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桥流水”,秋口李坑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1:5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此一说:“来婺源旅游的100个人中,有95个是到李坑来的……”

呵呵,那是因为它离婺源县城最近?12公里,凡是婺源至东线各乡镇的班车都要经过李坑——所以出晓起后搭上回县城的中巴,经李坑时我也下车转了一圈,没想到从公路进村,还得进山走上一公里呢。

顾名思义,“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不过来到这里才知道,她原来还有一个寓意十足的大名“理田”——始自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的始祖李洞,有说他是一个曾官至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虽归隐山林,仍“数典不忘祖”。原来这李姓的远祖在帝尧为部落首领时担任大理,“执掌”部落刑法,以官职“理”为姓。唐未,因黄巢之乱南迁江南,当李洞辗转来到这里,“占地从田之签”,遂称“理田”。只是近代,乡间儒雅之风淡去,人们以李姓傍溪而居俗称“李坑”,这和徽州一样,以“溪”为“坑”,反倒将“理田”的大名给淡忘了。
村里李氏族谱有记,始自李洞儿子李仁修建“盘谷书院”教书育人,宋大观三年(1109年)十一世祖李侃终于考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又出了一个武状元李知诚,自此村里科举仕途一发不可收拾,18位进士,32位七品以上官宦,一座座祠堂、府第、书院和庙宇、观阁,也便应运而生,傍溪而建,参差错落,加上溪河上的10多座石桥古亭,于是小桥流水,曾有“婺东第一村”之称。
“近水楼台先得月”?李坑也许是婺源发展旅游最早的古村落了。早在上世纪末,村民自发,便在村前水口辟了一个小小的停车场,村委会卖起了门票,先是2元,后是5元,一年下来门票收益也有10多万元,打出的招牌,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有说当时村前的公路还没通,长期的交通闭塞使得山里的李坑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风貌。两条小河在村中交汇,各家门口用木板搭出过河便道,临水而建的传统徽派建筑,呈现出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2001年,尝到甜头的村民决定将旅游经营交由一家私营老板,第一年的门票就超过了100万元——接着是村民与老板之间的利益博弈,也正是在这种纷争中,李坑的旅游越做越兴旺,从03年的200万到后来300万、400万的逐年递增,随着婺源旅游公司的介入和统一经营,门票也从30元涨到60元,后来一个月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了100万。有专家用李坑来解读婺源旅游时也不免感叹道,“来婺源的100个人中,有95个是到李坑来的……”
呵呵,李坑几乎成了婺源“最美乡村”游的缩影,虽然仍难以与黟县的宏村和西递相匹敌,但无疑是我在婺源古村落中见到游客最多的。

“一卡通”验票进村,村口售票处后有两条路,一是新修整的田间村道,可坐电瓶车直去村前新辟的休闲广场;另一条则是沿山脚下的溪旁石板古道,经村前水口沿小溪进村。旅游团大多选前者,我孤家寡人一个,自然是乐得走上一段小桥流水的古道。
古道蜿蜒,首先经过荷塘间的“中书桥”,单孔砖拱,长4米、宽2.5米、高3米,上铺青石板,并建有遮阳避雨的廊亭——古桥始建于北宋未年,有说是婺源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出自宋大观年间的进士李侃,官至中书舍人后回乡省亲而建,为了纪念他,所以称为“中书桥”。桥后建有两层“文昌阁”,迎面坊门上悬“左先坊”门匾,两侧对联“槛外青峰污不染,碣前条柳节无亏”——同样出自这位宋代中书舍人,原是他回乡吟诗作画的地方,后人改为“文昌阁”,自然包含着希祈子孙后代得以像先贤一样能“金榜题名”。
穿阁而过,溪旁古道建有路亭,一边临溪一边傍田,设有美人靠供行人歇脚,檐下亭匾就叫“见田”——十分有趣,是否即是昔日村名“理田”的出处?两旁柱联:“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亭后还有一跨溪“彩虹桥”,单孔石拱,又名“平安桥”,旁边铭牌简介,出自明代村里的风水师李景溪,目的是为了锁住村里的“一溪福水,一方财气”。
“彩虹桥”后山脚下有一座香火缭绕的“狮傩庙”,想不到竟出自南宋武状元李知诚,传说他当年出村进京赶考时在此遇狮子拦路,因得佛光降狮而呈瑞兆,果然高中状元,于是还愿修建此庙,而里面供奉的一座汉白玉观音像,据说已“享受了800年香火”。
古道+古桥,古亭+古庙,再加上环绕其间的溪水荷塘,便形成了李坑徽州古村落所特有的“水口”。近年“中书桥”后又新建了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石牌坊,坊额上刻着大大的“李坑”二字——有说游子回乡,远远只要一望见这“水口”的桥亭和牌坊,便会激动不已,一句“老家”,几乎胜过了千言万语……
呵呵,如今村口路边就立着一块颇为煽情的广告牌,卡通版地将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向远的“老家”李庄引为“李坑”,似乎这里,就是她“安放恋恋不舍的青春之地”。

“水口”后,穿过一片“商贸区”的店铺大排档,这才走进古村落。
中间是穿村而过的山溪小河,左边是青一色的石板古巷,右边则挤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宅院,河上横着一条条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一头连着古道,一头就搭在宅院的门楼下。河下还建有一个个高低错落的古埠头,泊着乌篷船,村妇浣洗,水中倒影,一如江南的梦里水乡。
有说全村120多户人家大多傍溪而居,呵呵,粉墙黛瓦,黑白相间,加上马头墙檐角飞翘所勾画出来的轮廓线,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如果不是过于喧嚣的一群群游客,倒也真是一幅沉浸在山光水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我没有急于走进河边的老宅,而是先沿着河边的石板古道一路上行,感觉起来,村里最抢眼也最有味道的,就是横跨古道临河而建的两层飞檐“申明亭”了——它建于明代末年,而有意思的是它不只是一座仅供村民歇脚的路亭,而是带有一种昔日村里宗法制度意义的象征。亭内的铭牌上就这样写道:它“是昔日李坑村民聚会的场所,旧时每逢朔、望日(即农历初一和十五),宗祠鸣锣聚众于此,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者。”
我说它何以被称为“申明亭”呢,只是这种将“执法”放在路亭的做法似乎在徽州古村落中并不多见,多为宗祠,一如村里的衙门——不过就李坑而言,这显然已是一种习俗乃至传统,族谱有记,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目的。加上邻里纠纷,村人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这种“申明”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不过如今这一习俗与传统早已不再,有趣的是,始自2002年,当村民发现村里的旅游包给私营老板后“吃亏了”,便再次聚集在“申明亭”下评议,“申明”的决定是“堵路”——前后数年,一次次聚会、堵路、再谈判、再堵路,乃至更换经营方,哈哈,“申明亭”俨然成了村民为争取利益而与经营方博弈的舞台,充满了故事性。
亭后右侧有“通济桥”,单孔石拱,跨度大约5米,桥上十字街巷,桥下两溪相汇,曾是李坑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之所在——有说右侧河床略高的溪流是“公龙”,岩石上立着两个小石墩是它的“龙角”;左侧一汪清潭的是“母龙”,两水相汇,又叫“双龙戏珠”。不过就风水来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旁边又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
哦,古桥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如今所见也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而与“申明亭”相映,一座古亭、一座古桥,无疑勾勒出古村落最漂亮也最热闹的景致所在——桥头聚集着的古民居大多亭台楼阁,挂着招摇的大红灯笼,或“溪桥客栈”,或“茶香客栈”,或“李氏茶庄”,或“聚砚阁”。
“申明亭”前有“大夫第”和“李瑞材故居”,而沿溪流直去,还可一直去到山脚下的“李知诚故居”——呵呵,就是南宋乾道二年那位武状元啦。
不过眼前这座老屋已是明代所建,村民称其为“鱼塘屋”,原为一书斋,前堂方砖铺成,人称“金砖铺地”,不像清代一般多用青石板铺地;柱础也是木头的,不像后来多用石础;而隔扇更为朴素,没什么雕饰。后面花园有一石砌鱼池,青石板砌筑,池水与外面的溪流相通,旁边的花坛上植有一株紫薇,传说还是这武状元当年亲手所种的呢。古树残存半边,据说曾被雷击过,好在仍生,每年都会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树下挂着一块招牌,“俗称痒痒树,要摸每人一元”,一阿婆盯着我,不知是否是这武状元的后人?
从李知诚故居的“鱼塘屋”回头,又参观了溪旁的“大夫第”,建于清咸丰年间,青石砖雕门楼,当是村里最漂亮的——石库门枋,柱础石雕“狮子滚绣球”图案,水磨青砖门面,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门罩黛瓦铺盖,戗角飞檐。
走进“大夫第”,厅里太师壁上悬“春蔼堂”匾,下为山水中堂卷轴,两旁对联“及时小雨敷桐叶,借得春荫护海棠”,两旁木柱还挂着一幅楹联:“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写诗心静觅句堂深”——铭牌介绍,修建此屋的李文进是位五品奉直大夫,不过这头衔却是他花银子“捐”来的,他原是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徽商,发家了,建起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宅第。屋内梁柱木雕也极为精美,或“文武百官”,或“八仙过海”,或“琴棋书画”,最有味道的是右侧楼上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式阁楼,古朴典雅而又小巧玲珑,上嵌一木格百叶窗,向上可采光,向下可窥视街上行人,辟为旅游景点后也被戏称为“小姐绣楼”。
另外右转过“通济桥”还有得胜巷、古戏台以及“铜绿坊”、“李书麟故居”等古民居,村后石阶而上一片芭蕉、翠竹,草木葱笼,有菇山亭,俯瞰,山环水绕,小桥流水的古村落尽收眼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1 21:32 , Processed in 2.3066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