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从汪口到李坑

[复制链接]

42

主题

42

帖子

12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4 14:26: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湾镇的汪口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原名永川。因两水交汇于村中故名汪口。无论是永川还是汪口都是很好听的名字。由于水系发达,成为徽商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是与歙县渔梁码头并列的徽州两大水埠码头,明清两代,商贾云集,徽商从这里乘船将他们的梦想带出深山。







    村中至今保留着明600余米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商业街,古街全部是青石路面,100多幢未加修饰的民居临街而立,更显原汁原味。18条小巷几乎平行着穿过古街,全部通向永川溪的河边古埠。“一经堂”、“懋德堂”、“大夫弟”、 “养源书屋”等名宅古屋就隐藏在小巷深处独享一份清幽,由于时间紧张我没有过去造访,对它们的故事自然一无所知。小巷里众多的民居被人们忽视,它们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看透了世间的一切,宁愿避开喧闹保持安宁。从进入汪口我就在古街上游走,发亮的青石板,高昂的马头墙,街上的居民,开门的店铺依然是我关注的主要对象。汪口的深街古巷与西递与宏村没有太大区别,如果非做个比较不可,那么在我看来西递和宏村是经过梳妆的都市靓女,而汪口依然保持着村姑的模样。即使古街上的游客络绎不绝,老人们也悠然自如,或三三两两闲聊,或观望着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偶而从民居中跑出一个不够干净的孩子,也能引起人们的一阵兴趣。这才是汪口人的真实生活,虽然未经打理,但却不乏质朴。

即将走出汪口,在古街的另一头,我看到了“俞氏宗祠”。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三进院落,气势宏伟。这是俞氏家族的骄傲。在汪口,这是我认真参观的唯一座古建筑,否则我将对不住汪口,对不住汪口的俞氏家族,毕竟他们的业绩是值得尊重和颂扬的。

离开汪口,我们来到秋口镇李坑村,它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村落,传说是李世民的后裔。那些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不乏明清古建,而且人才辈出。李唐王朝虽然倒塌了,但李氏子孙依然顽强,在如此偏远闭塞的山坳里,他们自强不息,发奋进取,一千多年来走出仕宦富贾达百人。这些临河而建的民居鳞次栉比参差错落,沧桑中显出厚重,古旧中透出威严。村内街巷溪水贯通,石板古经纵横交错,几十座石桥、木桥、砖桥连接两岸,桥梁的密度超过江南水乡。在婺源只有李坑才是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正如李坑的那副楹所书“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李坑同样有一条商业街,这条古街远比汪口繁华,游客的涌入使古老的乡村不再平静,我想即使在李坑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也不会有如此繁忙的闹市吧。今天的李坑已经不再默默无闻,仅仅几年时间就远近闻名了。出了名的李坑将在现代文明浪潮中,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身不由已地飘来荡去。

李坑最美丽的地方仍然是村头的田园,金黄的油菜花衬托着古老的徽居,这不仅仅是一幅图画,更让人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一直在美丽的乡村延续。那么多人在村旁写生,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让我意识到自然是一种美,文化是一种美,而传承追求创造同样是一种美。我祝愿李坑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会因为人们价值观的渐变而夭折。







    在村旁我停留了许久,直到那条溪流洗涤了我落满凡尘的心灵,我才重新回到李坑的古街上。在古街上心中的宁静再次被打破,原来乡村和都市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遥远了。离开李坑我记住的不仅仅是它的历史文化,还有令人忘忧的田园风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15:56 , Processed in 0.81923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