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商入赣要道——右龙岭古道探秘

[复制链接]

40

主题

40

帖子

12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7 22:5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右龙岭在休宁县西南面的新安源头的一个山沟里,与江西浮梁县的瑶里相隔一道右龙岭,距离屯溪100公里。右龙岭古道是徽饶古道进入景德镇的一条重要道路,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古代徽商入赣的经商要道,由徽州府城至江西饶州府。自徽州府歙县城起,从休宁县城西行,经黟县渔亭,过休宁县右龙岭到浮梁县的瑶里,再到达景德镇,全长百余公里,路面皆由麻石铺砌而成,未经任何人工雕凿。“徽饶古道”即属旧时的“商道”。它是古徽州和古饶州的通道和桥梁,是古吴国和古楚国的分水岭,饶州的瓷和徽州的茶与墨由它开始流向四面八方。右龙村隶属休宁县鹤城乡,是一个古村落,有“黄山生态第一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的美誉,村中千年古树比比皆是,树种主要是红豆杉、香榧。古村四周翠峰环抱,徽饶古商道穿村而过,古道两侧是错落有致的有机茶园,五股尖瀑布悬在山腰。五股尖上方的六股尖便是新安江干流的发源地。

  右龙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原名蟠溪,早在唐朝僖宗乾元年间,浙江富阳张氏迁徙至此定居。至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元宵节由村中老族长主持牵头,装扮龙头、龙尾,进行舞龙,寓意天龙保佑,驱邪去魔,五谷丰登,家庭和睦,人丁兴旺。由此磻溪村改名为右(佑)龙村。

  右龙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座绿色的海洋,站在村口的高地上看,眼前的缓坡是一片片茶园,稍高的山坡有成片的油茶园和香榧树,远村山坡竹林婆娑,再往高处则是挺拔的松柏。十几株百年的马尾松立在村口古道上,挺拔苍劲,错落有致,仿佛就是园艺师刻意的安排,赏心悦目。在右龙,你往往会被众多的古树名木所惊叹,甚至是感动。红豆杉、银杏、樟树、枫香、马尾松,石楠、狍皮樟、香榧等等,按理说地处深山,是不缺乏树木的,但有如此多的古树名木,徽州恐怕右龙当数之最。右龙人是怎样保护古树名木的呢,答案同样在水口林中的一块古碑上。碑大约在80厘米高,40厘米宽的样子,上面刻有“误砍荫木,勒石示众”八个大字,但立碑的时间与立碑人姓名已经风化看不清了。

  八个字能管得住村民不去砍树吗?村民说当然可以。在右龙,早在乾隆时期张姓宗族就立下了这样一个规矩,谁要是违犯了乡规民约,砍了村周围的风水树,就要用绳子将这块“勒石示众”碑挂在脖子上游街示众。要知道这百十来斤的古碑挂在脖子上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何况要在这长达千米的古街走一圈,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因此,这古碑从刻好后就摆在水口林中,没有人敢试过,这古树当然也因为这块碑,无拘无束地自由生长了。

  村民说,在村口还有一座专门为古香榧树敬香用的石砌的小庙。为何这棵老香榧树受到如此敬待?原来一年夏天突发山洪,凶猛的洪水冲走了村中的一个小孩,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恰是这棵老树用自己粗大的胳膊,将小孩拦在了它的枝头,小孩因此得救。从此,村民们就在这棵树下盖起了一座石房,自发地祭拜

  在村口的古银杏树下,立有一块一人高的古碑,碑文刻着“孤坟总祭”四个大字,碑是咸丰三年秋季由磻溪众会仝立的。碑前有碎石码成的祭坛,上面还留有冬至或者清明烧过的香纸灰迹。明清时期,不论是经商还是做官,都要徒步走过这悠长古道。商旅艰行,成者荣耀,败者没名,更有不幸者往往遗尸荒野,无人收殓。而徽州传统民俗讲究积“阴德”,右龙人心存善良,他们设义冢,埋尸骨,祭孤魄。安抚那些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上香烧纸,意求乡村社会安宁。

  “恨血千年,秋后愁闻唱诗鬼;空山片石,苍然如待表阡人。”这是一副谭嗣同先生为祭祀历代孤坟“野鬼”的挽联。大致意思是怨恨的血泪流了千年,到了秋后不忍听闻这些鬼魂倾诉的悲歌。秋后,是指农历七月半,按照旧时民俗,这天家家祭奠祖先,并在郊外祭祀。下联意谓空旷山峦上的片片岩石,苍白地立在那里,犹如等待有人来将它当做历代鬼魂的墓碑。

  七月半,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半农作物成熟了,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传说这一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这一天,让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岁岁清明,莫奠黄鸡之酒;年年寒食,孰烧白蝶之钱。”在徽州设立“孤坟总祭”是一种行善积德的事情,民间称之为积“阴德”,常常是大户人家行善的一种具体表现。辛卯年春,我们去婺源县,在塘村对面的山坡上找到一块光绪三十四年清源江济善会众立的“泽枯处”的碑刻,“泽枯处”是什么意思,我想应该恩泽枯骨,与“孤坟总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早在明代,歙县岩寺的丰乐河畔是“荒坡野土,积冢垒垒。每极霉雨泛涨,水溢两岸,枯骨飘荡,尽逐波臣。”面对这种惨不忍睹的形状,而镇上的佘翁却乐善好施。钱塘人陈善在“帮直佘翁五音冢记”一文中说:“夫岩镇民居栉比,生齿浩繁,固歙西之奥区也。翁不惜膏腴之地,以施死者,此其布德施惠,非听谓富好行其德者耶!呜呼!均是人也,彼生不能庇其同胞,而翁乃泽及枯骨。”余姚人在“佘氏义冢记”中也对佘翁这种善举做了记载:“泽及朽骨,可以称仁已。”其实商人远在他乡,对那些客死者多的同行更加同情。婺源商人余席珍,字聘卿,沱川人,邑痒生,“承先人遗业服贾景镇,其市廛为五方杂处,客死者多。徽商会馆向设义渡、义棺、义冢,资竭难敷,珍集六邑绅士捐置田产,为长久之计,并倡义瘞会,每岁雇工培土,泽及枯骸……居乡禁赌博,养杉苗,立茶亭,修桥路,息争讼,济人之事靡不勉力为之。”有婺源滕昌檀,“字仲煌,太学生,方邱人,心存利济,惟日孜孜,居乡倡首输资置田,备修河桥,行之三十年,至今保固。经商之景德镇,设同仁人局,施棺槥,并置义冢,先是议建新安会馆。”正因为如此,在徽州众多的山岭道路旁常常会看到“孤坟总祭”这样的碑刻。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条古道正是徽州通向浮梁的一条商道,在这条古道上又有多少商人客死在途中呢?“孤坟总祭”不就是右龙人对这些客死他乡的商人祭祀吗?

  如今村口已经成了一道风景,苍劲的古村,悠长的古道,肃立的古碑,青青的茶园,夕照的山峦,以及挑着山货担子,杵立在古树下歇息的村民。那场景就是一幅天然的油画,油画的题目想都不用想,就叫《徽州村口》。

  出右龙村头有两溪,一条发源五股尖,有单孔圆拱桥,桥上有四脚凉亭,两边沿石栏杆建有条凳,供来往行人小坐歇息。另一条发源虎头降,汇七股山溪而下,有两条石过溪为梁。这两条溪在村头相汇,环绕着右龙村而下,别看这两条小溪,在乡村可有神奇的故事呢。在桥亭里,村民说这从五股尖而来的小溪是母溪,而虎头降而来的小溪是公溪,这两溪相汇表明子孙繁衍,兴旺发达,说明右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张姓始祖便在这里开基建村,由于右龙地处徽绕古道,商贾往来川流不息,渐渐地成了深山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果然,不出几代右龙村逐步壮大,张姓便成了这深山里的旺族。

  穿过两条小溪,右龙古道就向虎头降而上,沿途是不规则的梯形菜园、茶园和油茶籽园,古道就在它们当中穿行。我们站在古道的茶园中,看着对面五股尖壁立千仞的悬崖上,奔流而下的瀑布,如白龙出涧般飞泻而下的汩汩清泉,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村民们说,春天水量充沛,坐在村中就能听到瀑布轰鸣,夏秋水少的时候,瀑布瘦弱得像一条白练从青山中飘出,到了冬天瀑布结冰,白皑皑往上堆积,又像座座微型雪山。

  古道在虎头降山坳而过,快到岭头时有座石亭,亭子右边有一线清泉盈盈而下,这就是有名的四季不枯不溢的虎泉。人们坐在亭子小憩时,有山风吹拂,有甘泉解渴,旅途的劳累顿时全无。

  原来在右龙岭古道上有一座观音阁,这里为来往行人小歇施茶,里面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镶嵌墙上,观音菩萨像用的是汉白玉,采用浅浮雕刻成,观音菩萨像下面刻有“保佑上下岭人等平安”几个字,整个画像线条优美,观音美眉慈祥,可惜的是观音阁倒塌了,观音菩萨像也不知去向。

  凌晨五点,山村还沉静在睡梦之中,我们这些发烧友就背起“长枪短炮”,去晨光中釆撷美景。我们的欢呼声和尖叫声,惊动了风,惊动了鸟,惊动了溪,惊动了云,惊动了村。阳光从东边的山凹里试探性照射过来,红光罩在山尖尖上,慢慢地向下浸润。山峦在阳光下显得起伏跌宕,层层叠叠,竹叶、松针“镀”了一层粉粉的边。早起的村民已经开始生火做饭,村落的上空升起了袅袅炊烟,烟细细地往上直升腾,到了一定高度不再上升,而是飘在半空,像一条白练慢慢地飘移。蓝天,翠竹,白云,炊烟,粉墙,茶园,古道一下子全挤进了我们的画面。

  俯瞰右龙,似一尾鲤鱼顺山势侧卧群山之中,一条小河如鱼骨由西至东横贯,村中小巷似鱼刺南北分明。鱼头朝西北,鱼尾在东南,四周翠绿青山环绕,酷似盛开的莲花。晨雾缭绕或烟雾迷蒙时,外人立村中,定然分不清东南西北。无论伫立于村庄的任何一角落,都会置身在自然与人文构建的完美图画中,整个村庄无暇地镶嵌在连绵的青山里,天人合一。

  由于雨量充沛,泉水从不枯竭,右龙村村民们的自来水可以说是“自流水”。山泉涓涓而来,流进每家每户,最后又汇入门前河溪,奔入新安江,直至浙江千岛湖。右龙村的自然环境是极其优越的,村庄就沉浸在绿色的海洋里,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相当高,只要你从繁闹、混沌的城市走到这里,不免就会停下脚步,为自己的身心安排一个假日。在岭头我们品尝过古道尽头“虎头降”的泉水,站在新安江源头龙井潭瀑布下,享受一番搂头盖脸抛玉洒金的洗礼后,人真的从外到内都清澈了。

  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自古一定就产茶,它靠着江西浮梁,又有“徽州大路”在此通过,茶叶必定是通过鄱阳湖水系扩散到全国各地的,去浮梁卖茶叶的徽商中也一定会有右龙人。“新安银毫”很特别,细长如针,略带炒香味。沸水冲下,银针般的茶叶便缓缓舒展开身姿,淡绿色的茶汁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茶叶都采自谷雨前,是春茶最好的时候,品相及口味绝佳。右龙一直都产好茶,以前由于交通闭塞,外界知道较少,一个茶季下来,村民收入并不高。但现在右龙是有机茶、有机茶油、有机香榧的生产基地,而且几年前,右龙就已经得到“有机茶园基地”的国际认证,并被纳入休宁县新安源茶业公司的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主产区之一。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是白居易当年在那首著名的《琵琶行》当中写到的,浮梁是当年茶叶的集散地,而右龙仅与浮梁一岭之隔,那条穿过有机茶园伸向浮梁的古道,自然令人浮想联翩。

  在村头,一群老人悠闲地坐在几株百年历史的红豆杉下聊天,古道路旁立着一块清乾隆三十八年所立的路碑,上书四个楷体字“徽州大道”。400多年来,这段路几乎完好地保存在这里,直到今日,依然是村民徒步去往江西的便捷之道。

  在徽州民间,早在明代已经有“走广”的习惯语,也就是到广东去。可见早在明代中后期,徽商就络绎不绝地前往广东贸易经商。到了清代,徽州民间更有“漂广东”、“发洋财”的说法。时人早已绘制出从徽州府到广州、佛山的路线图。

  从一份涵盖了部分“徽州古道”路线的行程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年“走广”的路线:由徽州府所辖歙县、绩溪、休宁、婺源、祁门等地出发,经浮梁、景德镇、瑶里,过鄱阳湖,下南昌、峡江、吉水、庐陵、赣州,翻越大庾岭,入南雄,经曲江、英德、清远、三水等地分别入广州和佛山。

  翻过村后的虎头降就是江西瑶里,是当年徽州至饶州的要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将古道的青石板磨得油光锃亮。长长两公里的古街,店铺林立,酒肆、药店、客栈、肉铺应有尽有,只不过古老黝黑的货架上如今摆的是矿泉水、方便面和刚刚制好还温热余香的新茶。村里保存有一段建于明代的石板水街,沿河护栏是用整块青石板连接而成,数百年的风风雨雨,洪水冲刷,水街已是斑驳陆离、沧桑满目,可那些石板依然挺立在河边,保护着村民往来的安全。这些石板是“徽州大路”通衢的见证者,也是右龙村岁月轮回的无字史书。

  右龙村没有大户人家那种典型徽派的高墙大院,曲曲折折古街上保留着古老的店铺,店号的广告残留在墙壁上,甚至一些货架还靠在黑咕隆咚的老房子里。昔日古道上繁华似锦的风光不在,古街上熙熙攘攘的景象全无,只有古道锃亮的石板记录着往日的荣光。

  中共皖浙赣红军独立团政治部主任张振英的故居,就在老街上。他早年在杭州上大学期间就投身革命,变卖了父亲留下的家财,购置电台等物品资助革命,又在解放屯溪时劝降守军。故居房子不大,木雕却十分精美,但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栋建筑也绝对是富庶家庭才能盖得起。

  在“右龙客栈”用过晚餐,新安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方国强老总告诉我们晚上有板凳龙。正在说着,一阵锣声从祠堂里响起,一队穿着鲜红色中式衣裤,戴着红头巾的村民,扛着龙头从祠堂走出来了,更多的村民扛着板凳上安着3只红灯笼的龙身,鱼贯而出,朝村外的山神庙涌去。

  右龙村自宋代起就舞起了板凳龙,每年的几大节日都有舞龙活动,家家户户扛着板凳,穿着盛装就出来了。每节板凳长约1米,装着3只红灯笼,板凳两头都留有洞眼,条条板凳首尾相接,就成了威武的板凳龙了。扛着板凳的村民们跑向几里外的右龙山庙,在庙里祭拜过山神后,从祭台上引来火种,点上灯笼,把板凳全部接起来,在鞭炮齐鸣中,一条红光闪闪的板凳龙就沿着山径舞动开了。

  点着的板凳龙再朝村里舞去,在村子的广场上,烟花升腾着,天空被染得五彩缤纷,锣鼓喧天爆竹阵阵里,板凳龙也舞出了绰约风姿,一百多米长的巨龙时而翻滚,时而盘曲,一忽儿成“8”字形,一忽儿成“9”字形。方国强说,这是永久大发的意思,是村民的美好愿望。

  说起板凳龙村民们都说方国强功不可没。他是一位从1988年开始就从事茶叶生意的普通农民,一手创办了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在行业内第一个成立新安源茶叶农民合作社。在带着乡亲们种茶致富的同时,他守护着右龙的古树、古亭、古道,他给村民们发放舞龙补贴,就是想让右龙的板凳龙年年舞起来。回望山脚下的右龙村,宛若一条蛟龙,静卧于碧绿的茶海竹浪间。这是个福地,是上苍的恩赐。但愿右龙这条“龙”一直舞下去,舞下去。

  以下文字供参考:

  翻过右龙岭就是浮梁县界了,岭下的第一个自然村叫汪湖。汪湖并不是一座湖的名字,而是一个村名。听当地人说,汪湖原名汪胡,因那里住有两姓大家族,一族姓汪,一族姓胡,这两姓家族都是在很久以前由古徽州迁来的。徽州以经商的成就而闻名华夏大地。胡家世代以经商为生,主要是贩运茶叶、瓷器、布匹、粮食等。汪家主要从事瓷土矿开采,并撑船顺瑶河将原料和陶瓷制品源源不断贩运到景德镇。他们的祖先迁居到这里后,两姓和平共处相互融洽。传闻,当年五华山的山溪汇集成河,将他们的居住地劈开,正好将姓氏一分为二,“胡”便改成了“湖”。汪湖村海拔1300多米,是景德镇地区地势最高的山村,冬季有独特的雪景。

  汪湖村有得天独厚的的地理优势。这里有原始森林、天河谷,气候湿润,植被完整,从阔叶林到针叶林,从藤蔓乔木到花草灌木,色彩斑斓,层次分明,俨然一座天然植物园。他们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将南山瀑、石花瀑、飞龙瀑、飘锦瀑连成一条线,形成一个全长400多米的瀑布群,一水四瀑,首尾相接,从大到小,先急后缓,若断若续,时隐时现,四瀑景致,瀑瀑不同。

  瑶里镇位于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地处皖、赣两省,距景德镇市区50公里。瑶里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瑶里,古名“窑里”,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

  瑶里为“窑里”之音转,因是“高岭土”的命名地而在陶瓷圈内闻名遐迩。旧时陶土、瓷器的外运喧嚣一时,是景德镇成为“瓷都”不可或缺的要地,如今仍保留了大量的陶业生产遗迹,典型的徽州风格古建筑也比比皆是。由于陶业生产外迁,今天的瑶里很安静,除了村民,最多的是艺术院校的学生。

  瑶里是徽饶古商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1000多米,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部分。整条街共有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大部分保存得非常完好。窑里曾有民谣这样描述这条街:“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动地再现了唐诗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世景象。

  1938年初,开国元帅陈毅同志来瑶里主持新四军改编,曾在祠堂内召开抗日动员大会。现如今,陈毅工作过的地方建成了图片展览馆,集中介绍了新四军瑶里改编的过程和陈毅同志的简要生平,是一处让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辈思想熏陶的场所。

  附:高岭传说

  浮梁瑶里镇,有座东西走向的青山,名叫高岭。山下有个村庄,叫高岭村。

  相传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高的人家,夫妇二人租种当地财主几分薄田,再垦山种些玉米、红薯等杂粮。一年忙到头,辛辛苦苦收下一点粮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无几,主要靠瓜、薯、菜充饥,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高家夫妇虽然很穷,却很善良,乐意帮助别人。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他俩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给人送去。因此,乡里乡亲都夸赞他俩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这天,高老汉清早起来,打开大门,远望满山遍野一片洁白,近看屋檐下躺着一个衣服破旧,几乎冻僵的白发老人。他叹了一口气,走上前,弯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丝气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将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为他盖好被条,并将自己身上穿着的破棉袄脱下来盖了上去,自己却披件蓑衣守候在旁。一会儿,高大娘端来热腾腾的姜汤。高老汉扶起白发老人躺在自己怀里,高大娘细心地一匙一匙地将姜汤喂进白发老人嘴里,老人终于苏醒了。睁开眼睛望望他俩,尚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点东西。高家夫妇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红薯之类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里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当地财主家去借一升还两升的高利大米。借到米以后,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适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来,突然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说:“你夫妇俩确实是好人,果然名不虚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说完,就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小石子,递给了高老汉说:“我无以回报,这里有颗小石子,你将它种到山里去,过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里挖,一定有取不尽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运到昌南镇(景德镇的原名)去卖,会卖好价钱。日后,你们就吃穿不愁了。”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人影。高家夫妇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妇俩遵照老人的嘱咐,冒着严寒到山中挖了一个深坑,将小石子种了下去。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他俩来到原址,挥动锄头一挖,果然出现了奇迹,只见原本是黄色的泥土,居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心中非常高兴,双双跪在地上叩谢神灵。他俩想,一家有不算有,只有大家都有,才能过好日子。于是,跑回村中,走家串户,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并且动员乡亲们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齐动手将玉土挖出来用船运到昌南镇,卖到了好价钱。从此,这一带村民改行挖玉土卖,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镇自从用这种玉土作坯烧瓷,烧出来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称作“假玉器”。于是做瓷器的人都把这种玉土叫做“高岭土”。

  清康熙年间,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莱的外国人到景德镇,系统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岭土的产地考察,并写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绍制瓷原料高岭土。自此,高岭土举世闻名。

  瑶里境内山高林密,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采掘,至今仍蕴藏丰富。他们按照以旧修旧的原则兴建了绕南陶瓷主题公园,复建了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龙窑遗址、水碓小世界等陶瓷文化遗址,让人们可觅远古瓷韵,感悟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古代劳动人民质朴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20:25 , Processed in 0.07260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