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山“山史”潘之恒

[复制链接]

36

主题

36

帖子

10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21:21: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百年前的十七、十八世纪之交,诗人、戏剧评论家、地理学家潘之恒,住在黄山附近自建的有岂堂撰写《黄海》,同时协助普门和尚开山,金陵文人朋友不时来访,笑谈黄山景色并陪他们上山游览,从友人的游记中得知大家都称他为黄山的“山史”。毕生痴游黄山中。

  潘之恒(1556-1621年)在潘的同乡闵麟嗣在康熙年间编成的《黄山志定本》七卷中,卷卷都有他的行踪,在人物志介绍全文如下:

  “潘之恒,字景升,歙岩镇人。少好学,汪道昆举白榆社,之恒以少隽树帜其间,由是知名。入太学,一再试不遇,弃去,益专古文词,纵游海内名山大川。晚年倦游,家益落,侨寓金陵而死。 ”

  《黄山志定本》较为详细地纪录了潘之恒在黄山的活动:

  1565年,南京文人王世贞组织三吴两浙文人墨客100余人来黄山,歙县同僚文人汪道昆作为主人安排名士一对一作陪,潘之恒父潘侃亦是名士,携带九岁的潘陪客至黄山温泉,宿汤寺,去朱砂庵望天都峰。在汤寺得知二十年前同乡方弦静在此成立天都社,称“黄山十六子”,这是黄山第一个文学团体。

  1574年,潘父在云谷筑馆令潘之恒在此读书,此地为宋丞相程元凤少时读书之处,潘时年十八岁,24年后,潘作《宿丞相源旧馆》一诗回忆当初,从另一面观天都峰。

  1598年,潘之恒在金陵入太学不遇,寄情于山水间时返黄山陪谢肇制游,先至温泉景区,后经汤口、苦竹溪再入云谷景区,潘对谢说:“使君从丞相源至海子(北海景区),则观止矣”,谢勉强成行,但喘如吴牛,折返,潘继续攀登,在白沙岭几失足,亦返。

  1605年,潘之恒陪冯梦祯走温泉、汤岭、钓桥庵一线,俗称西径,宿钓桥,于次日登上天海、光明顶、飞来石等处,盘恒数日,下山一路险径至丞相源,经九龙瀑、苦竹溪返汤寺。潘告冯九龙瀑是“上如壅口,下深不测,龙潜其中凡九……”

  1606年至1611年,王之杰、吴日宣等人游山并与潘之恒约黄山之盟,1611年,潘之恒修复天都社,请出时年94岁的方弦静再次主盟,实现了第二次天都社结社,称“黄山十八子”,潘之恒写了《天都社记》。

  1612年3月至4月,潘之恒陪汤宾尹游黄山一月,在天海,潘对汤说:“吾久欲募石室为黄帝藏书,此其处也。 ”潘与汤同宿莲花洞,同观云海,同游五龙潭,并去丞相源,汤改潘初名一钵禅院为掷钵禅院,还去了翠微寺、钓桥庵。潘写了《师子林记》、《五龙潭后记》、《仙灯洞记》。

  1613年,潘之恒与普门等人登上天都峰绝顶,写了《天都峰绝顶记》。又陪冯元等四人游山,宿师子林。当年,普门在慈光寺址先修藏经阁,潘与鲍应鳌从佛理山景确定其位置并主持开工典礼。

  1616年,潘多次上山,写了《圆通庵疏》、《觉海庵疏》、《天都峰三奇记》。

  以上只记写了游记的文人游踪中的潘,也有游山未写游记,譬如汤显祖,1608年至休宁汪廷纳家,也到歙县岩镇潘之恒家,为其父母作《有明处士潘仲公暨配吴孺人合葬墓志铭》,还写下了《游黄山白岳不果》: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首五绝说明汤显祖游完黄山、白岳后,说徽州山水比梦中想象的还好。这一感受,在所有写黄山游记的文人都有表露。

  推介黄山第一人潘之恒《黄海》一书,虽未印刷,但得到喜爱的人传抄,所以在南直隶金陵影响圈内,都知道黄海即黄山,风景无比的好,文化无比的深厚。

  李维祯在《募刻黄海序》中说:“刘中垒叙诸子几十家,班氏说小说家是为九流。今历代小说自盛行,而十家书独黄帝无所不备,其言最无稽,最易溺人。友人潘景升,因其乡黄山作‘黄海’,搜葺黄帝事略尽矣。可以博古,可以穷理,可以反经,可以解惑,是帝之功臣也”。

  毕懋康在《黄海序》中说:“黄山峻极,延纾宣城、池阳、浙江,若分以壮鼎之趾,匡庐、天目;高幡插天,且俯瞰之,旷乎江南大观也……

  山史性嗜山,每经行,必标名胜……阅岁年,选摭不一,于是作“黄海”。其志境也,则三十六峰之瑰献诡效……求这志录,集千家万户之言。

  山史为潘景升,一生沉酣黄海莽浪中,当思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境垠之野,兹且厌世而去,当乘莽渺至帝乡矣。 ”

  在明朝的中末期,也就是潘之恒从事文学活动的万历年间,小品文登上了文学殿堂,开创了一个辉煌时期,游黄山的文人或评论潘之恒的文人,许多都是名家,而潘的小品文笔精美,耐人品读。黄山志书惜未传世

  《黄海》这部书卷幅浩繁,内容丰富,是一部系统介绍黄山的专著。全书共分“纪初”、“纪藏”、“纪迹”、“纪游”和“纪异”五个部分。

  “纪初”收录了散见于各种古书中有关黄帝轩辕的传说。最有价值的是“纪迹”和“纪游”两部份,“纪迹”部份收录了历代史籍中有关黄山的文字,详细说明了黄山的峰、源、溪、洞等的地理位置,潘之恒和他朋友在每条内容后面,记下了他们考察、研究的附注,也属于“地史之董孤也”。正是这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的山志,从现代风景名胜概念的组成来看,一是奇特的自然风貌和环境,二是独特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那么《黄海》中《纪迹》部份,就是中国风景名胜理论的先驱,潘之恒和他的游山朋友们对黄山各处景观的描述和历史文化的纪录积淀,使他成为风景名胜专家。

  1987年新编的《黄山志》是按志书体制编制的,虽然说《黄海》是明朝唯一的志书,但潘之恒生花之笔使它成了风景名胜专著,新编志书是比不上的,特别是不能按历史原貌进行客观的描述,使应写入志书的某些部分淹没了。

  还是欣赏一下潘之恒在《黄海》中写下的风景名胜小品中的片断描述吧。

  朱鹭由华山游览归来访潘,合著《黄华合评》,即黄山与华山比较,关于黄山的文字节略如下:

  “黄山……撷秀散者,足迹所至,怜心醉魂,在在引人……黄山如文采学士,流映四出,转觉多姿……黄山如百千天女,妙庄严相,临凡而冶艳都惭……黄山如群仙会燕瑶池阆苑,三岛十洲集其前……四五月瑶草琼花,弥满峰谷,盛夏如春……黄山诸峰,谶皱桠巧,黄山无尽藏石,竖立横峙,各诸幻肖……黄山之松,千棵千态,毕王石端……”

  潘之恒在《三海门记》中描写祥云缭绕的西海群峰的景色是:“削玉攒翠,起伏万状,无风而振,不树而涛,不蜃而嘘,不犀而骇。 ”正是这峰云之海启迪潘之恒将黄山改写为黄海。

  《黄海》一书遭遇,和《黄山志定本》编者清康熙年间的闵麟嗣的感言相同:“山志竟无成书,是亦吾乡同人之责也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10:49 , Processed in 1.81683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