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屈原驻足古陵阳之考证

[复制链接]

135

主题

135

帖子

40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22:50: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屈原思国图


  青阳县陵阳镇

  编者按:九华山,古时称为陵阳山、九子山。学者们普遍认为,屈原与池州有着密切的关系,池州及陵阳是屈原时代楚国重镇,屈原有机会有可能来到陵阳,并在陵阳生活和创作。

  一、屈原流放陵阳的作品辨析

  在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陵阳”的至少有《哀郢》、《招魂》、《远游》三篇,为屈原流放陵阳九年时期所作。

  (一)《哀郢》与陵阳

  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哀郢》是屈原的作品,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东汉王逸注:“意欲腾驰,道安极也。陵,一作凌。”南宋洪兴祖接着王逸的注[补]曰:“前汉丹阳郡,有陵阳山人。陵阳,子明所居也。《大人赋》云:反大壹而从陵阳。”洪兴祖注意吸收王逸前后历代楚辞注家的研究成果,成于晚年的《楚辞补注》,尤为后人所推重。

  1957年和1960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对此提供了佐证。谭其骧考证其舟节路线,这几条路线大概是楚国当时主要的水路交通干线,与《哀郢》所记诗人东迁的路线是彼此一致的。尤其是在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里,其《战国·楚越》图中标有地名“陵阳”、“浍江”、“松阳”、“橐皋”、“昭关”等。所谓“陵阳”,在《哀郢》里作地名解,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招魂》与庐江

  根据《史记·屈原传》的赞语来看,《招魂》为屈原所作,也是没有问题的。

  屈原在《招魂》的“乱”里,不仅提及“魂兮归来哀南征”,而且言“路贯庐江兮在长薄”。据《汉书》记载:“庐江郡,故淮南,文帝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研究屈原的《招魂》,最紧要的是弄清楚,屈原所讲的“路贯庐江”,是否是指今安徽芜湖至泾县、太平湖、陵阳的青弋江呢?

  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一是青弋江(浍江、庐江)出陵阳东南。二是在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即《战国·楚越》图中,青弋江标为“浍江”;在《西汉·扬州刺史部》图中,青弋江标为“庐江”。这就与《汉书》所讲的“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完全吻合了,充分证明了屈原《招魂》中提到的“庐江”,即为出陵阳东南的青弋江。

  长江的中下游,战国时能全线通舟楫,已为出土的《鄂君启节·舟节》水程所证实,即东止于芜湖。而芜湖正好又是青弋江的入江处。今芜湖的赭山公园里,就塑有屈原的雕像。屈原当年流放陵阳,就是从夏首(今沙市东)顺江东迁,至芜湖后,转经青弋江溯江而上,再经陈村水库(太平湖)而至陵阳河的。

  (三)《远游》与南巢

  王逸的《楚辞章句》与洪兴祖的《楚辞补注》都把《远游》视为屈原的作品,明确指出:“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

  《远游》重曰,有“吾将从王乔而娱戏”、“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等句子。与池州、铜陵、芜湖市一江之隔的巢湖市,商时,地属南疆,故名南巢。

  据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巢县志》介绍:“王乔洞,去巢县北关十里,金庭山之西,王子乔尝居于此。事详《仙迹》。”巢湖市的王乔洞,即古南巢国王乔洞,位于今巢湖市北郊的紫微山下,是江淮之间唯一的石窟艺术宝库,古时称为“巢县八景”之一。

  另外,顺便提及“昭关”。今含山县的昭关,位于县城北7.5公里处的小岘山之西,两山对峙,峰峦逶迤不断,地势险要。昭关与柘皋、巢湖,呈三角地形,距离很近。据司马迁《史记》载:楚平王时,伍子胥因父兄蒙谗被杀出逃,投奔吴国时,途经此关。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鬓发的故事,在巢湖早已家喻户晓。

  总而言之,屈原《远游》中提到的“南巢”、“王乔”洞等地名,与陵阳山区仅是一江之隔,在没有长江大堤的战国时期,几乎山水相连。因此笔者认为,《远游》应属屈原流放陵阳九年时期的作品之一。

  二、屈原流放陵阳的考古信息

  (一)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舟节》

  1957年4月间,寿县八公山乡寿淮农业二社农民李义文、徐世均在九里乡之九里圩护堤的复堤工程中,在距城东门二里许的丘家花园(在淮南铁路蔡家岗站到寿县城之间公路西侧)取土,发现了“鄂君启节”,共五枚,其中舟节二枚,车节三枚。如今,“鄂君启节”和青铜重器“楚铸客大鼎”,已誉为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鄂君启节·舟节》铭文中,有“彭弓屰,庚松阳,内浍江,庚爰陵”等内容,与屈原《哀郢》、《招魂》、《远游》的地名正合。如“彭弓屰”,郭沫若先生以为彭蠡;再如“庚松阳”,谭其骧先生以为今安徽枞阳县(与池州隔江相望);又如“内浍江”,不管是“浍”是“泸”,所指必系由松阳至爰陵的一段水道,“内”字下所系亦为水名,只见于舟节,“内”古通入,表示折入支流航行;还如“庚爰陵”,谭其骧先生以为汉宛陵,爰、宛一声之转。《辞海》解释:宛陵,古县名,汉初置,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鄂君启节”铸于楚怀王六年,与屈原生活的年代也是吻合的。

  (二)石台怪潭出土的郢爰

  位于陵阳山区的石台县横渡镇,距离陵阳很近,境内有4A景区“怪潭”。“怪潭”有三大巨石,称头埭、中埭、三埭,横亘河中如埭堰,石埭县名由此而得。在三埭垂钓处附近,又有一个中山墩,1983年端午节前,新桥生产队农民吴小女插山芋,发见楚国“郢爰”金币一枚,呈不规则方形,长约1.7厘米,宽约1.4厘米,厚0.3厘米,重22.4克,币上有“郢爰”二字。当时,石台县隶属徽州地区管辖,故存徽州地区博物馆(今黄山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皖南铜矿遗址的发掘

  安徽铜矿遗址总数超过一百五十处,分布面积近三千平方公里,其中皖南是重点。安徽古铜矿冶炼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在皖南地区的部分先秦遗址上出土了多块冰铜锭,计有贵池徽家冲、铜陵万迎山和木鱼山、南陵江木冲、繁昌梨山五处,尤其是1987年11月铜陵木鱼山遗址的试掘终于有了突破,发掘者报告:“MT1共分11层,各层均有炼渣,其中第七层出土木炭经C14测定年代距今2885±55年,树轮核正年代为3015年,相当于西周早期。”

  与湖北大冶铜绿山一样,贵池徽家冲、铜陵万迎山和木鱼山、南陵江木冲、繁昌梨山等古铜矿遗址,均为山余脉的矿冶,早期主人当为越人,但到楚灭越(公元前334年,屈原约七岁)时,陵阳山脉这一地域便全部转入楚人手中。屈原流放陵阳与陵阳山余脉的古铜矿有很大关系。

  (四)青阳县先秦时期的文物遗存

  商周时期,青阳遗址较多,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印纹陶占较大比例。尤其是2008年,青阳县新河镇大撩湾农民汪心田挖鱼塘时出土的青铜大铙,体形硕大,保存完整。通高84.2厘米,重163.5公斤,应为西周早期用于祭祀、宴飨的青铜重器。

  春秋战国之际,青阳本地发现的这一时段文物遗存,大部分具有鲜明的吴、越、楚的文化特征。如多次发掘的庙前镇十字村(九华山脚下)龙岗古墓群,是当时楚文化东渐、吴越楚文化相互并存交融这一历史现象的具体例证。

  三、屈原流放陵阳的历史地理

  (一)检索以陵阳为地名的文献

  1、《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遂命曰‘和氏之璧’”。卞和封陵阳侯事,见于东汉蔡邕(132-192)《琴操》。如果卞和被封陵阳侯的事迹可靠,时间当在公元前689年以后。

  2、西汉桓宽编著的《盐铁论·通有》提到“左陵阳之金。”特别是《盐铁论》所谓“陵阳之金”,也有考古的支持。

  3、司马相如《大人赋》云:“反大壹而从陵阳。”

  4、班固《汉书》云:丹阳郡,县十七,其中有陵阳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陵阳县,距屈原之死,相差只有169年。

  5、班固《汉书》又云:何并字子廉。徙颖川太守,代陵阳严诩。

  6、范晔《后汉书》云:丹阳郡,十六城,有陵阳(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下》云:水出陵阳山下,迳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昔铚县人陵阳子明钓得白龙处。

  8、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云:陵阳山,陵阳令窦子明,于溪侧钓鱼。又,九子山,其山上有九峰,千仞壁立,周回二百里,高一千丈,出碧鸡之类。

  9、清蒋骥在屈原事迹及作品创作时地的考证方面,用力最深,对屈原的东迁路线提出新的看法,故《四库提要》说他“分析考证,虽有驳谈,亦时见精邃之言,终非明以来泛言可比。”如《山带阁注楚辞》云:陵阳,在今宁国池州之界,《汉书》:丹阳郡陵阳县是也,以陵阳山而名。至陵阳,则东至迁所矣。南渡者,陵阳在大江之南也。

  10、谭其骧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第一册《战国·楚越》图中,长江南岸标有“彭弓屰”、“陵阳”、“蠡泽”、“爰陵”、“浍江”等地名;在长江北岸标有“松阳”、“橐皋”、“昭关”、“广陵”等地名。

  (二)池州是东楚、南楚的接合部

  明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阁藏本)记载:“春秋吴地,吴灭属越;战国属楚,见春秋显王三十五年。”周显王三十五年,即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是年屈原约七岁。也就是说,屈原约七岁的时候,池州(包括陵阳)就属楚地了。

  在唐朝,宣州、池州、饶州、洪州上都督府、虔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中都督府、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下都督府、辰州、锦州、施州、巫州、业州、夷州、播州、恩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等,均在“江南西道”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宣州、池州地处“江南西道”的东端。

  (三)池州是楚王同姓人的聚居地

  司马迁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今天的池州市,仍是众多熊、屈、景姓之人聚居的地方。如九华山麓的莲花峰下,就居住楚国江陵郡的一支熊氏望族,其南宋建炎二年戊申元旦九世孙熊仲芳编撰的《熊氏始修宗谱序》、《华峰熊氏宗谱》卷三《侨迁地志》,将这支熊氏自涿鹿、丹阳、江陵迁至明代直隶青阳五溪槐花垅殿冲及繁昌等地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并绘图示之。又如东至县龙泉镇黄荆港村屈家、屈墩、屈湾组的屈氏后裔,至今仍然保存清光绪二十七年重镌的《荆桥屈氏宗谱》(残卷),其中有大宋元祐八年癸酉正月拜文林郎四十五世孙敏字愈严谨书的《荆桥屈氏源流序》。就是这个屈敏,曾任青阳大尹,授文林郎,是屈原第三子季敏的四十五世裔孙,也是迁徙黄荆港的始祖。

  顺便说一下,笔者寻找到的屈原长子孟师的一支后裔,如今生活在江西省上饶市波阳县三庙前乡樟潭村;屈原次子仲虞的一支后裔,如今生活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流芳乡的凤凰村(沙港)、城山镇东庄村(上南岭、下南岭屈家);屈原幼子季敏的一支后裔,如今生活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黄荆港村。以上三支屈原的后代,在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繁衍生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池州有“三闾庙”遗存

  在明代以前,池州就有四处“三闾庙”:

  1、池州城内,即城北望京门外(今百牙山西侧)。

  2、谷潭,即今贵池区涓桥镇谷潭圩附近的山上。

  3、李阳河,即今贵池区乌沙镇李阳河村(长江边上)。

  4、梓潼岭,即今石台县城关镇与丁香镇交界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0 14:34 , Processed in 0.72779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