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他从深山来——胡适故居行

[复制链接]

51

主题

51

帖子

15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22: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合肥参加陶行知研究的一个会议,几位德高望重的专家一谈起陶行知,简直如数家珍,崇敬有加。散会后,有两位专家余兴未尽,要去胡适故居拜谒。中青影视公司的老总郭明问我有没有兴趣陪同前往,我压抑住心里的兴奋,正经回复他说那我就辛苦一趟吧。

公务车一上合铜黄高速,眼前的景象立刻发觉出与众不同来。所有的高速公路大约都是相似的,让人昏昏欲睡的朦胧。而这里却是移步换景,绝无类似。有些是原创的山景,不少地方则加入了人工的刻意。越是快到黄山山脉,景色越是壮观中蕴含着秀丽,赢得车中人一路赞叹。

《陶行知》编剧何永俊很是精明,不放过一点机会“挤兑”两位专家,车上现场采访北京的胡晓风,杭州的胡国枢,掏他们肚子里关于陶行知的资料。那位八十有六的胡晓风,硬是说得嗓子失声,以致我们要求他“关机”,“停止办公”。因为要去胡适故居,少不得谈一些陶行知和这位同乡的逸闻趣事。在广西的那段,印象颇深。说的是陶行知在广西推行生活教育,胡适不以为然,以为不是科班教育,不入大雅之堂。“农村里哪有那么多房子来做校舍?”他认为社会的潮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然而,当他亲自来到南宁,不容置疑的事实改变了他的看法。那些由庙宇、祠堂或多余的民房改造成的一间间校舍伫立在面前,让胡适难以置信。特别是在晚上,农民们点起桐油灯,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情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星星点点的灯光将胡适感动了,他感动于这些贫苦农民拖儿带女秉灯夜读的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胡适在后来的《南行杂忆》中不无动容地写道:“乡间小学生的褴褛赤脚,正可以表示广西办学的人的俭朴风气。我看了那些破衣赤脚的小学生,很相信广西的普及教育是容易成功的。这种的学堂是广西人民负担得起的,这样的学生是能回到农村生活里去的。”

虽然他认可了同乡的生活教育,可临离开广西,公子哥儿的尾巴却翘了起来。他在飞机上写了首诗:“看尽柳州山,看遍桂林山水。天上不须半日,地上五千里。古人辛苦学神仙,要守百千戒。看我不修不炼,也凌云无碍。”针对胡适的《飞行小赞》,陶行知以《另一看法》为题,对胡适进行讽刺和嘲笑:“流尽工农汗,还流泪不息。天上不须半日,地上千万滴!辛辛苦苦造飞机,无法上天嬉。让你看山看水,这事倒稀奇。”

    陶行知很不喜欢胡适的“公子哥”习气,虽然他们不仅同龄,而且还是同乡、同学,但是两人在政治思想上可以说有着很大差别。陶行知曾对人说过,我最看不起的同学有两个:一是胡适,靠洋人吃饭;二是孙科,靠老子吃饭。后来有人对陶行知说:“这种事并不稀奇,我想把末尾一句改为‘让你看山看水,还要吹牛皮’”。陶行知说:“这一改,把胡诗人描写得格外活跃。”

后来陶行知也有机会坐上了飞机,真实地尝到了坐飞机的滋味之后,又写下了一组小诗,《飞行有感》,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我也‘凌云无碍’,看了一个大概。一块块的田地是谁种?一座座的屋子是谁盖?除了山和水,问是谁造的世界?”

比较一下胡适和陶行知同为做飞机写的诗,其间思想性差别还是很大的。

胡适故居在上庄,上庄在绩溪。

多亏绩溪地税局的朋友带路,我们才顺利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来到同样九曲十八弯的上庄村。村边斜斜流过潺潺小溪,问及路边村民,此溪何名?竟无人知晓,倒是告诉我们远处的山叫笔架山,过去不远有个小塔叫笔架塔,难怪胡适这样底有文化了。我注意到溪边有块显眼的椭圆形的石块,上书三个鲜红大字:“上狮球”,不知何意,旁边的人也茫然。

靠着每个巷口绿底白字的路标,寻了半日,终于来到胡适故居门口。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古建筑,小青瓦,马头墙,三开间,两层楼。门罩门楼,水磨砖雕。前庭有天井,两旁有厢房,楼上为“通转楼”,楼下是堂屋。胡适不是歌星影星,名气只在学究或者文人墨客间,故而来参观的人不多。售票的小小空间里凌乱地堆放着几样纪念品,落满了灰尘。倒是那位似乎是本地人的解说员很是有活力,带我们各处转转,随口熟练地解说。她没有其他展览馆或者纪念馆解说员那样底年轻漂亮,却也伶牙俐齿,简练的解说词让她叙述得富有情感,多有感人之处。特别说道胡适母亲早年间的含辛茹苦,还真有点听得心酸。

故居中堂正面板墙有一横幅,上书“胡适故居”四字,刚劲有力,下面悬挂着胡适晚年画像与钱君淘写的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空四海无一人。”细想想,这对联,既表达了胡适一生辛劳,也多少渗透些禅意,揭示了这位一代国学大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底一生:14岁的胡适走出大山赴上海求学,16岁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此后,胡适先后任上海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驻美大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胡适一生有三大喜好,即“读书、写作、交友”。他求知若渴,治学严谨,孜孜不倦,著作等身,曾获得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法学、人文学博士多达36个,是世界公认的知识渊博、成效卓著的文化巨星。

那位热情的解说员指指另一侧板墙,说道,你们看看这首诗,熟悉吗?举目浏览,一副四尺对开的绢布上,题着一首诗,名曰《希望》:“我从深山来,带来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于是大家一阵惊呼:哎呀呀,过去常常吟唱这支歌的,今日才知道,种这兰花草的原来竟是胡适。

另一间展室,挂着许多胡适和家人的照片,尤其那幅胡适和夫人江冬秀的合影,使人平生出感慨。小脚农家女子江冬秀目不识丁,却是胡适终生伴侣。她1917年嫁与胡适,共同生活了45年。从照片上看,她经常陪胡适出入于社交场合,形影相随,给人夫妻和睦的印象。其实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两人始终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连陈独秀都骂过胡适,一个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人竟然娶了个没文化的小脚女人。然而胡适性格本就软弱隐忍,坚守母亲许诺的这门婚姻来表达孝心。这段无爱的婚姻尽管风雨飘摇却始终垂而不死,一直维持下来。据说中间还夹杂着胡适和表妹的一段闪电般的婚外恋,又给他们的婚姻平添了几分辛酸。许多烦恼、哀怨,也许只有胡适才能真正体会到个中滋味。

橱窗里还陈列着胡适先生20世纪30年代作品集和其他书籍、手稿、日记、书信及胡适研究著作,其中一幅富有人生哲理的先生手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展室里一幅胡适英俊潇洒的照片下,放着一对瓷器,上面烧制了先生的这段话。我久久驻足凝思,原来世间诸多纷争,私欲,工作上的误解,暗斗,体味了先生的这话,本是可以以不疑冰释的。

在胡适故居的院子里,我和永俊讨论如何在剧本里将陶行知和胡适作比,二胡(胡晓风和胡国枢)摆摆手道,不可将他们对立,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一个是生活教育的倡导者,各有千秋。

我想他们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 18:04 , Processed in 0.7709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