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访榉根岭(原创)

[复制链接]

55

主题

55

帖子

16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11:32: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榉根岭上榉根关,
当年鏖战日无光。
仙寓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曾国藩。
数年前,痴迷曾国藩在祁门这段历史,阅读曾文正公的日记、家书、书信和湘军志、天国春秋等浩如烟海的书籍史料,“榉根岭”这个地名,不时跃入眼帘。

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被李秀成、陈玉成部的太平军相继攻破,曾国藩临危受命,挥师东南,移营祁门。从安庆至祁门,距离最短、最便捷的行军线路,便是经贵池,走石台,越榉根岭至祁门。但虑及沿途山高林密,太平军袭扰,故决定舍近求远,绕道东至、江西至祁门。咸丰十年五月十五日,曾国藩亲率湘军自宿松出发,六月十一日,抵达祁门县城,两江总督府设祁门县城洪家大屋……

不久前的一个夏日,蓝天白云,赤日炎炎,置身满眼浓绿和盈耳蝉声之中,穿行心驰神往的榉根岭古道,感受榉根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险峻和古长城曾经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榉根岭,因山岭榉树茂密而得名。“榉根山,在(祁门)县西七十里,高九十仞。”(宋淳熙《新安志》)“此处阻山带溪,为徽池接壤,岭以西去十五里,始恭川李,以东行二十里为箬溪王,又十里则文堂陈也。”榉根岭“七省通衢,万山耸聚,五十里鸟道蚕丛,攀跻甚苦。千万人担登负槖,缓跋涉维艰。”(圆通庵《榉根岭造养茶亭碑铭》)
那天上午,我们从西乡箬坑溯河而上,来到红旗村的一个名叫里中的小村庄,尔后步行上山,踏上了“徽饶通衢”——榉根岭古道。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其民多倚山结庐,聚族而居,各成村落。”古时对外交通主要倚仗水路,陆路艰难。榉根岭古道座落在皖南祁门、石台、东至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余脉榉根山上。仙寓山主峰高1376米,有“一山占三县”之说,这里是秋浦河与阊江的分水岭。榉根岭距仙寓山主峰约6公里,海拔806米。
“唐乾宁四年(897),贼夏章假道榉根岭寇祁门。”据说这是关于榉根岭最早的文字记载。有专家学者称,榉根岭古道发端于先秦,草创于唐宋,衰落于清末。还有的学者考证出,榉根岭古徽道,是从徽州祁门一侧铺起,次第通向池州,之前为彩石,后彩石不足,才继以青石。榉根岭古道修砌于明代,有现存碑刻文字为证。
由于地处高山, 不易受现代人活动影响, 故榉根岭古道保存较好。据介绍,迄今遗存最完整的路段, 是南起榉根岭脚下的圆通庵遗址,北至石台县仙寓镇珂田村新店组,全长7. 5 公里, 均用长约1.5米、宽0.6米、厚0.2米的长方形青石铺砌而成,共有台阶1. 8 万余步,途中有“古稀亭”、“继保亭”、“玉泉亭”、“启源亭”、“杠梁桥”、“玉泉井”、“榉根关”等等,还有“圆通庵”、“无上庵”、“密岩庵”、“仙寓庵”,皆是明、清时期的石构建筑。如今启源亭、玉泉亭、古稀亭、继保亭等古建筑主体框架仍很坚固,而圆通庵、仙寓庙、无上庵等寺庙遗址,因年代久远和风雨侵蚀, 仅存遗迹。2004年,榉根岭古徽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又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刚上山的一段古道,因年久失修,毁坏严重。穿过一大片茶棵地,山路这才恢复了古时“国道”模样,清一色的青石板,虽不甚宽却不难行。约摸半小时连续攀登之后,我们来到一个高处,极目远眺,青山如屏,连绵叠障;山下村庄,屋舍俨然。
之后,进山古道平缓,几道弯转过,道路下方,绿树掩映之中,有一湖青翠碧水呈现眼前,原来这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红旗水库。
前行数十米,路旁右侧有明代圆通庵遗址。据介绍,圆通庵占地面积达420平方米,可见当年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观,香火之旺盛。只是昔日晨钟暮鼓、香火缭绕的古庵寺,眼前却是荒草萋萋,树木茂盛,除了断裂破碎石碑之外,别无它物,掩埋消失在岁月风尘之中。
愈前行,前方有座前几年新修的木亭。过木亭,道路一分为二,左行去七彩玉谷景区,右行去榉根岭。
古道蜿蜒曲折穿行在峡谷林荫间。沿途两旁杂草丛生,古木参天,郁葱茂密,不时有潇潇翠竹和片片茶棵地,点缀其间。古道伴溪水左右,今年春夏雨水多,故溪水丰沛,清澈欢畅。
从圆通庵遗址上行,大约三四里左右,在一片茶棵地里,有座破败坍塌的古亭。古亭是用巨石垒砌,顶部不知何时早已坍塌,只剩下还算完整的大门、部分残垣断壁,东西两边耳房模样仍清晰可见。从前古徽道,沿途每隔三华里左右,便建有横跨古道的石亭,亭内有石凳,两侧有耳房,专供行人小憩或食宿。
古道依山谷修建,伴溪水而行,约摸又走了两里路光景,路旁山边有一大片茂密挺拔的青青翠竹。这里地势平坦,依稀分两层,想必也如圆通庵一样,古时这里建有寺庵之类建筑,只是年代已久,无从考证。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随着双脚一步步丈量前行,古道一段段甩在身后,我们距山顶越来越近,溪水也越来越小,不知不觉间消失了影踪。不一会,山顶就出现在前方,一座关隘突兀在我们前方。
山顶雄关,早已不复当年的气势和模样,除了长青石的大门和门前的一对青色的大石鼓外,大门的顶部和边墙都是砖砌而成,显然年代不长。榉根山一岭分两县——祁门、石台,山顶早在几年前就修建了公路,从石台方向盘山而上。公路的北侧也是一个关隘,与祁门一侧几乎一个模样。关隘路旁立有木制的“榉根关”指示牌和“榉根岭古徽道”石碑。


榉根岭古道“七上八下”,过关门顺道而下,石台方面的古道明显陡峭险峻了不少,且许多地方为荒草所掩,保存不及祁门一侧完好。下行不久便有“玉泉亭”,门框为方形石柱,上方条石上刻有“玉泉亭”,亭顶早已不知去向。亭旁有井,不深,水清澈。
玉泉亭旁是一处古关卡,巨石垒砌而成,关卡两端与“古长城”相接,这就是当年曾国藩进驻祁门后,为抵御太平军进攻而修筑的岭防工事——榉根关!
据《江南通志》记载:“咸丰间,曾文正公相度形势,建置石堑于此。所谓一夫守关,万夫莫当也”。曾国藩率一万五千湘军来到祁门,很快就陷入几十万太平军的包围之中,当时在池州、石台方向的太平军,主要是李秀成、黄文金、刘官芳部。为此曾国藩十分注重岭防,先后在祁门的榉根岭、赤岭、大洪岭、禾戍岭,黟县的羊栈岭、桐林岭构筑防御工事,期间,曾国藩还特地去黟县各岭巡查。
湘军这道石堑,东起箬坑流源村, 西至石台仙寓镇珂田村,绵延起伏在仙寓山主峰至榉根岭的山脊上,长达14公里,后人称之“古长城”。记得那是三年前,同样是七月流火,我同县政协倪君一道上冯家顶,尔后在山路已被杂草灌木吞没,有的地方几乎没有一丝路影子的情况下,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探秘仙寓山主峰下的“古长城”。此段“古长城”尚存长约20多米,红麻石砌垒而成,宽1米有余,高2米开外,关隘的石门仍在,石门旁还有一座坍塌的石屋……
榉根岭上的这处关隘,当地居民称榉根关。整个关隘和城墙用青石板砌成,气势宏伟壮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墙高3.5米,中置一门,门宽1.5米,高2米,墙厚5米。如今关门已不复存在,但安装关门的户枢,依然清晰可辨。
在曾国藩日记、书信中,曾国藩多次提及榉根岭。“连日,因池州之贼在榉根岭外游奕,祁门与江北文报不通,因派唐义训带千余人至榉根岭一带巡哨……”(曾国藩日记·咸丰十年十月初三日)之后,曾国藩派湘军千人驻守榉根、赤岭二岭,以一哨(约100人)扎箬坑,二哨扎赤岭,而大部队则驻在历口环砂一带,视敌情相机而动。

“是夕闻榉根岭之贼由箬坑窜至历口,朱云岩定于次日出队助剿。”(曾国藩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刘官芳部又越过榉根岭,二十五日扑历口。守将沈宝成率湘军坚守按兵不动。二十六日,曾国藩派朱品隆率兵驰援,抵历口后,与沈宝成合兵出击叶村、陈田各村所驻的太平军。太平军不支,损兵三四百人,遂逾榉根岭而去。

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因安庆战情危急,曾国藩率湘军离开祁门,移营东至。有意思的是,与来时一样,曾国藩还是没走榉根岭,而是绕道江西。至此,曾国藩的湘军与榉根岭战事嘎然而止,划上句号……

后来,曾国藩在与丹阁十叔的书信中,这样写道:“自去年冬至三月,常有贼党十余万环绕祁门之左右前后,几无一日不战,无一路不梗,昼无甘食,宵有惊梦。”

同治三年(1864)五月,郭松林率淮军攻陷江苏长兴,刘官芳战死。六月,南京城失守,太平天国烟消云散。十年后的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曾国藩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府中。四十多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宣统皇帝溥仪退位。

时光飞逝,匆匆又是百年,我们站在当年鼓角争鸣、杀声震天的榉根雄关前。山,还是那座山,古道,还是那条古道,只是物是人非,硝烟散尽,沧海桑田,地覆天翻,早已换了人间。

不知不觉间,时过中午,我们一行人饥肠辘辘,于是大家匆忙拍照,挥别榉根关,下山离去……

榉根岭、大洪岭是我县北部两座有名高峰,古道亦同样有名,都是当年湘军与太平军殊死搏杀的战场,但榉根岭比大洪岭略高,榉根岭古道更幽长,不及大洪岭古道陡峭,修筑保存也更好些。

箬坑归来,榉根岭古道一直萦绕盘桓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榉根岭古道,当时是省会安庆通往徽州、江西等地的“国道”。康熙六年(1667),清朝始设安徽省,省会为安庆,之后一直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安庆作为安徽省会城市长达282年,于是古徽道成了沟通大江南北的一条重要枢纽。再往南,便是古徽州。站在安庆的角度,为“徽饶通衢”,这是安徽省城通往江西饶州后,分向浙江、福建的通道;站在池州的角度,为“池徽大路”,是池州经徽州再继而向江苏、上海前行的通道。反过来,站在徽州角度,则是徽州通往省城安庆,再上武汉,下南京、上海的的必由之路。
池州为皖南的北大门,既背靠群山,又前临大江,古代兵家称之“控引荆襄,襟带吴越”的“江表重地”。徽州因徽商称雄而富庶,乃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徽州为江浙门户,而石台为徽州门户。”因此榉根岭则是“石台通向徽州之户槛”。当时由祁门通往池州道路,还有大洪岭、赤岭古道。只不过大洪岭为“省道”,赤岭为“县乡道”,无法与榉根岭相提并论。
据说是因太平军与湘军在榉根岭一带恶战,加之血吸虫等瘟疫肆虐,大约清末民国初年,榉根岭徽道迅速衰落了。再往后,随着现代交通逐渐深入山区腹地,古老的徽道更是行人稀少,许多路段竟为荒草深林淹没。
其实徽道的兴衰与徽商的兴衰大体同步。徽商兴,徽道兴;徽商衰,徽道衰。徽商是徽道兴衰的更宏大背景和生死相依的命运。而徽道从川流不息的热闹到为荒草淹没的冷清,也成了徽商浮沉的一个真实符号,一个神秘的隐喻。
有学者如此推介榉根岭古道:“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生态环境最优、风景最美、青石板铺就最长、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徽道。”穿越数百年时空,榉根岭古道静寂地躺在大山深处,期待你寻幽怀古的脚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20:03 , Processed in 0.0790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