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松谷庵古道:一条既可游山又能玩水的黄山游览线路

[复制链接]

75

主题

75

帖子

22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5:12: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途中“景点”寥寥,乘索道缆车上下者众,鲜有徒步者,除非那些“穷游族”,以及像我这种“管不住嘴、迈得开腿”的“闲人”。然山高路远,岭巉崖峭,全程徒步绝非易事,近三十年来,我也仅两次。2013年,时值儿子高二暑期仅有几天“解压假”,故陪其自云谷寺上山,登天都峰后,回慈光阁。上周,因“市民卡”临近“到期”,尚未顾黄山,总觉“吃亏”,故再徒步登山。
黄山方圆八百里,登山步道仅有四条。南为云谷寺、慈光阁两路,常年游人络绎,我已走过多次,沿途登高跨溪,巧石虬松,早已烂熟于心。西路钓桥庵,位于黄山区焦村镇,屯溪前往,需绕黄山大半个圈,车马劳顿的。唯北路松谷庵,交通便捷,且松竹浓密,山水相融,秀水如翠,故决定前往。
松谷庵登山步道古已有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月,徐霞客首登黄山,从狮子峰下至松谷庵即走此道。如今步道已多次修复,宽阔安全,当年徐霞客所见“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之久,一阙新崩,片片欲堕”之险境早已不存。
松谷庵景区位于黄山北坡,公路自黄山区耿城镇“黄山北大门”,过芙蓉岭至松谷庵景区入口。此有“太平索道”直达排云亭景区,人行步道至北海景区狮子峰下。步道在原古蹬道基础上改建,全程长约8公里,高低落差1100米、6500余级台阶,数学公式即可算出蹬道的陡峭程度。自景区入口,步行至北海,途经芙蓉居、松谷寺、松谷庵、一道亭、二道亭、三道亭、十八道湾等人文故旧,可览老龙潭、翡翠池、五龙潭、松谷温泉、“仙人观海”、“仙人铺路”、“老虎驮羊”、“关公挡曹”等景点,尤以丽水碧潭为胜。
黄山景区南“热”北“冷”由来已久,即使“黄金周”期间,北大门“太平索道”也少有排队等待者,登山步道更是人客稀少,至多有几个穷游学生。静寂清幽,倒也适合我这种“闲客”,随走随停,可驻步观景,亦可倚路拍摄,自由自在。在黄山,奇松相伴,怪石引路,已是见多不怪,而有碧水修竹相映的,仅有此道。
自松谷庵停车场进入古道,即为竹林,林间溪水交错,石流清溪里,人行翠竹间,别有一番意境。松谷庵舍粉墙黛瓦,掩映其间倒显得有些多余,只有门前那一方清水池,自山溪引流而来,格外清冽雅致,掬手可饮,行人路过,不忍伸手濯洗一番。松谷庵位于叠障峰下,初为道观,名“松谷草堂”,始建于宋代,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重建,改观为庵,额题“东土云山”。如今僧尼已去,孤庵已成客栈,门前走过,不免有些莫名的感慨。

松谷庵古道位于黄山北麓两峰间之峡谷,始信、北海之水汇聚于此,水量丰裕,常年奔流。溪水漂砾浮石,环山绕谷,欢腾而下,形成大大小小的碧水玉潭。老龙潭,水绿如蓝,深不见底;翡翠池,环池皆石,两侧夹岸山岩,上下两方巨石,溪水直注池中,清波荡漾,山形树影,碧如翡翠,阳光射映,闪金耀银;五龙潭,五块巨石形似巨龙,汲水潭中,尾展溪岸,状如五龙戏水。另有赤龙潭、青龙潭、白龙潭、乌龙潭,似翡翠项链缀于溪谷,徐霞客《游黄山记》载:“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然登山步道并未沿溪谷而筑,亦无便道通达溪边,其间山石竹木相隔,陡峭湿滑,难以亲水体验。人行山腰,俯瞰翠谷,任由修竹古树把碧水“切割”成条条块块,伴着林中若隐若现的阳光,羞羞答答地闪烁着清秀俊俏的脸庞,只是无缘临溪而濯,实为憾事。
山中节气总是来得早一些,才近仲秋,林间依然翠绿,但崖壁上已有一两束红叶昭耀枝头,迫不及待地绽放其最亮丽的容颜,在湛蓝的天际下格外耀眼。这两束红叶或许是在过于贫瘠的山崖上坚守着一岁一枯荣的生计,苍老也来得更快一些,就像山道上这位挑夫。
挑夫姓崔,耿城人,与我同庚,每天一担,一百六七十斤,从松谷庵挑至北海,一块四毛五一斤,每天能挣两百来块钱。沉甸甸的货物压在竹扁担两头,晃晃悠悠的,挑夫一步一吆喝,艰难地跨上一级又一级台阶。每走十几级台阶,他便用担杵撑着扁担,一头架在台阶上,歇气一两分钟,然后继续前行。我跟着挑夫走了一段,已累得气喘如牛,挑夫倒是乐观,趁歇气的空隙和我聊着天,他似乎很满足眼前的营生。
在这段陡峭的山路上,说累的人恰恰不是最累的。当然,累是客观存在的,我老家有句俗语——“捆起来经得起打”,当你没有退路时,咬牙坚持是唯一的选择,盯着脚下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

走累了,偶尔停下来,欣赏着路边这些只顾芬芳、没有妖媚的山花,也许能为疲惫的旅程增添一抹色彩,就像挑夫和我聊着天一样。我虽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但对这些杂草野花也仅当砍柴割草的对象而已,并不知其“芳名”,亦或是只知俗称而不知其“大名”。这些山花就像是独行时偶遇的路人,虽是擦肩而过,却也给旅程带来一丝生气、一缕温暖。自步道入口起,路边潮湿的崖壁上始终有一种花陪伴,紫色,与墨绿的青苔相映成趣。花儿像一个个小风铃,串在一根粉红色的花茎上,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虽无清脆“铃声”,却长着一张“笑脸”,艳丽可爱,我给它取名“风铃花”。
信息时代,一切都来得那么快捷,拿出手机一扫,“风铃花”即现原形:学名“粗筒苣苔”,生长于海拔1800-3500米的林中草坡、崖石或附生树上。这么惹人怜爱的山花,突然有了这么一个粗俗的名字,让我瞬间从云端仙界回到现实,难以接受,就像一位绝世美女满嘴的大蒜味那样让人败兴。
随着山路的不断攀高,“风铃花”逐渐萎靡,直至山腰被其它花瓣更细小的山花所替代。在这段山路上,花似乎是路的主人,接力似地迎来送往着每一位过客,从谷底直至狮子峰下。
到达“清凉台”,登高望太平,眼及之处,尽是峭壁峥嵘、奇松怪石。曾在山谷中被仰望的始信峰、狮子峰已近在眼前,刀劈斧削,壁立于峡谷之上。狮子峰前的“石猴”已在此瞭望千年,“坐看人间兴废事,几经沧海变桑田”。回首登山步道,曾经的仰望现已触手可及,出发时的路已被峰回路转所替代,九曲盘旋的“十八道湾”早就淹没在苍翠之中,那些陪伴自己一路走来的山花也早已融化在眼前的阳光美景之外。唯有那位一步一喘息的挑夫还在林间山谷中,若隐若现。
人生就是一次登山,每个人可以有同样起点,但到达终点的路却不尽相同,有人坐着索道一步登顶,有人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有人却挑着沉重的担子蹒跚前行。
感谢这条陡峭的山道,它给了每个人公平到达山顶的机会。毕竟不是每座山峰都有索道的。
感谢这一路行走,它给予每个走过的人以收获,挑夫收获了生活,旅行者收获了人生的磨砺,获得更强劲的脚力去征服另外一座山峰。
山顶是没有碧水柔情的。
山顶少有鲜花。
山顶只有视野。
这是我次日登顶天都峰、站在“鲫鱼背”上那一刻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02:22 , Processed in 0.0752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