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祁门会源堂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389

帖子

116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1:04: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皖赣交界的徽州祁门县完整地保留有11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这些戏台不仅富地域特色,而且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人称奇,既体现了中国民间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古徽州的乡村文明与风土民俗 。   

        祁门县现存的“古戏台群”基本上分布在县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河、文闪河流域。这些地方山水掩映,奇峭秀拔,满眼绿色,风景绚丽。旧时顺水而下,可通达江西鄱阳、九江;北上越岭,即入池州、安庆府地。因此,是徽州文化、赣文化的交融处,也是徽州文化向外渗透的“窗口”。

        徽州是一个宗法制严格且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氏族大家通常聚族而居,祠堂往往是一个村子中最宏伟高大的建筑。宗族中每遇大事,都要“开祠堂”“共决议”;礼敬神明,祭祀祖先,甚至一些宗族成员的婚丧嫁娶,也是在祠堂内进行,而伴随这一切的又往往是演戏。据此,古徽州一般说来,有宗就有祠,有祠就有台。如今乡间百姓看到的祁门古戏台,是建造在祠堂里的古戏台。

        古戏台作为祠堂建筑的一部分,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戏台与祠堂前进合为一体,不唱戏时是祠堂的通道,装上台板就是戏台,这种戏台被当地人称为“活动戏台”。另一种戏台是固定的,这种形式的戏台被人称为“万年台”。

        戏曲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村中戏台上演的剧目,给全村老老少少带来了乐趣。

        祁门古戏台建筑群体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反映了古代徽州鼎盛时期民间戏曲艺术的真实风貌。同时,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古戏台均有遗存,为研究徽州舞台史提供了实物与例证,堪称珍藏于乡村的文化遗产明珠。

   


   会源堂古戏台座落于县西闪里镇坑口村。坑口,古名竹溪,又名竹源。会源堂在村东,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文闪河汇上游诸河,于祠前成一泓清潭,河水舒缓,两岸古树参天,山光树影,构成一幅绝佳的皖南山村风景画。








    会源堂乃竹源陈氏宗祠,竹源陈氏由此分迁他乡及外州邑者多衣冠俊秀和名家大族,均溯此为源,故名“会源”。祠堂始建于明万历15年(1587),后由陈枝山兄弟重建,享堂为民国11年(1922)重建。祠堂一屋两用:除了族人聚会、拜祭祖先外,还是演出场所。









    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古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两厢看台及天井206.56平方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前台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厢室一个,为乐队伴奏处。台前设有石雕栏板,两侧有楼梯与看台相连,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性较强。两侧廊式看台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石上设有菱形斗拱,檐枋、柱台、斜撑均雕有精美纹饰和人物饰件。天井以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06:03 , Processed in 0.73566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