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邑文化引出的轶事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184

帖子

55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0:2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由于文化底蕴深厚,牵扯或引申出的边缘文人轶事颇多,这里摘取手头三则,以飨读者。

黄道周招兵

由于徽州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婺源人忠君义节、民族意识很浓。基此,清初的抗清护明名儒,福建漳州的黄道周石斋先生,以南明政权朱聿键帝的隆武朝英武殿大学士身份和名义,从福州远道专程跑到婺源来募兵抗清,不幸被清兵捕捉,狱中英勇不屈。时任清廷“招讨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的洪承畴在南京,闻信令将黄从婺押至南京,鉴于石斋黄的名声很大,道德文章冠于一时,洪想以自己松山被俘、孝庄劝降的亲身经历到狱中劝黄。殊不知黄竟手书楹联一幅于囚室门枋上:“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洪承畴看后,羞愧得无地自容,哪里还有脸面劝降,当即下令将黄道周处死。原来黄是国学大师,这里用谐音、嵌字的方法,暗寓“史可法忠(终),洪承畴(仇)反”。此事婺源人知的可能不多。

半亩方塘诗

婺籍称贤、松岩里人朱熹有一首众所周知的名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据《婺源县志》载,此诗是朱熹想起故乡朱绯塘的情景,为婺源藏书阁撰文而写,诗名“半亩方塘”。但名人诗作之地,往往引起考证与争论。那一年我到千岛湖,那里有个瀛山书院,座落在郭村乡的马凹里村,那里文载朱熹在此讲学三年,讲学之余漫步在幽雅的环境之中,诗兴大发,写下了此诗。院因好诗而兴而传,如今书院虽无,方塘犹在。另,我又看见一份资料,认为这诗应名为《醉园半亩塘诗》是朱熹提举浙东任事时,在新昌县濯缨亭讲学空暇时口吟而成。我想,不管作诗在哪里,都为朱熹真作,争者大都沾一分名人临地之气吧!

理坑墙棱圆

在2008年初双被入选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的理坑,许多豪门大宅在靠近小巷的一侧,都把墙角削去了棱角,变成圆弧状。村人介绍说这是因为经常有乡下人挑担穿行其中,屋主怕青砖的棱角碰伤他们,故削去。此一微小事上的谦让精神,却让《寻找梦中的家园——发现婺源》一书的作者武旭峰先生在其书中自然而有趣的联想起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故事来。桐城的张英,是康熙时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一次家人给他去信,状告隔壁一户人家拆房盖屋时竟将两家相邻的地段占了三尺,想借权势压一压对方。于是张英给家人回书:“一封家书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遵嘱后,将围墙向后挪了三尺。邻人一见,也羞愧地把新建的围墙拆掉,后移了三尺,成了一段“六尺巷”。武旭峰可谓心有灵犀,不知他知不知道,如今我倒想起来了,原来理坑余姓人,约于一千年前的北宋初,是从安徽桐城迁过来的。削墙棱之说,看来是他们继承了先祖一脉相承的家风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9 03:29 , Processed in 0.6654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