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绩溪楹联文化传承历史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136

帖子

40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6:44: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全过程。明清徽商凭借“锐意进取、勤勉刻苦、诚信不欺、义以天下、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和“货真”“价实”“量足”“守信”的经营方略,活跃于四方,创下“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佳话。而徽州的楹联文化,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

  楹联



  绩溪的一位徽文化学者曾经这样写道:“官方的史乘,让我们认识的是徽文化历史的骨骼,而徽州的村落,则让人了解明清历史文化血肉的丰满。”历来辑录和编纂楹联,多以名胜古迹为主,对农村乡土楹联多有忽视。由于以上原因,笔者选取了绩溪的古村落作为主要的探究对象。

  笔者对绩溪古村落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走访,同时拜访了绩溪县的老学者和楹联爱好者,收集到绩溪历史上和当代楹联共578条。在此,将从内容上做一简要整理分析。

  徽州的楹联具有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的楹联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清代徽州地区的方志中《古迹志》《杂闻志》等部分中都记载了大量楹联,而在《艺文志》中也记载有楹联辑录的书籍存世。

  从内容上看,绩溪的楹联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

  耕读传家优良传统

  古徽州以“经商为第一生业”,但其与其他传统商业地域不同之处,在于徽州地区的文化并没有表现出重商主义的特征,反而在新安理学的熏陶和影响下,耕读文化显得尤为厚重。儒家思想的忠孝节廉、轻利重德、尊老爱幼、三纲五常、劝学为善、克制欲望、遵守礼节等内容和农耕文化注重土地、重视农业的特征在民居楹联中都有潜移默化的体现。

  这种类型的楹联常常与牌楼联系密切。如为一孩童考中秀才而建的巧川木牌楼联,以此劝学:

  明清两代无双事

  上下三村第一人

  薪火相传宗亲意识

  徽州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强宗大族历来聚族而居。康熙《徽州府志》记载:“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徽州文化的这一特点表现在楹联上,一是祠堂中保存的楹联文化相对完整,二是楹联中多有体现团结奋进、恪守族规、光宗耀祖的内容。

  如冯村冯氏宗祠叙伦堂联:

  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

  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

  又如冯村冯氏宗祠六顺堂联:

  六子显荣,未敢希踪卞氏

  一门和顺,庶几勉效蒋家

  再有上庄胡氏宗祠中胡适所题:

  俎豆馨香,跻跻跄跄。同庆此、祖宗神灵所在

  水源木本,孙孙子子。莫忘了、艰难缔造之功

  寺庙道观中超越宗教界限超然之风与祈福祝愿之心

  徽州文化中有一个特点在于佛、道、三教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表现在楹联文化上,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哲学意味而宗教界限并不明显的寺观楹联。

  如梧川村芦山寺联,品来意蕴悠长,回味再三:

  洗砵有时逢上客

  无缘定不到寒山

  同时,在古村落中,对于神灵的供奉远胜于宗教的信仰,或者说,由于神灵的供奉多带有家神、族神的意味,使得古徽州村民看待土地、城隍等神灵比佛道寺庙的供奉更为亲近,又或者说,寺庙道观在农村地区,都不可避免的家神化,这是人民在面对信仰时的自我创造,也是宗教在向农村扩展时的必然趋向。

  如银屏寺偏殿联,就将佛教中“诸相皆空”的教义同乡民寻求庇护的祈愿相结合:

  花花世界,须知富也空,贵也空;百岁无多,笑尔辈,自寻烦恼

  茫茫众生,哪个苦不怕,死不怕;九华虽小,到此地、能发慈悲

  又如药师庙大殿联,则代表了徽州地区由土地庙、关帝庙、药师庙、观音庙、龙神庙、五猖庙共同构成的地方神系统的祈愿方向。

  说法度人,指点迷津开觉路

  垂方救世,驱除奇病尽回春

  自力更生,乐观向上“绩溪牛、徽骆驼”精神和见贤思齐立身处世态度

  徽商辉煌数百年,凭借的既是审时度势,把握商机的经商素养,更有自力更生、乐观向上、儒商结合的“徽骆驼、绩溪牛”的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直至今日,还有许多楹联表达着这方面的内容。

  著名徽商产业胡庆余堂中就有一联反映了徽州人对读书与经商关系的看法,同时也体现着绩溪人知难而进、乐观开明的品质: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及第难,知难不难

  又如旺川财神庙联,更体现了“绩溪牛”们自力更生的决心和有德行四方的淡定。

  福应自求,拜神何益

  财源己有,积德而生

  又如胡适祖茔楹联,用形象的比喻显示了人心和世事的复杂与多样,很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

  人心曲曲弯弯水

  世事重重叠叠山

  山高路险造就路亭文化

  徽州地处山区,对外交通是只能靠走崎岖艰险的山路。而就是这样艰难的道路,走出了执商界牛耳的徽商。作为徽商的发源地之一,从绩溪走出去的著名徽商不计其数,在创业之初,都是带着自家做的干粮——拓粿,靠着双脚一步一步走到外面的世界。在这样的山路上,几里一个的歇脚路亭就显得尤为重要,徽州的路亭文化也就因此兴盛。路亭常有知恩图报的行商提供茶水和食物,相应地,路亭中的楹联也以知恩图报、饮水思源、行善积德等为主题,呈现一种开放、豁达的姿态。

  如浙、皖两省交界处的分界岭路亭联:

  浙水皖山,都是中华色彩

  熙来攘往,尽为海内同胞

  又如李家凉亭的格言联:

  养痈最是关心患

  解唈常昭齐物功

  再有荆墈石栈道上岭亭联:

  且坐为佳,到此何妨小憩

  浮生若梦,劝君不用多忙

  栈岭路亭联:

  亭概不辉煌,仅供一尊小佛像

  茶汤倒清澈,足舒千百众人喉

  独具特色中堂联

  徽州重文的传统使得村民都喜欢书画,爱好风雅,旧时每家每户都有中堂挂于厅堂,徽派民居“三厅两过厢”的形制使正厅虽然窄小却成为房屋的中心与焦点,厅壁上所挂中堂联,多为家训,或是精炼地写就主人一生行状。

  如绩溪一教师民居中堂联:

  言传身教育美德

  吃苦耐劳牛精神

  近现代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

  进入民国以后,战争打破了徽州的安宁。楹联上也可反映出智慧勇敢的先民们斗争情况。

  国运多舛,邑人亦共赴国难。烈士张银祥在下扜山口英勇就义,邑人冒险为之安葬,题联于墓前,联虽不工,其情切切:

  壮士烈血,染红山川

  九华星火,燎原皖浙

  抗日战争时期绩溪县长王贻锷曾为十里岩关帝庙题写一联: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东将相尽寒心

  同样是十里岩关帝庙,还有一联题于文革时期,当时庙中有“江南第一像”之誉的塑像在运动中被捣毁,看庙的老妪心甚痛惜,请人题写此联:

  周仓掉刀,剩下赤手空拳,如何用武

  少帅失印,光凭白纸黑字,怎么行文

  不论从楹联的内容、发展历史还是楹联的艺术价值看,徽州楹联文化都十分兴盛。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徽州文化的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化基础,使得徽州楹联文化极为丰富多彩;

  其次,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欣赏基础。

  同时,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前文述及的中堂之外,“三厅两过厢”的建筑风格使得民居建筑中廊柱极多,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这廊柱即为楹联文化的优良载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17:00 , Processed in 0.58856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