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歙绩水岭古道:七姑尖下一大道

[复制链接]

67

主题

67

帖子

20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7 17:27: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水岭古道位于歙县水竹坑与绩溪龙川之间,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经此地,并留下了让后人费解的“从吾、行馀”的碑刻。
皇帝老儿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还有那些不男不女的侍从以及随行的后宫粉黛,走得了这跌宕不平的山路吗?

天目山脉到了徽州竟变得琐碎起来,纵横交错的山脊像一张巨网盖住整个歙县、绩溪东部,它们拼凑成两条群山支脉(湖田山支脉、问政山支脉)在歙县水竹坑境内擦肩而过,被一条由北至南的华源河撕开一道口子。西面的问政山支脉自七股尖起,绵延到了歙县桂林境内终于风平浪静,波澜不再,把接力棒交给了黄山七十二峰。自唐大历五年(770)析出歙北华阳镇置绩溪县至今,问政山支脉一直是横亘在歙县、绩溪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一千多年来,两地乡民相继开凿出多条山道连接歙绩两邑,水岭古道便为其一。
在众多徽州古道中,水岭古道算是一条小众的“县道”,东有紧邻的峰高岭古道,为绩溪岭南至杭州的交通要道,西有霞坑、北岸等数条步道通达绩溪。水岭古道南起歙县杞梓里镇竹溪村(水竹坑),穿越七姑尖下的水岭,至绩溪县伏岭镇平垠村,现存约6公里,为古时歙县东北部“南乡里截”人到绩溪、旌德挑米以及北上的交通要道。古道离我老家不足二十公里,儿时常听父辈说起,只是一直未曾前往。公路开通后古道逐渐荒废,近年因开发七姑尖旅游才被重新整理修整出来,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我们自屯溪出发,车经徽杭公路至杞梓里镇齐武村,转入前往水竹坑的村道。此处两山夹持,当地人称“十里横坑洞”,其尽头为水竹坑村,自古有“洞天福地”之称。水竹坑始建于宋朝,盛于明清,境内多山,东有湖田山,南有香炉山,西有吴楚山,北有七姑山。华源河傍村而过,与其支流蔡水河形成“两龙戏珠”之佳境。村内古树参天、街巷纵横、古桥相接,其中村口一座横跨华源河的单拱古桥为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竹坑钟灵毓秀,历代名人辈出,宋朝礼部尚书柯颖、清代刑部主事柯钺、新中国的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等为其杰出代表。
水岭古道自村口古树林起,沿华源河向山中延伸。华源河自大障山峡谷出,流经七姑尖与湖田山间的“夹缝”,经西村、霞坑,至石潭并入昌源河,出昌溪至深渡汇入新安江。因山环水转,峰回路转,古道并未缘河上行,而是翻越七姑尖下的山坳——水岭,直线穿插至绩溪境内。
水岭古道以当地山上开采的花岗岩铺设,灰白色或土黄色。村庄附近路段毁损严重,前些年才修补恢复,直到七姑尖山脚才见到原汁原味的古蹬道。
山脚处路分两边,左上七姑尖,右走水岭。因古道路程不长,我们决定先爬七姑尖,再走古道,观景徒步两不误。

七姑尖,也称七姑山,土名“七股尖”,东西分别与湖田山、龙须山相对,为歙绩界山,主峰海拔994米,弘治《徽州府志》载:“一山并列七峰,峭拔可爱,中一峰崇耸如阖门之状,常有云雾缭绕。俗传仙女群栖于此……”,明汪溥诗曰:“一簇云峰号七姑,七姑曾此往来无?东风吹上峰头看,不见遗踪见绿芜”。据当地人介绍,七姑尖从西至东依次是二姑尖、四姑尖、小姑尖、大姑尖、五姑尖、六姑尖和三姑尖,“七大姑”没有依次排列,不知何故?七姑尖山势奇特,自西南向北远眺似巨人仰卧,其势与柯庆施头像神似,不知是冥冥之中的造化还是当地百姓心中的一种思绪。

登七姑尖的路为前些年开发时修筑,蹬道山石砌就,宽度约1米,高15-20厘米不等。所幸七姑尖终未成“景区”,使得这一方山水至今保持原始状态,这条山道也就成了户外爱好者的登山便道。
现在正是野草莓成熟的季节,路边随处可见诱人的“地莓”,红如玛瑙,我忍不住随手摘一枚放嘴里,一股儿时的香甜立即涌上心头,让人久久回味。蹬道循溪而上,涓涓清泉滋养了溪边浓密的柴草,刚刚凋谢了春花的猕猴桃藤现已挂果,和山楂差不多大小的果串,毛茸茸的,婴儿似的,透着青涩的光泽。路边的一株“树莓”(学名:覆盆子)已熟透,晶莹剔透的果粒子组成的树莓果子,一枚一枚地的挂在枝杈间,在绿叶中时隐时,小灯笼似的,大家迫不及待地驻足采摘。
就在这一刻,走在最前面的同伴发现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条近两米长的蕲蛇正好横穿山道,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个个吓得毛孔直竖,心沉半截,摘“树莓”的手也瞬间缩了回来。蕲蛇皮黑,菱形白块,间有米黄色斑纹,剧毒,俗称“五步龙”、“七步倒”,如果让眼前这条大蛇咬上一口,估计真的走不了七步……
蛇总是胆怯的,只要你不侵犯它,一般不攻击人,当我们还没从惊悚中反应过来,它已钻进路下的草丛,逃之夭夭。但就这几秒的惊险邂逅也足以使刚才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大家一声不吭、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着。前行十几米后,正好有一“岔路”,于是,我们决定改变行程,登顶七姑尖只能待到秋冬万物萧瑟时再续了。
重回古道,我内心反而有了一份欣喜。刚才决定先爬七姑尖时,本就有些失落,担忧登山时间难以控制而误了古道行程,庆幸那条蕲蛇遂了我愿。
与刚出村时在田埂间穿行的道路相比,在山林里拔高的古道反而宽敞了许多,达两米左右。徽州地无三尺平,山多田少,难得一点平地,哪舍得挪作他用,即使已有的古道,经历了大集体、包产到户,也被挤占得差不多了。古人在山中开凿了这么宽阔的道路似乎在印证着当地的一个传说: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经此地,并在七姑尖上留下了让后人费解的“从吾、行馀”碑刻,所以民间也称此为“乾隆古道”。
民间传说或是百姓心中一份朴素的“皇权”思想。据史料记载,乾隆六下江南,并未到过徽州,更别说这山高路远的水岭。乾隆爷并非当年在徽州山沟里“打天下”的朱元璋,他老人家六下江南,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还有那些不男不女的侍从及随行的后宫粉黛,走得了这跌宕不平的山路吗?
古道路面的花岗岩,当地人叫“麻石”,材质粗糙,易风化,无法像其它青石那样凿砌得平整精致。这条用不规则石块铺设的山路,经过数百年车马碾压、足履踩踏,已磨损得黄里透红,在青山萦翠间显得更加粗犷厚实,像一位身体强壮的挑夫在这山间艰难跋涉着。
古道沿着山坡迂回而上,没多久就到了垭口。
水岭确实不高,海拔不足400米。垭口在“三姑尖”与另一座山峰间,平坦宽阔,一条便道可上七姑尖,还有一处已长满灌木的路亭残址,完全不像其它古关隘那样险峻。
水岭无水,其名不知来自“水竹坑”的“水”还是不远处伏岭镇的“水村”。过了垭口下山的路在溪涧之间迂回,且两边水竹夹道,常有泉水漫路,如同水道,称之为“水”岭倒也有些形象。这段路不但狭窄且有些荒芜,偶有青草覆盖,我们小心翼翼地盯着路面,并用登山杖拨打着扑到路上的柴草。
不久,我们顺利到达的平垠村。村内偶见一两位老人在闲聊,有一搭没一搭地,当年这个古道边的村庄此刻静谧得连门前的狗吠都省略了,与村前车水马龙的柏油马路和村后的呼啸千里的黄杭高铁形成巨大的落差。
古道、公路、高铁,“三代同堂”。我突然产生一个怪异的想法:千百年后,人们会不会像我们探秘徽州古道一样去追寻现在的高铁、高速公路呢?或许已归于尘土的我们也一并是他们琢磨的对象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10:03 , Processed in 0.75798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