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梦寄茶情黄白间

[复制链接]

168

主题

166

帖子

49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3:4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言:“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一首《小桃源》,冠绝江南的半边易字,李白曾用他三分之一的诗篇在歌唱着徽州,他心中的美丽家园。这里有“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这里是动荡之时难得的庇护之所,是明清年间财势滔天的“黄白之地”。这里“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孕育了中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的徽学,成就了浩如繁星的治世人才。在千年的繁华中,总有一个身影,仿若姑射之仙人、洛水之神女在那云海碧波中静静伫立,又宛如两千年前的秦人,声声慢慢中吟唱的伊人,相见便不能相忘,那就是黄山的茶。梦寄茶情黄白间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蒋冰倩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一首《小桃源》,冠绝江南的半边易字,李白曾用他三分之一的诗篇在歌唱着徽州,他心中的美丽家园。这里有“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这里是动荡之时难得的庇护之所,是明清年间财势滔天的“黄白之地”。这里“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孕育了中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的徽学,成就了浩如繁星的治世人才。在千年的繁华中,总有一个身影,仿若姑射之仙人、洛水之神女在那云海碧波中静静伫立,又宛如两千年前的秦人,声声慢慢中吟唱的伊人,相见便不能相忘,那就是黄山的茶。
  黄山市的前身是徽州。作为郡一级的行政划分,徽州之名可追溯至东汉。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崇敬道教的玄宗皇帝,根据轩辕黄帝在此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将歙州下辖的黟山,更名为黄山。然后黄山之名,名倾天下。
  建国后,黄山及其周边地区设为“徽州地区”,至1987年定名为安徽省黄山市,毗邻浙、赣,共有辖区三区四县以及黄山风景区。市内地形复杂,既有高山、丘陵,又有谷地、盆地和江湖;加上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块9870平方公里的土地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具魅力的自然景观,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茶业内常讲“名山名茶,相得益彰”的典范。
  唐代是茶业发展的开端,黄山产茶的记录就从唐代的歙州开始。据杨华(唐)的《膳夫经手录》所载,当时歙州、祁门内生产“制置精好”的茶叶,流通于当时的“梁、宋、幽、并诸州”,每年有“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而据陆羽《茶经》所载,当时属于浙西茶区的歙州,主打产品的应当是蒸青饼茶。即将茶叶鲜叶用蒸气杀青(茶叶初加工中以高温使茶叶细胞内酶失活,防止氧化的步骤),捣碎压制成饼,再晾晒烘干的茶饼。
  虽然当时的徽州地处深山,交通相对闭塞,可前往祁门收茶的茶商还是“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或乘负,或肩荷,或小辄,而陆也如此。纵有多市,将泛大川,必先以轻舟寡载,就其巨艎”。(见唐?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此时,江淮航运业的发达对黄山茶叶在市场上的流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出现“浮梁(今江西景德镇)歙州,万国来求”的盛况。
  自此黄山地区便名茶迭出,是皖南重要的产茶地,如歙州松萝便是流传千年的名茶。历经五代、宋元,到明代“罢废团茶”,大力发展散茶的历史背景下,黄山茶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关于“黄山茶”的记载也现于纸端。
  旅行家徐霞客游历黄山,除了留下“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还记下了他第一次游黄山狮子林时受到的饮茶招待。明代时任兵部尚书的休宁人程信,亦在其《游黄山》一诗中有句:“烹茶时汲香泉水,燃烛频吹炼药炉”。
  而明代茶人许次纾《茶疏》所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若歙之松萝……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萝远甚。”虽然许次纾认为黄山茶的品质逊于松萝茶,但他文中的另一位茶人郭次甫却对黄山茶情有独钟,可谓是黄山茶的第一个知音,这也是黄山茶最早的文献记载。可见当时的黄山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侧面反映了黄山产茶的悠久历史。
  明清时期,虽为道教圣地的黄山,兴盛起了佛教,山上的寺庙往往辟有茶园,这些寺庙茶园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晚明时期。同样是晚明时期,黄山山区有了特产的名茶,黄山云雾茶。明人许楚就在《黄山游记》中道:“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齿腭不去,所谓黄山云雾茶。”到了清代黄山云雾茶为江澄云推为“茶品中第一”,他在《素壶便录》里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陪,其柯有历百年者……当为茶品中第一。”而陆廷灿(清)在其所著《续茶经》中亦认为:“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寺庙中关于云雾茶的种植、采制技术逐渐流传到黄山周边地区。到清光绪年间(公元1876年左右),漕溪人谢正安创制了名重天下的黄山毛峰,令黄山茶从此声名远播,四海飘香。几乎同时,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福建红茶制法,在祁门创制了祁门红茶。此茶一出,便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欧洲商人,对其赞不绝口。时人赞誉“祁门红茶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到1900年,家住太平县三门村猴坑一带的茶农王魁成创制的“王老二奎尖”在南京热销,引起了太平县三门茶人刘敬之的留意。1910年,刘敬之即请挚友苏锡岱帮忙,将此茶放到南洋劝业会上展出。苏锡岱提出,为区别其他尖茶,用产地猴坑的“猴”字,取茶农王魁成名中的“魁”字,定名为“太平猴魁”,在南洋劝业会上一举获得优等奖。1915年,苏、刘二人再度联手,将此茶送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
  至此,黄山之上名茶迭出的胜景到达了高潮。然而,随着清政府的瓦解,20世纪的中华大地烽火遍燃,躲过了无数刀烽和战乱的徽州黄山,再也无法独存于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徽州地区因其富庶,成为历届执政者的鱼肉之所,他们或对茶课以重税,或将茶叶商贸垄断在自己手中,谋取暴利。致使徽州大地民不聊生,茶业发展走进了缓慢而曲折的阶段。在有识之士的带领下,徽州茶业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开展着茶叶生产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终于在建国后,黄山茶迎来了崭新的一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黄山地区恢复、创制了大量名优茶。现如今,黄山市所辖三区四县,均有名茶生产。尤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休宁松萝、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涌溪火青等名茶为代表。
  茶在中国并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饮料,早在晋朝时期,杜育就曾撰文《荈赋》,记载了和朋友一同在春天采茶、煮茶的舒适心情。描绘出一幅生意盎然的春日茶园之游。到唐代,陆羽说,茶“最宜精行检德之人”;卢仝也说,“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宋元明清四代,关于茶的研究不断细化,经典频出。几乎每一个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有着对茶的一番见解和情谊。他们确立了茶在中国人的心中作为君子的象征地位。
  当然这一切都是以饮茶的广泛化,生活化为前提,须知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才高于生活的。而在黄山,这个千年以前就能成为茶业重镇的地方,又怎么会缺少黄山茶特有的文化呢?
  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到三时四节、衣食住行,无不有茶的痕迹。比如,新娘进门要吃“四道茶”以示敬上爱下;有了矛盾要喝茶讲壶(和),和和气气地解决问题;就连喝茶用的茶壶也是黄山人眼中最最珍贵的的礼物,因为瓷器易碎,千里迢迢带进山中就是一份真挚的情谊,其中“董小宛以壶还壶”的典故更为黄山人的爱茶爱生活增添了一抹别致的风流韵味。
  另外黄山地区奉行朱熹《家礼》,故礼仪甚严。“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待客,是黄山地区最普遍的礼节。作为接人待客的茶礼,则更加讲究。俗话说“看人上茶分三等”,其意就在此。贵客上门,讲究吃“三茶”,即“枣栗茶”、“鸡蛋茶”和“毛峰清茶”。
  至于相亲时的三茶六礼,还有成亲用的斗床礼、进门茶、拜堂茶、新娘茶,甚至老人辞世的寿茶,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茶。节令用茶更是约定俗成。新年开年吃利市茶,新春插秧吃开秧茶,立夏吃茶解暑,中秋对月品茶,冬日火桶煨茶。除却作为待客庆典之礼,黄山地区还有以茶做药的习俗,如绿茶祛火,松萝解酒,红茶养胃,安茶去瘴,以及用茶洗脚、洗疮、洗伤口等,均是黄山茶俗中百用不厌的妙招。
  和民间茶俗中,茶总参与在热闹而繁华的庆典中不同,黄山茶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却是扮演着“遗世独立”的仙子形象。这从一则关于黄山云雾茶的传说中就可以窥见一二。
  相传,明朝天启年间,黟县县令路遇黄山老僧,承蒙照顾,并且得见老僧泡出的黄山云雾茶可以蒸腾的水汽形成一朵白莲的异象。县令将此茶献给皇帝,却因没有黄山的山泉而未能呈现杯中的白莲,后将泉水献上才平息了此事,皇帝也加封县令为江南巡抚。可是此时的县令见黄山之茶尚且能坚持自己的清高,不流于世俗凡水,便心生出家之念,最终挂冠而去,归隐黄山。
  传说故不可置信,但亲尝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黄山名茶,依旧可以尝出那一份“轻香冷韵,袭人齿腭不去”。
  若从其时代背景考量,黄山茶声名鹊起于明清,是随着徽商的脚步行遍了天下,乃至全球。茶的特点自然反应了徽州商人“亦儒亦商”的品质特点。
  徽州商人多是由于躲避战乱来到徽州的中原士族后代,最著名的要数唐王朝的后人。这些出自累世巨家的士人在黄山如同世外桃源的新环境中,更是“勤苦善治生,故求学深邃,言直核而无温藉,不便文士。”他们染山气之质而求学深邃,能得朴实廉劲之名,而“出乎其类”。江永、戴震、“绩溪三胡”、胡适的学术成就与风格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感染了山风僻壤的朴实廉劲,具备了求真、求实、求是的特点,而其中的原因,“盖地理感化使然也”。
  所以,黄山的茶文化,除了习俗中的丰富多彩之外,更在文人之间流传出遗世独立,冷香袭人的形象,尤其使得黄山毛峰茶,这样养在深山的茶中仙子,“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引无数古今茶人,为它们吟诵不绝。
  时至今天,黄山茶已经随处可见,但在展示台上见到,和在黄山脚下见到的茶又怎能同日而语?过了长江,进入黄山山脉开始,就能在公路两边不断见到看似散乱,却错落有致的一个个小小的茶园。那些茶树掩在薄雾中,不时露出青翠欲滴的笑脸,仿佛欢迎着所有进入黄山的人们。它们并不是百多年前欧洲人惊异的:“站在这里,竟然已经站在茶园的中心。”它们只是黄山人在农忙之余,为自家留下的小小茶之梦。
  如果有时间,大家还可以进入真正的茶园,看看“被谷弥岗”的茶树,整齐而优雅地栽植着。还可以看工人们用灵巧的双手,采下各种等级的茶叶原料。若有兴趣进入工厂,还能见到那些干净整洁的生产线,和几乎不沾染灰尘的手工制茶工具;不怕烫的话甚至可以亲自试试锅炒杀青,揉捻等工艺,招待您的黄山人一定会很热情地鼓励您试着做一泡自己的黄山茶。到时,尚未饮茶,恐怕您已经醉倒在制茶时逸散在空气中的茶香。
  茶早已成为黄山的另一张名片,可以说品鉴黄山的茶,就是品鉴黄山的文化和沧桑。从唐代的歙州松萝,到明清的黄山云雾,再到今天毛峰、祁红、猴魁、绿牡丹等茶,黄山的茶在徽州人的历史中从不缺席。也是这一杯杯清香袭人的茶,不断地向世人诉说着徽州人的朴实坚韧,诉说他们不断进取,勇闯天下的开拓精神。
  前些天,听中国人民大学人的金元浦教授,关于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讲座,不由醒悟到,在当下中国急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之时,中国茶文化的弘扬和推广应当是可以尽一份责任的。而黄山,这样一个自古就名满天下,既有名山,又有名茶的仙境之地,不就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也应当在未来,为文化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做出自己的成就吗?无论何时,听一曲《流水》,冲一杯黄山的茶,当它们在80度的水温下慢慢绽放,或者起起伏伏,一幅由尘世回归自然的图画便会缓缓在心中铺开。那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李白的《送温处士归白鹅峰旧居》,是无数人心中对心灵最美好的寄放。黄曾虹说:“家在黄山白岳间”,我们无幸祖居于此,却可以说一句:“梦在黄白茶山中。”便了了此生茶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6 19:01 , Processed in 0.5784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