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灰窑、砖瓦窑——徽派古建筑的功臣

[复制链接]

59

主题

59

帖子

17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6 12:2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徽州古建筑不仅是徽州人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是徽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也是中国民居建筑中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当我们喋喋不休于徽派古建筑的辉煌成就时,是否应该稍微关注和探究一下,曾经为这些星罗棋布的古民居群落默默奉献了巨量建筑材料的石灰窑和砖瓦窑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旌德与绩溪毗邻的一些山区农村,山脚路旁还偶而可见被弃之不用的石灰窑和砖瓦窑,这些依山岗或路塝而建的石筑窑体,除容积大小不一外,形制大同小异。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石灰窑和砖瓦窑,在过去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曾经是徽州山水间一道道独特的景观。它们烧制出的成品,成为古徽州城乡建设、农事生产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为徽州古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徽州村落中的古民居具有独特的造型美,粉白的墙体、青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千姿百态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从外部形态看,徽州古建筑的制作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大多以石灰、砖、瓦、木、石材为原料,而内部以木构架为主。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盛产竹木柴草、石灰石以及近百种成份各异的土壤。有了柴草、岩矿和土壤,还要有石灰窑和砖瓦窑,才可以烧制出优质石灰、不同硬度和颜色的砖和瓦;才可以为灿若繁星的徽派民居提供源源不断的建筑材料。

  据休宁、歙县县志记载:徽州府境内明代烧灰业已普及于民间,当地居民采山石伐山柴烧制石灰,建造民居住宅。嗣后,约在清光绪元年( 1875年),休宁县在东亭建有东亭石灰窑,宣统二年( 1910年)~民国11年( 1922年),歙县在溪头一带建有夏庆石灰窑。据出版不久的《坦头村志》和《冯村志》记载:晚清及民国年间,皆是千年古村的坦头和冯村分别有石灰窑3口和14口。

  虽然利用石灰窑烧制石灰的生产历史悠久,但生产技术一直比较传统保守。在石料开采方面,常见方法是采用钢钎加大锤的打眼方式,破碎用铁锤敲砸,露天作业,手工劳动,工效不高。在爆破方面,使用黑色炸药采取柱状充填爆破法,使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石灰用土窑煅烧,运输靠肩挑人抬,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旌德县西南角的模范唐川村(古称唐家),是一个遐迩闻名盛产石灰的地方。该村建“灰灶”(即石灰窑)烧制石灰始于何年代已无考,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山多,燃料丰富,石灰岩矿山多且近,省力省时。历史上大量开采过的“硅塔”(石灰料矿)就有四座,而烧制过石灰的“灰灶”至少有八口之众。这么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落,如此大规模的开窑烧灰,除少量自用外,绝大部分毫无疑问是供应给外地使用了。
历代相传,前清及民国年间,绩溪岭北的四、五、六、七都大小数十个缺乏石灰岩矿的村庄,因建房和农用的大量需求,村农们自发组织后,轮流到唐川村采购石灰或“硅”料。绩北五都冯村,当年的石灰窑多达14口,本村所有“硅塔”的石料几乎开采殆尽后,转向路程较远的唐川村等资源丰富的地方采运“硅”料回去烧灰。行走于羊肠小道,陡岩峭岭,往返约30华里,全靠肩挑,每日两趟,十分辛苦。建国后高级社时,改传统挑“硅”烧灰为组织社员去唐川、百坑、水川等山里租用“硅塔”“灰灶”烧灰外运,就地取材,节省劳力。也有远至煤炭山运石灰料到甲子村烧灰的。
石灰有两大主要用途,一是农田用灰,无灰种田称“种白田”;二是在没水泥时代,石灰则是建筑上的主要材料之一。当地农俗是春节过后即开始挑“硅”(石灰料石),斫(砍)灰柴,烧灰。从砍柴至烧成灰,几乎花去一个春季的时间,是一年农活中最繁重的农事。而挑灰卖灰也是主要经济来源,据唐川的老辈人回忆,建国初期,村里尚有青壮男劳力常年挑石灰去旌德或绩溪城乡贩卖的。挑石灰是强体力活,天未亮就得赶路,来回五六十里或上百里,山道的崎岖,路途的遥远,担运的苦重,其浸透血汗的劳累辛酸,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的。
直到七、八十年代后,公路、机耕路建设加快,交通便利。各地纷纷筹建化肥厂和建材厂,石灰运售各公社。复合肥、尿素、除草剂源源不断,化肥逐渐代替石灰。祖祖辈辈,挑“硅”烧灰成为历史,失去利用价值的老式石灰窑也在风雨飘摇中日渐销声匿迹。
徽州古村落的民居、宗祠、庙宇等建筑历来十分讲究。这些徽派建筑除了使用大量的普通砖瓦外,为装饰屋顶,屋檐、门罩、漏窗等使用虎头瓦、瓦当、斜沟瓦,脊瓦等雕琢精细的建筑构件。这些建材均由细泥入模制作,以砖瓦窑烧制而成。砖瓦窑分窑门、窑腔、窑囱等、将手工制作的砖瓦构件泥坯码放于窑腔内,以柴草烧制,并适时灌润窑水,通过数昼夜的炼烧,产品方可出窑。
绩北六都坦头,土壤属碱性,黑褐色,含沙金微粒,粘性强,是砖瓦原料上品。村民开窑打砖做瓦,可上溯至清光绪年间,当时全村仅两座小窑,民国年间,逐渐扩展,增设至4座窑。同一时代的冯村也有砖瓦窑2座,皆由村民合伙建造,合伙烧制经营。自开窑烧砖瓦以来,均以烧瓦为主。大窑每窑装瓦3--4万片,砖10码(每码100块),小窑每窑装瓦2--3万片,砖5码。村民需用砖瓦者,可预先订购。
建国后,砖瓦窑逐步扩建,现每窑装5、6万瓦坯,有的装7、8万瓦坯。六十至八十年代,村民自制砖坯烧明窑用于建住宅。即在田间或空场坦,将砖坯垒成高大内空圆柱形,设窑门,用柴草烧炼成红砖。
时至今日,徽州古建筑穿过了数百年的时光隧道,以其特有的沧桑、厚重和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也留下了一方“有山、有水、有乡愁”的精神家园。在这浓浓的乡愁中,是否能存得下那些功不可没的石灰窑和砖瓦窑一抹淡淡的印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9 10:44 , Processed in 0.5131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