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黟县碧山村:余栖碧山心自闲

[复制链接]

252

主题

251

帖子

75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2 08:2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十年代未,城市化进程席卷全国,徽州地区一府六县也不例外,伴随着徽州地区撤地改市,一座座城郊处徽派古村落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被夷为平地,大量地面徽派建筑构件被损毁或倒卖,我把它视为是经历长毛入徽文革之后,徽州文化的第三次浩劫,而现在,随着旅游宣传商业开发和大城市中的土豪老年小资中年文艺青年的下乡进村,做为徽州文化重要载体的徽派古村落又迎来了第四次浩劫,这次来的更彻底,借口来的更堂皇,这是一次对徽州文化的断根运动,我的徽州母亲咋就这般多灾多难呢?

黟县地处徽州偏僻一隅,在六县中历史上经济算是欠发达的,大破大立的做法,黟县官方民间的财力是不允许的,所以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她为我们保存了一座座虽不算精品,但也弥足珍贵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称号的徽派民居群.所以说正室被休,小三上位后,最想干的事便是努力挣私房钱,黟县亦不例外,但凡有几座古建筑交通条件尚好,立马成立个旅游公司围村收起门票来,在这点上黟县碧山村显的后知后觉,没有跟风,为我们保留了一个原生态的古村落,但这又能坚持又久呢?既便不卖门票,但也改变不了外地人对她的商业开发,曾经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里人家恐在您我梦里啦!


黟县城往西北行,缘章水而上至4公里,连绵群山即横亘于前。山麓边的一大片房舍便是古黟传统说法的“三、六、九大乡村”中的三都。如今,人们也如同习惯称九都为屏山村(古名舒村)、六都为西递村(古名西川村)那样称它为碧山村。村中有人字街,人民公社化时,以街为界,东西划分,便有碧东、碧西之称了.

高高耸立的云门塔,人们也习惯称为碧山宝塔。

云门塔位于碧山南麓黟城北郊漳河西岸,因塔旁有“云门书屋”而得名,又因位于古时三都境内,所以又称“三都宝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塔共五层,高36.4米,系筒形楼阁式的砖体木结构。
塔的平面呈宋塔六角形型制,内部为空心式,有折转阶梯,层层门窗。砖砌斗拱飞翘角;翘角悬挂铁马,微风吹拂,铃声悠扬。整座塔身坚实稳定、宏伟奇峻。
清诗人汪燮廷曾有诗赞曰:“一塔凌霄起,晴云足下浮,遥天连野碧,远水抱村流”,以记登临远眺时的情景,云门塔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内部为空心式,有折转的阶梯,梯宽05米,回旋曲折,坚实稳定;层层设有门窗,既能通风采光,又宜极目远眺。塔内壁绘,淡雅别致;檐下饰以砖雕,每层翘角悬挂铁马;塔顶是由紫铜铸造的,状如箭头。塔身上共有48个铜铃,塔顶的每层都有8个,每当风吹过,很远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悦耳铃声,清脆响亮。

塔内很干净,显然是定期有人打扫的显然是此塔是未被荒弃的显然此塔在当下社会中是有商业利用价值的,这就是当今中国文物保护的现状.









碧山村历代不乏人才辈出,至清代共出进士11人。唐代诗仙李白曾慕名而来,写下“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诗篇。碧山人曾建一座太白楼以纪念这位诗人,如今楼址仍依稀可见,碧山村是一个以汪氏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

碧山原本是指山,正如屏山原是屏风山,西递原是西递铺一样,如今都移植到村名上了。碧山下的碧山村的原名“黄陂”却不翼而飞,如今已没有几个人知晓,只剩下个黄陂头。遥想当年,李谪仙“问余何事栖碧山”,张九成的《碧山访友》,此中之“碧山”当不会仅限指村庄吧,当必定是包含村庄在内的连同村北绵延数十里的碧水青山之大境界。否则,为何有好探究者,还搬出太平罗村有碧山和李太白诗中还有多处出现碧山呢?

徽派建筑的防盗窗,铁匠铺内锻造的以钢条打孔钢筋穿而为骨辅以条石为窗棂的古派做法,其坚固程度也让现代的盗贼望而却步.


《徽州府志》载:“碧山在县西北八里,高百仞,其南有霭峰对峙,为县主山。石盂山县西北十余里高五百仞,袤三十里,中有巨石如盂,泉流不竭名灵惠,清洌异常。章山在县西北二十里,章水出焉,是为浙源。”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碧山不高,却为县主山,不知何因?可能与山麓原建有“太白祠”有关,也可能与大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时,这里曾为歙州府治有关。又相去24年,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歙人汪华起兵反隋,占据黟、歙,自封吴王,将黟县设为黟州。此刻的州治还设在碧山之麓吗?史志均无记载,又是个谜。打开明清时期县域图,碧山之下、黄陂之旁有个府基村,《徽州府志》介绍时,在旁有小注:隋歙州治。如今此村不知还存有?是否还像个州治模样?

碧山村位于碧阳镇北面,2008年由原碧东、碧西两村合并而成。全村辖21个村民组,人口2900余人。

碧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新安志》记载:隋开朝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设州治于此。境内峰峦叠嶂,山清水秀。有“三都八景”,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北宋政治家汪勃、清代书法家汪联松、近代教育家汪达之的故里。现还保存有明清时期古民居、祠堂300余处,有宋代私家园林遗址一处,清代古塔一座,是黟县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碧山村历史可追溯至公元592年,即隋开皇十二年,黄山以南区域(时黄山称黟山)置歙州,州治设于黟县碧山而闻名。碧山汪氏为唐越国公汪华之后。汪华于隋末据黟、歙之地,号“吴王”,设“黟州”于黟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汪华归顺大唐,被封为越国公,其七子汪爽之后五十七世祖宗明公迁黟县碧山定居,为碧山村汪氏始祖。从此,碧山村因汪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而逐步成为徽州的名村望族。






















村中供奉的汪勃庙,汪勃是宋绍兴二年(1152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墓葬于安徽黟县龙江乡北庄村西北坡地上,坟包现完整,墓碑却已失。绍兴十三年(1143),汪勃入京,升太常卿主簿,入御史台检法官为监察御史。绍兴十七年(1147)汪勃调升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封新安郡侯,后以端明殿学士兼摄东府事。汪勃知湖州。任期内极为廉俭,未尝妄废公家一钱,政以慈爱为主,百姓称之“贤哲太守”。孝宗即位,汪勃年已近八旬,没多久便以年迈辞官归里。乾道七年(1171)四月,汪勃卒于碧山家中,享年84岁。孝宗追赐汪勃为龙图阁学士。























碧山村有个碧山书局,她是先锋书店的第八家书店。坐落在文物保护建筑老祠堂里的书局,书籍也以徽州建筑、历史文化以及乡村建设的主题为主。
碧山书局的到来缘于碧山计划实践,碧山计划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外地文化人到徽州来下乡,以他们的精神世界来改变他们所不了解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06:26 , Processed in 0.0874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