍透着当年的富有和显赫。巷内一大宅门,导游说昔日这里住有一“滕百万”的富豪,清乾隆年间被一江氏商人买下,是一商贾兼农耕的诗书人家。如今古民居被辟为“江湾人家”,陈列着不少昔日村民日常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包括蓑衣、斗笠、水车和一个草编的如同清代官帽状的东东——呵呵,猜了半天也不知所以,导游掀起“官帽”,原来是茶壶用来保暖的。

堂屋上悬“由礼堂”匾,下方为“读书起家”的书法中堂卷轴,两旁对联“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屋内还坐一长者,专为游人书题纸扇,或题“萧江、江湾”,或书“龙腾新纪起,虎跃万民昌”,Y.E老公买了几把说是回去送人,倒也是江湾旅游不错的纪念品。

出“滕家巷”,右边是一片被称为“一府六院”的废墟遗迹,清理过,但依旧保存着残垣断壁的门框和矮墙,旁边的铭牌上写着,这里曾是明代的江氏祖屋——占地1.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一幢大屋内套有三座厅堂和三间厨房六幢三层楼房,每幢楼房又都有天井、正厅、厢房而自成一家。六家之间有风火墙和火巷隔开,但有小门相通。,占地广,建筑气势宏大,布局犹如迷宫,正厅“怡榖堂”匾为清代“乡贤”江永所题,四百多年来房屋几易其主,但其建筑规模始终是江湾“建筑之最”。可惜上世纪八十年代坍塌,如今仅存遗迹。

不过让我感兴趣的还有它“一府六院”的名称,哈哈,原来正取自古徽州的“一府六邑”(徽州府领歙县、绩溪、休宁、黟县、婺源和祁门六邑),所念念不忘的,仍是其根之所在!



“龙脉”风水后龙山

“一府六院”后面即是古村落北面的后龙山,它一直延伸到村庄的西面,草木葱茏,古木参天,导游说,江湾人将其视为“龙脉”,是不准任何人动后龙山上一草一木的。传说明初十八世祖江绍武的儿子违规上后龙山砍柴,被捉住后江绍武甚至不惜将其处死——“杀子封山”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不过也有有趣的故事,后龙山的山尖叫“风吹打碓尖”,得名于清代的“乡贤”江永。传说一年大旱,村中16支水碓因缺水而村民无法舂米,他老先生便在山顶做了一个风车用来舂米,解决了这一难题——呵呵,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利用“风能”的个案?有说解放前修建碉堡民工曾在山上挖出碓臼,如今仍弃置在山尖。

山下建“乡贤园”,西面还有“北钥亭”,旁有古井“龙井”。一路西行,没想到居然还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邮局”——不过最初叫江湾“民信柜”,宣统三年(1920年)升为二等邮局,婺源与屯溪之间的邮袋,就是在这里交换的——古村落于婺源,在与徽州的交往中的作用,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只可惜修缮一新的“邮局”并不开放,否则在这里寄一张明信片给美国的Z和J,倒是很有意思的。

“邮局”旁有被辟为“公社食堂”的民居,时值正午,正好午餐——餐后M,M、Y.E等即随张的车回屯溪了,我则寻思着,是先去汪口?还是晓起?都是江湾旁知名的古村落。



相关链接:江湾雪梨

江湾雪梨为婺源“红(荷包红鱼)、绿(茶)、黑(龙尾砚)、白(江湾雪梨)”四大传统特产之一,源自徽州歙县,《婺源县志》有记,“明代婺人从歙县丁字桥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并以柿油渍纸套袋,成熟后果实雪白,故谓之雪梨。”其中最有趣的,便是我在文中所提到的江永千里送雪梨戴震的故事——因江湾雪梨不耐储运,所以江永去世后,他当年保鲜的秘诀也便因此失传。

自然今日不同往昔,不过到江湾还是不妨尝尝当地的雪梨,可惜咱没这口福——江湾梨属砂梨,以个大皮薄、肉厚核小、松脆化渣、汁多味甜、入口消融而著称,曾一度作为贡品,其中知名的品种有“西降坞”、“金花盖顶”、“大叶雪”等,而传说中江永千里送戴震的,就是“西降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4-24 10:37 , Processed in 0.5549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