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园林游------安徽唐模檀干园

[复制链接]

31

主题

30

帖子

9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17:28: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檀干园位于歙县西10公里唐模村,是徽州古村,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拥有人文特色和古园林特色,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美誉。园曾是本村许氏文会馆旧址,而尽孝成就了名闻当地的檀干园。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间当铺,时称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及荆棘,供母娱乐,并报答乡邻相助之恩。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
       乾隆间,许氏家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村中甲第连云,屋宇重门连户,规模宏敞,其大厅匾额‘式毂堂’与檀干园的‘响松堂’横匾皆出自清代书法家王铎(觉之)手笔。后许氏将各地典当同时闭歇,把资财分散给各处店伙,成为一时美谈。清代袁枚《随园手笔》所记‘许翁散财’便指此事。‘三十典’衰微后,檀干园修缮管理经费,由许氏宗祠在祠产中支付。1934年大旱成灾,许承尧主持重修。逾40载,曾以工代赈,疏浚了檀干溪,掏深了园内水塘,对全园作了一次较大修整,抗战期间,国民党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一度盘居为公馆,使其免遭兵燹之灾。其后,安徽省右任中学内迁,借作校舍,曾作了一些修葺,直到1949年前后,檀干园园景基本保持完好,十年动乱中破坏严重,改革开放后得以修复。遗憾的是南山檀园至今未能风光再现。
       园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所以又有“小西湖”的美称。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 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 空间,主次分明。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深和《诗经》之意。
       如今的“檀干园”为现修葺一新的园林,由94岁高龄的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顾廷龙老先生于1997年4月题写了“檀干园”三字,古朴苍劲,题字数月,顾老先生即飘然仙逝,令人扼腕长叹。
       为了镇水,在水上建三板石桥,桥头有清代建筑八角石亭,亭分上下两层,四边有虚阁,飞檐悬有铁马,风吹铮铮作响;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这里道路沿溪水而行,左水右田,为中国园林罕见,乡野气息弥漫。值多水季节,水从坝上跌落,水声訇訇,颇为壮观。
       越亭向西数十步便是同为清代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伟壮丽的建筑设计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艺术,是附近一带石坊中所罕见的。坊为表彰清康熙进士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建。石质,四柱冲天,雕刻精细。







      过石坊行百米左右,是一组典型的徽派院落,马头墙高低错落,临路开一轩门,挑出平台,如戏台。前行数步,有一院门,悬有“檀干园”匾额,(现为许氏会馆)两旁也有两幅楹联。其一是“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另一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诗人丁卯桥”。门内两厅,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园碑记》。碑前甬道,系白色鹅卵石砌成,甬道的尽头有小神龛,内供唐代名臣张巡、许远碑位。拾级而上,“确皋精舍”是园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敞,上廊恢宏大度,气宇轩昂;下廊客室明窗,各题即景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辉”;“一水通烟甾月,四时柱石看花”。悬联点明周围环境景致,贴切朴实耐品。抒怀联:“或疑秦时人,避乱来此;是为愚公谷,以臣名之”,闲适、恬淡,颇具雅士遗风。舍间杂植四时花木,陈设徽派盆景,使其自成园中之园,同时与周围建筑浑然一体,构成全园景观中心。








       出前院门,见小西湖中筑有两岛,一岛有建筑群且有堤通之,名为“三潭印月”,另一岛小,仅有一亭,名为“笠亭”,岛名“湖心岛”。沿堤往“三潭印月”岛,过一石桥,桥式完全为乡间模样,为“玉带桥”。岛上植建筑就是全园中心景点,为“镜亭”,亭四面临水,正面有平台,结构雅致精巧。外亭云形,周围石栏水榭。柱上长联形象地描绘了这个美丽山村和小西湖的四时景色:“喜桃露春稼,荷云夏净,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内亭入门处悬有“镜亭”二字的横额。亭壁系用大理石砌成。最足珍贵的是,亭壁镶嵌着宋、明以来,举凡苏、黄、米、蔡以及文、祝、董诸家书法碑刻十八块,正、草、隶、篆诸体俱备,镌工技术精湛,可叹观止。








   
      近处有檀干溪,高阳古桥横跨溪上,小桥流水人家,凭轩垂钓,推窗闻啼,颇具江南山村幽雅之情调。
      由堤桥回,有长廊环绕,廊之深处,墙下丹桂五株,冠盖笼荫。廊之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门作圆洞形,额题“花香洞里天”(也称大树亭),楹联是:“沽酒好从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此地为檀干园的“外湖”了。这一带建筑较稠密,但相互搭配很得体,从风景空间构成看,它既是东部景致之延伸,又是西部水景之掩伏,通过各种额联或即景或抒怀,突出文人写意山水园中心主题,引游人入胜。
       从“花香洞里天”向北,便是湖堤卧波,拱桥横跨,情趣似苏堤而小巧胜之。







       “花香洞里天”为水榭,三面临水,扶拦可观湖中全景,榭有仿西湖“平湖秋月”之意,榭接龙墙,墙极矮,仅仅到人的眼部,起伏蜿蜒,不开漏窗,一段接于一门扉。门似居家院门,非是园之界门,湖边建有连体双亭,平面菱形互接。名为“环中亭”。湖一角还建有一竹亭,极为简陋,亭柱有些歪斜,更添野趣。
       园之西部一石桥,名“录官桥”。桥下水潭深碧,桥南百年古树,连绵掩翠,约计里许,笼罩着一半湖面和唐模村庄,“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谓 名不虚传了。









        檀干园山水布局是:“浚一脉之长源,列干寻之耸翠”,“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山水环抱,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令人流连忘返。北耸青翠欲滴,秀色可餐的黄山余脉,南横古木参天,宛若锦屏的平顶山,两山遥相呼应,再借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田园风光,真有世外桃源之感。
       檀干园以山水为骨架,以水体为构图中心,山有神,水有情,风格清新秀丽。园有界而不设墙垣,园有景而不为园主所独有,是清代徽州古园中村镇游豫园林的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22:54 , Processed in 1.4399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