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沧桑古道羊栈岭

[复制链接]

54

主题

54

帖子

16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5 21:0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安蹊路僻,高入五云中。窄涧迥相越,途峦罅忽通。人行森木顶,鬼语暗篁丛。仆跌寻常事,谁怜白发翁。”这是清代“桐城派”领军人物刘大櫆于花甲之年翻越羊栈岭,就任黟县教谕时即兴所赋的《过羊栈岭》诗。

  羊栈岭位于古黟北部边陲,距县城约17公里,海拔774米。西接牛泉山,东连风茅垄,均系黄山余脉。因该岭重峦叠障,既狭且险,古时在许多悬崖处,都是必须架木方能通行的羊肠栈道,故名羊栈岭。羊栈岭“北控宣池,南通歙休”,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既是昔日古徽州宁池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也是黟县羊栈岭古道的咽喉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羊栈岭古道又称黟太古道,起始于黟县古城的临漳门(俗称北门),过通济桥,沿麻田街、鱼鳞塝,经石村、秀里、龙蟠桥,至北庄街入宁池古道到扁担铺达太平县(今黄山区)界,全长25公里。路宽均达两米,其中羊栈岭段山道,上3.5公里,下4公里,两向岭路均用花岗岩条石板铺砌,且每隔若干级置一宽阶,予以加长加宽,以备旅途行客避让或休憩之用。其岭路之规整壮观,堪称古黟诸岭道之首。

  黟县古道素有“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之说。仅羊栈岭古道沿途,过去就有长生亭、秀里亭、水口亭、松迥亭、石下亭、四门亭、半岭亭、岭头亭和岭脚亭等等。这些风亭一般骑道而立,造型各异,虽不是过往行旅久留之地,但从中都能体味出那浓郁的古道热肠。

  羊栈岭岭头过去建有“迎瑞亭”,由羊栈岭头的利渴庵僧人化缘集资,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高大砖拱门南北相望,风亭东侧建有房舍,亭内有门与房舍相通,常年提供施茶、烘烤干粮、出售食物等便利,并赠送或借给行客火把、灯烛、雨具等诸多善行。风亭曾悬有联对曰:“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坐断铁门槛,办夏水冬汤,接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阿谁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敲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身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像这样风趣诙谐、寓意深邃的路亭联,在这条古道上还有很多。如位于际村的岭头亭也有联对曰:“起脚都成路,回头便是家。”相信每一个欲出外经商谋生的行客,看到如此意味深长、言简意赅的联文,都会义无反顾地一路前行、勇闯天下。

  昔日立于“迎瑞亭”侧的《重建亭路记》青石碑刻,现仍存放在黟县档案馆的外墙边。碑高158厘米,宽78厘米,厚13厘米,呈倒“U”形,碑文分三部分。上部为横式“重建亭路记”五个篆体大字,中部竖刻正文“重建羊栈亭路记”;下部为众姓捐助款物名录。碑顶还刻有太阳、祥云,左右及下边为緾枝等装饰图案。这是一块十分珍贵的徽州古碑刻,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石碑仍字体清晰、古朴典雅。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新立的《重修羊栈岭记》石碑,现已下落不明,唯石碑上的文字仍有记载: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提督江南安徽等处学政、前直武英殿立四库全书处复校官、国子监志纂修官、钦点己亥科湖南乡试正考官、翰林庶吉士、国子监学政、钦点甲午科顺开乡试同考官、加三级记录三次、上虞徐立纲撰。

  黄山白岳诸峰,岿然镇峙于新安者,自昔标为名胜。而崇岗峻岭率多隐辚郁津,为这攒罗而回抱抉舆之,灵淑磅礴而不要遏。文人俊杰出其中,慷慨好义之士亦出其中。辛丑夏初,使者试徽郡,自宣州兰石凫逦而南,道由羊栈岭,盖徽北界之要冲也。危峰峭壁,突兀云霄,盘盘焉,隆隆焉,若猛兽奇鬼出没。不可名状。石径斜道,千回百折。绝顶攀跻,然有振衣千仞之慨;而路之平坦康庄,似修理初钞成者。询之士人,则曰:昔浮屠悟澄之所开辟也。百余年不无倾圮,近沙门维新募化修葺,而双幸前督学秦端崖前辈捐俸为之倡,当道名公暨好善诸君为之助,以故坦步而无倾险之患,夫锡飞杯渡浮屠氏多虚无变幻不可测云说,兹乃以修葺栈道为务,其济人利物之念,亦自足嘉。然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九仞之山,非一篑之功也。曩非诸君子之乐善而赞助之,何以成兹美举也哉!抑更为诸君子有厚望者,生人有正路焉。惟修栈之情,以修其素履将砥砺,而矜持世路之崎岖,亦且情融于不觉。书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即以小见大,平康正直之风当有因此而兴起者。浮屠闻之,应亦于绳觉路有默悟也夫。

  大清乾隆四十六年秋八月立石。

  古道起点通济桥

  在黟县档案馆大门外墙边侧,还竖立着好几块古碑刻。其中有一块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造东门永吉桥记》古碑,碑石质地为“黟县青”,由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江南徽州府黟县知事加一级记录一次壬子科江南文武两同考官黄家甲撰文。碑文为楷书阴刻,共590余字。古人修桥筑路建亭等义举,就是以这种树碑立传等方式得以彰显,并激励更多的后来者顶礼膜拜,将这一美德世代弘扬并广为传承下去。

  有古道就不乏名桥,羊栈岭古道的名桥且古且完好。在羊栈岭脚有被誉为“徽州木雕第一村”的卢村,村口处就有古石桥两座,一座名为“驷车桥”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始建于宋。由于古人认为驷马高车,非显贵者不得乘坐,而卢村宋代出了一位显赫人物谏议大夫卢臣忠,故以“驷车”作桥名,可以显示卢氏家族的高贵。另一座为“采虹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三孔石梁桥。羊栈岭古道从县城起点的北门桥,也是始建于宋,为三孔石拱桥,原名“戊巳桥”,桥名因修建而几经变更,现名“通济桥”,取通畅济世之义,至今仍是古黟文化名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到处是景的羊栈岭古道,真是一路的山清水秀,一路的田园风光。如今的羊栈岭古道,因公路沿古道修建而已断断续续,但沿途古道旁残存的路亭,似乎还在述说着过往的故事;苍老的古桥下,永不停息的羊栈河仍在静静地流淌;平滑光亮的长条石板路面,见证着岁月悠悠和世事沧桑。

  遥想当年,商人行客在羊栈岭这样崎岖险峻的山道上,为名为利为生计而奔波,全靠肩挑步行,行路十分艰辛。但靠两条腿走“11路公交车”,虽则旅途劳顿,却也很接地气,沿途绮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风物古迹,都能勾起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因此,历史上留下不少描绘羊栈岭古道高峻深幽、林翠水秀的诗词歌赋。清乾隆黟县令、吴县人施源曾在《黟山竹枝词》中叹道:“牛泉山下古羊肠,诘屈崎岖石径荒。比似蚁穿珠九曲,人传此道走丹阳。”同是吴县人的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也写下了《晓月过羊栈》诗篇:“清夜闻鸡起,舆筏又一程。树欹风有影,鸟静月无声。路折山腰转,人磨屋顶行。自从羊栈过,已觉客心平。”朱骏声曾任黟县训导,后竟定居在羊栈岭古道必经的城郊石村,潜心于文字学研究,并撰有《说文通训定声》等名著,且子孙三代均为事业有成的黟县名人。

  就像当今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一样,过去的古道,尤其是官道经过的村落,因人流物流的集聚效应,大都率先繁荣兴旺起来。现已名闻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就位于羊栈河的东岸,与古道仅一河相隔。在羊栈岭古道上,曾先后出现了麻田街、北庄街和际村街等,村落并称为街道,足见其繁华程度。以至今天当你漫步这些街道时,两边林立的店肆遗痕仍清晰可辨;当年古街道上人欢马叫、商贸繁盛的景象依稀可以想见。

  这条古驿道还曾流传着太多的故事传说,特别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清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队就在此进行拉锯式争斗,多次交战。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数万大军,越过羊栈岭进入黟县,现今际村街上还有当年被战火烧过的痕迹。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里,1934年8月2日,著名的际村暴动,就惊心动魄地发生在际村街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新四军将领刘奎率领的黄山游击队,也在羊栈岭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至今黟县民间还流传着“打不死的刘奎”之说。

  由于羊栈岭古道的交通战略地位极其显赫,解放后对古道的改造也首当其冲。先是开通了黟县至际村的乡村公路,再将公路延伸至羊栈岭南,并在岭高722米处开凿安徽省历史上第一座公路隧道。但羊栈岭地势地貌甚是复杂,隧道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几经波折,始建于1973年,最终于1985年建成通车。隧道总长372米,宽6.5米,高8米。时任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欣然为隧道题额:“羊栈岭隧道”五个遒劲刚毅的大字,用“黟县青”刻石后镶嵌在隧道南北进出洞口的上方,与洞口的八字门造型相映生辉。

  从此,羊栈岭古道可谓天堑变通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06:53 , Processed in 0.0798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