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右龙岭古道:徽州的茶马古道

[复制链接]

79

主题

79

帖子

23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1:40: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浮梁和徽州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居易在这首《琵琶行》中所说的“浮梁”即为江西浮梁县,古属饶州,现为景德镇市所辖,与休宁、祁门县接壤。浮梁不仅是古代著名的瓷都,也是江南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唐王敷《茶酒论》道,“茶为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可见当时浮梁和徽州的茶叶已久负盛名。
徽州据万山之中,其生产的茶叶除通过新安江外运苏杭外,有相当部分是通过陆路运往浮梁销售的,或经此再贩运至长江沿线及湖广等地,据《歙县志》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徽州运往广州的茶叶达125-200吨之巨。徽州山多地少,缺粮少米,鄱阳湖一带的大米则为古徽州的重要粮食来源,据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徽州运粮,取道有二,其一为江西饶州、鄱阳、浮梁。可见,浮梁是古徽州农产品输出、粮食输入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徽商南下湖广的必经之路,连接其间的官道,则成了徽州的“茶马古道”。
徽饶古道为古徽州出境的九条官道之一,东起徽州府歙县,西行至屯溪,后沿率水河逆流而上至溪口,南行经右龙岭至浮梁,长百余公里,全程铺设石板。目前,大部分古道已经被公路覆盖,唯皖赣交界的右龙岭一带基本保持历史原貌,即“右龙岭古道”。这段古道自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的“左龙段”起,至浮梁县瑶里镇梅岭村,全程10余公里,因地处高山大岭,一直为徽州西南之要津。
古道开凿于何时,一直众说纷纭,我未见官方记载。位于浮梁“汪湖水库”处的一块近年新立的碑刻记载:“自商周以来,此道已三千八百岁矣”,似乎不足以信服。作为徽州茶叶等商品运往浮梁的“商道”,依徽商发展及右龙村历史推测,首次铺设石板路面应在唐代前后。到了明清时期,徽绕古道已成徽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右龙村头那块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立的“徽州大道”石碑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冰瀑
屯溪至右龙百余公里,山路崎岖,需两个半小时车程。
入冬以来,徽州的天气时晴时雨,前一阵子,周边地区,大雪接踵而至,唯徽州这个独立地里单元里,一直阴雨蒙蒙的,那场完成最后删繁就简的大雪终究还是没来。
这个周末,天终于放晴。
早晨,我把自己从暖和的被窝拖了出来,窗外的新安江氤氲着热气,对面螺蛳顶那边的山坳里,橘黄色的太阳刚爬出山脊线,在湿漉漉的云层边缓缓升起。
小区地面上的水凼已结成薄冰,柔弱的阳光从冰面上反射过来,还夹杂着一丝寒气。
城区的冷冽总是经不起暖阳的缠绵,山里的冬日却是锋芒毕露的。到了皖赣边界的五股尖下,虽然太阳已照耀了半个时辰,整片山野、整座村庄、整条河流依然裹挟在冰霜之下。公路两边的茶树,已敷上一层厚厚的霜花,每片绿叶都镶嵌着一道银边,像一位不善修饰的村妇匆匆扑了层粉底,还未来得及细细妆扮。茶树丛中突兀而起的乌桕树上,那几片残留枝头的酱红色叶片上已无往日的朝气,被这层白霜压得耷拉下来,那些光秃秃的细枝也变得白乎乎毛茸茸的,在朝阳的映射下,闪烁着缕缕波光。
到了右龙村,一条青石古道从公路下到茶园地里,几棵高大的马尾松挺立其中,亭亭玉立的。古道在茶树丛里蜿蜒而下,这些被岁月磨砺得圆润铮亮的青石板,在寒霜的侵蚀下已成黑褐色,千年历史已在这里凝固。低洼处常有泉水渗出的路段已被冰块覆盖,路边湿润的泥土被一片细密的冰丝高高撑起,仿佛一丛竖立的萝卜丝,密密匝匝地排列在地面上,足有两寸长。我们避开结冰的路面,踩在这些冰丝上,发出嘎吱嘎吱的撕裂声,顿时有了一种莫名的快感。
如果说茶园地里的冰霜还有一点阴柔之美,冰瀑则是铿锵有力的。尽管同行的右龙人张兄建议先走古道,下午再看冰瀑,因瀑布位于五股尖北坡,基本晒不到太阳,如有冰凌也难以融化,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先睹为快。
五龙山植被茂密,土壤深厚,到了五股尖,则戛然而止,千仞绝壁立于右龙村后,其山中水流形成大小十多条瀑布,银河般从天而落。右龙瀑布位于半山腰中,高低落差78米,宽9米,渔(亭)瑶(里)省道在其前方跨桥而过,是右龙众多瀑布中规模最大、最方便观景的一条。
春夏丰水季节,滔滔溪水从天而降,飞珠溅玉,轰声震天,在右龙村里都能听到响彻山野的轰鸣声。到了秋冬枯水季节,一线银链连天接地,在五彩斑斓的山峦中,如白龙出洞,格外耀眼。
在今天这个天寒地冻的冬日里,五股尖下的一切像进入冬眠一样,静悄悄的。公路穿行在村后的山腰上,从山上溢流下来的山泉到了公路后壁,都已结成大大小小的冰锥,悬挂在参差不齐的山体剖面上,晶莹剔透的,像一座巨大溶洞里的钟乳石一样。
右龙瀑布位于两座山垅间,当我们转过山脊,将整座瀑布收进视野时,似乎一切都已凝固在那一刻:从天而降的水流完全结成冰块,粘在山坳的悬崖上,没有冲泄而下的动感,没有轰轰隆隆的水击岩石声,没有飞溅的水珠,没有弥漫四周的水雾。
下到瀑布底部,却是另一番景象,裸露的岩石已完全被冰层覆盖,大大小小的冰凌一根挤一根地挂在冰面上。冰块与岩石的缝隙里却仍然流淌着涓涓细流,像一条条透明的小虫在冰块下缓缓蠕动。崖边翠绿的菖蒲被飞溅而来的水珠结成的冰挂簇拥着,岩壁上绿茵茵的青苔被包裹在透明的冰层里,仿佛一块精心浇筑的水晶工艺品,碧如翠玉,洁净无瑕。
在这凝固的空间里,唯有内心深处的那颗童心一直在兴奋地跳跃着。虽然冻得双手通红、脚趾麻木,地面因结冰而湿滑,大家还是忍不住靠着冰凌,摆出造型,合影留念,甚至摘下一根放在嘴里吃了起来,咔嚓咔嚓的。
香溪古龙
右龙瀑布流下来的水是右龙村的生活水源。村民们在溪边建起几座蓄水池,用水管接入各家各户,这些蕴含着龙脉余温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进右龙人的生活,并汇聚成新安江源头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徽州人。
右龙,原名蟠溪,蟠龙之水也。唐僖宗乾元六年(879年),秀州(今浙江嘉兴大部、上海松江地区)刺史张舟为避黄巢战乱由浙江富阳迁徙至此。村庄因处五龙山之右,为徽州龙脉所在,故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更名为右(佑)龙村。关于右龙的来历,还有另一说法,相传明弘治年间,右龙张氏族人与外村争讼,久诉无方,幸得一白龙托梦而出奇制胜,为念神龙之恩,故更此名。
右龙村背靠五股尖,前望虎头岗(gàng),一条清溪穿行村中,“香溪古龙”也因此成为古村一大景观。
村中主街因古道而成。古街临溪而行,屋舍依路而建,一间间“店铺”临街开设,虽然大部分已双门紧闭,却依然还在叙述着这条古街昔日的喧哗。古街历经数百年人畜踩踏、车马碾压,部分石板已断裂破损,一排青石栏杆依然完好地竖立在溪边。凭栏而立,清冽潺潺的溪水、高低错落的民宅、高大茂盛的古树尽收眼底。
在石栏杆尽头,古道穿过两座青砖砌成的简易拱门,额题“香溪古龙”四字。
千百年来,龙脉和溪水构成右龙村一个永恒的主题,串起张氏族人生生不息的农耕生活。
一直流传至今的是一条“板龙”,因貌似一条条板凳连接而成,也称“板凳龙”。
“板龙”起于宋朝。每逢元宵,每个“灶头”(户)扛一块木板,穿着盛装,聚集到村口“新庙”。木板前后各有一个圆孔,两块木板重叠,从圆孔插入灯杆连接,装上龙头龙尾,即成板龙。然后,点亮每块板上的三只灯笼,焚香祭祀后,一条灯光闪烁的板龙就在村中古街上舞动了起来。舞龙队沿着古道至村中广场,舞出各种别具匠心的造型,以祈愿风调雨顺,家族安康。
到了村末,一座单拱石桥横跨溪上,桥上建有四柱凉亭,木梁额题“履桥”二字。
何为“履桥”?
据右龙张氏族谱记载,该处原为木桥,行人过河多有不便。一张姓先人倡议,并在桥头卖草鞋三年,筹资建成此桥,故名。
履桥下面是来自五股尖的溪水,流经此桥后,在村头与虎头岗下来的水系汇合。右龙人不仅依恋这两座巍峨的山峰,就连他们孕育出来的甘泉也赋予暖暖的人性情感。他们认为,这两股川流不息的山泉水是一对恩爱情侣,从五股尖奔流而来的是“母溪”,虎头岗绵绵而至的为“公溪”,一公一母,两溪相融,才使张姓子孙瓜绵椒衍,才使右龙村舍堂构肁新,才有了徽绕古道上这处商贾络绎的千年古村。
孤坟总祭
在右龙人心中,龙是至高无上的,但每次舞龙经过路边一颗银杏树时,却要下身祭拜。
银杏树位于“新庙”和村庄之间,树身粗大,冠盖数亩,树龄已有2000多年,其根部还新长出大大小小二十几股新枝。
银杏树下竖立着一块高近两米的古碑,刻有“孤坟总祭”四个大字,于咸丰三年(1853)秋季由“磻溪众会仝立”。
在古徽州,村头路尾,常有类似的“孤坟”碑(墓),去年,行走榉根关古道时,在山岭路边也曾见过一座“孤坟墓”。
古徽州人不管外出经商,还是求学为官,都要翻山越岭,通过这些古道走向全国各地。商旅艰辛,有成者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但却寥寥无几,大多只是混口饭水,甚至客死他乡,遗尸荒野,无人收殓。尤为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洗劫徽州,徽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有的则成了乱兵刀下的冤魂。
徽州人讲究叶落归根,认祖归宗,即使客死他乡,也要将其灵位请回,入驻宗祠,灵魂才会得到安息,才会有“来世”。那些遗落他乡的“孤魂野鬼”却只能游荡异乡,扰乱乡民,不得“超生”。于是,徽州人自发组织,集众资,建义冢,埋葬路人遗骨,并在每年七月半烧纸祭祀,以抚慰孤魂,广积“阴德”。
右龙人以其圣神的祖龙朝拜孤坟,表达内心的敬畏,传承积德行善的祖训。村口那棵香榧树下的小庙则是右龙人的感恩之心。当地人叫“老庙”,庙由石块砌成,门朝古道,滨临河流,后靠几棵参天大树。据右龙村民介绍,某年山洪暴发,冲走村中一小孩,幸得此树挂下树枝将小孩拦在枝头而得救。右龙人专门修建此庙,供奉关公神像,日夜佑护着这棵神树。如今,庙内木板构筑的佛座已有腐烂,佛像也不知所终,但村民们自发祭祀的习俗却一直传承下来。
与鬼神有关的还有一座路亭。
据说,在虎头岗与村庄中间的一处突起的土坡上,原先建有一间路亭,供奉着南无泗州大圣菩萨,当地人叫泗州亭。此处东看村庄,西望虎头岗,为右龙岭下一哨卡部位。相传,古时虎头岗上住着一“长舌鬼”,昼伏夜出,常将舌头伸进村庄,食人猎魂,扰得村人日夜不安。泗州亭挡住了鬼的舌头,佑护村民安宁如初。
神话终归是神话,在五龙山脉各条古道的路亭里,大部分都供奉着南无泗州大圣菩萨的佛像。一年多来,这样的路亭我见过不下二十座,但始终未见佛像的尊容。此处路亭建于虎头岗坡底,仅供路人饮水打尖、歇脚避雨而已,与其它古道上的路亭无异。遗憾的是,路亭早已不存,仅留下一片废墟还记载着这个遥远的神话。
总 编:我是一只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08:00 , Processed in 0.1035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