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徽墨名村——虹关村

[复制链接]

181

主题

181

帖子

54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6:29: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虹关村,位于上饶市婺源县城北50公里的浙源乡,地处皖赣交界、春秋吴楚划疆之地(“吴楚分源”),是古代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至饶州府治(初治在今江西鄱阳)的主要通道,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虹关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建村,是明清时代享誉全国的“徽墨”产地,素有“徽墨名村”之称。如今,村内还保存有虑得堂、留耕堂、长人故居、大厅屋以及许多著名墨师的宅第等古建筑。



历史文化深厚

光绪五年刻本《鸿溪詹氏宗谱》记载,詹氏为徽州巨族,其祖先是周宣王之子文食。因文食的封地名叫“詹地”,子孙便用“詹”作为姓氏。詹氏婺源始迁祖名初,号“黄隐”,字元载,隋大业二年(606年)始居庐源(今庐坑村)。黄隐数传而后,逐渐形成了以庐源、浙源、庆源三源为中心的詹姓聚居的古村落,詹氏逐成为婺源望族。



虹关詹氏开基祖詹同,是黄隐公第二十一世裔孙。虹关原是方姓村落,又名方村段,在五代初期由方姓建村,虹关詹氏由附近宋村迁来。南宋,住在宋村的詹同,是当时婺邑有名的堪舆家。他发现方村段是理想的建居宝地,举家从宋村迁入此地定居。詹同始建虹关村时便有祥瑞之兆,村名“虹关”,又名“虹瑞关”或“虹瑞湾”,就是取“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之祥瑞而定名。

墨业名家众多



婺源制墨始于南唐,属于徽墨范畴。由于浙源盛产优质松树,明清时期,婺源的徽墨中心便转移到虹关、沱川、岭脚等,但婺源最著名的墨坊都集中在虹关。周绍良著《清代名墨谈丛》(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明清两代,虹关墨商足踏京沪杭宁扬苏等地的墨业大市场,造就了如詹元秀、詹武龙、詹方寰、詹成圭、詹大有、詹子云等墨业名家,繁衍出世宝斋、八宝药墨、八百斤油、江汉朝宗等徽墨品牌。现在虹关棣芳堂还保存有清代乾隆七年至二十四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是极为珍贵的文史资料。



墨商所到之处“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他们将经营墨业的巨额利润流回家乡,或置田产、造广厦光宗耀祖,庇荫后世;或建祠堂庙庵、茶亭书院、水堨水圳、修石桥铺路造福乡梓;或建祠堂厅屋、书院私塾。虹关村共有民居130幢,其中明代建筑8幢,清代建筑60余幢,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传统建筑完好程度为80%。

村落建筑独特



虹关村坐落在海拔1116.6米的高湖山南麓、浙水河北岸,绿树环抱,古木参天。被推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在古村的水口溪畔,树龄在1000年以上、树高约26.1米、胸径3.4米、冠幅达3亩。村中道路三纵三横垂直相交,还有25条小巷穿插其中,把村子分割成若干个小方块,四通八达,十分方便。街坊小巷亦以墨业为号,有子云巷、方寰巷、大有巷、长人巷等。旧时的虹关正街,既是徽饶古道中的一段,又是经营墨业的商业街,它西起通津桥,东至周王庙,全长855米。在街西头的三级石阶上,至今还有一道被独轮车碾成的凹槽。



浙源水环村而过,人工水渠“长生圳”从村头到村尾流淌在虹关中路各户人家门前,村里还建有万安水池用于消防,这是虹关古村的水系。这些街巷和水系把虹关规划得既科学又整洁,使村民生活用水方便,居住环境幽雅安全。徽学专家李俊在《徽州古民居探幽》一书中评述:“虹关的詹氏祖先对村落建设是经过精心规划的,防火有大区,小分隔,有水系和灭火器具,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古村落。”把墨模的雕刻艺术,应用在建筑艺术上,这是虹关建筑文化的独特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09:29 , Processed in 0.77147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