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走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之路

[复制链接]

77

主题

77

帖子

23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5:3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月16日至23日,在省委党史研究室大力协办下,省文联发起组织了一场“重走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之路”活动。我省作家20余人沿着当年红军在皖南的活动路线,在皖浙赣边境深山密林里穿梭行走,行程2627公里,其中徒步达200余公里,采访了23处红军战斗遗址,拜谒多处阵亡将士墓园。本报特约参加活动的部分作家撰文写章,抒发重走抗日路的感受和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 张琳

  7月16日至23日,在黄山、池州、宣城三市的黄山、休宁、黟县、绩溪、歙县、祁门、东至、泾县等区县行走,这里恰好错落着风光旖旎的皖南旅游景观群,一路上,山明水秀,天蓝云舒,空气清新……如此美景,一行人却无暇顾及,我们举着旗帜,汗流浃背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8天时间里,我们踏访的地方不胜枚举:谭家桥战斗遗址,汤口先遣队会师旧址,蓝渡战斗遗址,查湾战斗遗址,柯村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谭家桥粟裕大将之墓,先遣队飞越的徽杭古道“江南第一关”,茂林寻淮洲烈士纪念亭……所有这些,都与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都与人民军队一支虽败犹荣的劲旅有关。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行,这是一次正能量伴随始终的红色旅行,鲜红的旗帜上,宣示着这次旅行的主题——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安徽作家重走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之路。 20余位皖籍作家、党史研究专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重走分队”,踏着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留下的血与火交织的足印,走深山,下村落,访抗战老兵,问当地百姓……一段段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故事,从历史的烟尘中款款走来,在我们的眼前渐次明晰。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出师未捷,虽没成为抗日战场上与日寇奋勇拼杀的战斗队,却成了发动沿途群众的“播种机”。先遣队所到之处,向闭塞的山区群众介绍“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局,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激发他们的爱国抗日热情,密切军民鱼水般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红军,欲随先遣队北上抗日。 80年后的今天,皖南山区人民对红军的感情,依然是那么深那么浓。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不少上年纪的老百姓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讲述抗日先遣队的故事。他们当中有两个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位是黑红脸膛的大姐,她义务充任解说员的角色,据说她十几岁的伯父在为红军送报纸的时候,为摆脱敌人的追杀,躲进深山,被毒蛇咬死;一位是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脸上始终带着安详的微笑,不言不语,静静地站在人群外围,当地村干部介绍,老奶奶是烈属子女,她父亲曾是一位红军干部。

  围上我们的,几乎全是上年纪的百姓,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不知道80年前发生在这些外出务工者家乡的故事,他们能否说出个子丑寅卯?远离了家乡,远离了故事的土壤,那些在历史中渐行渐远的往事,在他们的头脑中会不会像老相片一样,渐渐褪色?这又关乎一个看似直白实则博大精深的命题——记住乡愁。

  谭家桥战斗后仅仅一个月,在回师闽浙赣根据地途中发生的怀玉山战斗中,方志敏被俘,半年后在南昌英勇就义。在狱中,他写下了不朽华章《可爱的中国》。文中,方志敏念念不忘拯民族于水火的神圣使命,坚信抗战必将胜利的光辉前景,“大多数的中国人,有良心有民族热情的中国人,仍然是热心爱护自己的国家的。现在不是有成千成万的人在那里决死战斗吗?他们决不让中国被帝国主义所灭亡,决不让自己和子孙们做亡国奴。朋友,我相信中国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救,这岂是我们的自欺自誉吗? ”面对自己身陷囹圄的危难处境,他乐观处之,“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 ”

  在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花开得如火如荼。这些野花,我大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一如我只能叫出倒在北征之路上的成千上万先遣队将士中的几个名字。就以群体为名称呼吧——它们是野花;他们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当一大片一大片野花在我眼前铺展开来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它们,是不是无数红军先遣队先烈的眼睛?

  ——记住野花;记住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重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之路,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更为记住80年前那段不寻常的历史,记住一张又一张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的曾经多么年轻鲜活的面孔。

站在乌泥关前


■ 陈斌先

  七月盛夏的日子,省里组织有关作家重走抗日先遣队之路,目的记住一支北上抗日的队伍,记住方志敏、寻淮洲这些英雄的名字。沿途所见所思,一直不能平静,为此写下短篇小说《爷爷奶奶的那些糗事》,沿着抗日先遣队行军的路线,听着那些烽火战事,一直想,一支部队,一个主义,一场战事,凝结了共产党人无数英雄事迹,时光荏苒,很多人淡漠了英雄的情怀,特地记录一段真实历史,让大家再次重温一次生死存亡的战斗。

  那是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的前夕,为了使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军委会决定派出寻淮洲领导的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东征闽浙皖,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时红七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带领部队,转战闽浙赣,向方志敏部队靠拢。七军团踏入方志敏的闽浙赣苏区,全军减员已达一半。

  同年11月初,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中央给方志敏等人发来电报,要求将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合编成为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缩编为十九师,师长寻淮洲。 11月19日,寻淮洲率十九师先行北上,经怀玉山向浙西前进,沿路击溃小股敌军。几天后,方志敏、刘畴西等人率红十军团主力也踏上了征程。一路大小数战,12月,部队汇合,继续向浙皖边界挺进。江浙皖富饶之地,又在南京政府眼皮底下,卧榻之侧,岂会让红军闯入?蒋介石调动5个正规师、2个独立旅、4个保安团,加上后备部队共十几万人,加以围剿。面对严峻的敌情,红十军团指挥部召开了会议,大家觉得不能被敌人追着走,商议要打一仗。方志敏、刘畴西等决定将紧跟其后的王耀武补充一旅狠敲一顿,战场放在皖东南的谭家桥附近的乌泥关。

  乌泥关地处黄山市黄山区境内,距谭家桥5公里左右,是个山隘口,一条公路自南向北通过,路东侧有一个高地,南端是道悬崖,靠北是一溜小山坡,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战。红十军团埋伏下来,等待敌军钻口袋,谁知战斗未打响,出了意外,敌尚未完全进入伏击圈时,一个红军战士过于紧张竟然走火了。战斗不经意打响,刘畴西又气又急,但机不可失,他立即下达出击的命令。顿时,公路两侧枪弹齐发,一场伏击战打成了遭遇战。红军集中火力扫射,一时倒也把王耀武的补充一旅打了个手忙脚乱,担任主攻的二十师和二十一师只顾击敌,没能及时发起冲锋截断敌军。寻淮洲的十九师离得较远,一时无法赶到主战场,也耽误了攻击时机。倘若王耀武的指挥中枢进入伏击范围,那么整个战局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稍微冷静下来后,王耀武一面命令部队不许后退,一面命令第三团向红十军团的左侧翼猛烈反击。他看出占据路北山坡地带的红二十师战力较弱,而乌泥关高地又是控制战场的制高点,于是集中迫击炮和重机枪向两处进行火力压制,命部队发起猛攻。

  乌泥关制高点的争夺战,成为胜败的关键。不远处的寻淮洲也看到了乌泥关的重要性,此处居高临下,是整个战场的关键点,决不能落入敌手,他带着部队迅速赶到战场,并发起反攻。国民党军的机枪火力很猛,冲上去的红军被一次次击退下来。寻淮洲干脆端起一挺机枪,带头冲锋。战士们见师长冲上去了,齐声高喊着跟着杀了上去。王耀武急了,也跑到第一线督战。寻淮洲此刻调集了全师所有轻重机枪和几十名特等步枪射手,组成一个密集的火力网压制制高点上的敌军火力。他一手执枪,一手握刀,腰别手榴弹,带着战士们拼死冲锋。可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强,红军的第四次冲锋仍被击溃。枪林弹雨中,寻淮洲腹部中弹,鲜血喷涌,通讯员急忙将他背离战场。

  方志敏十分着急,命担架队将寻淮洲抬往茂林医院进行救治。接着,红十军团主要阵地大部丧失,红军被迫撤退。此战,红十军团伤亡极大,王耀武也打得筋疲力尽,没能力再追击。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可国民党军有补给,红军却没有。更令人惋惜的是,重伤的寻淮洲因失血过多,于第二天牺牲,年仅22岁。

  如今已经看不到旧时战场模样,乌泥关到处都是青山绿水,还有处处溢露出的宁静,当年的厮杀声早已远去,听到的战事已经成了昨天故事。浙江客商罗文田自费修建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免费让人参观,目的就是唤醒大家的记忆,问及他究竟图啥?罗馆长说,我从小就迷恋上这支部队,为了他的事迹,自己甘愿奉献毕生。

  从纪念馆出发,到乌泥关并不远,可期间很多过去、现在、将来,确实需要我们深思。其一,同根同族,为什么国民党军队穷凶极恶追杀北上抗日的红军?其二,现在还有很多人怀疑革命,妄想唱衰英雄,那么就把他们请来,让他们走进历史,想想《清贫》《可爱的中国》,再想想新时代下,我们担负的使命和历史责任。其三,当我们逐渐忘却一段历史的时候,一个富裕起来的企业家,挑起宣传民族英雄的重任,主动投资兴建纪念馆,可惜,这样的宣传远远不够,安徽有两只抗日先遣队,还有第二支抗日先遣队——红25军的长征,红25军非但没有失败,还创建了三个革命根据地。但是今天的年轻人肯定知之甚少,宣传革命历史功勋,任重道远。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炎黄子孙同心协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主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教训,凝聚力量,走民族团结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炎黄子孙的盛名。是为记。

记住杨能长


■ 余同友

  1934年夏日的一天,傍晚时分,皖赣边界东至县黎痕老街杨家大院里,23岁的我大伯正教着10岁的弟弟写毛笔字。读过七年私塾的他,是村里的文化人,村里很多人家的对联都是由他书写的。这时,突然从村外传来一阵枪声。

  我大伯一愣,他摸摸弟弟的光头,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交给弟弟,对他说,你把这个收好,回头交给爸爸,一定不能丢了。弟弟茫然地点点头,眼看着这个哥哥越过自家的墙头,往后山的山岗上跑去,随即便消失在视野之外。

  不一会,一群带着枪的国民党士兵闯进杨家老宅,屋里屋外搜索着,他们没有搜到什么东西,便朝后山的山岗上追去。杨家人忧心忡忡。弟弟将那张纸交给了父亲,父亲看了一眼,对他说,任何人问你,你就说哥哥从没有交给你什么东西,他把所有的东西都带走了。弟弟点点头。

  天黑下来了,村子里的狗在最初的狂吠之后也渐渐平静下来。其实,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不止一次了。弟弟只知道,自从来了一个叫方志敏的人,村子里有很多人都在做一件叫作“革命”的事情,哥哥就是其中一个。此后,便经常有士兵带着长枪闯进村里抓人,村子里枪声不断,也便不断有人失踪,失踪的人有的过几天就回来了,也有的再也没有回来。那么,哥哥这次会不会回来?弟弟想到这里,忍不住哭了起来,父亲抱紧了他,对他说,别哭,你哥不会有事的。

  第二天,那些穷凶恶煞带枪的士兵们走了,可是,哥哥并没有回来。杨家人决定上山去找。后山很大,树多林密,山高岭陡,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第三天,全村人出动,弟弟也跟在村人后面。终于,傍晚时候,他们在一条山岗上找到了哥哥。

  弟弟看见哥哥半倚在一棵树干下,他面朝江西方向,过了这道山岭就是江西了,那边有很多干“革命”的人,哥哥是不是要到山那边去?大家喊着我大伯的名字,可是我大伯没有应答,他已经应答不了,他遭了蛇咬,腿肚子肿得水桶粗。三天里,他就在这里躺着,没吃没喝,他为什么就不朝村子里喊几声呢,说不定,我们听到了就会来救他呢。在弟弟的一路哭声中,人们把我大伯抬下了山,为了防止那群带枪的国民党士兵再来找麻烦,只好草草将他埋了。

  上面关于“我大伯”的故事,是一个叫杨祥珍的女人对我说的,那个“弟弟”就是她的父亲。

  我是在2015年7月的一个傍晚时分进入黎痕老街的。

  7月的傍晚,阳光还很强烈,从空调车里猛一走出来,眼镜上立即蒙了一层雾,老街似乎成了黑白影片中的片断。我站定了,看看四周,除了几幢稍显老旧的砖木结构老房子外,和全国所有的小村镇一样,整个街道上多是新建的二层小楼房,百货店,农资店,五金店,手机店,小诊所,稀稀拉拉地排开去。这景象距我想象中黎痕老街有所不同。我们这次奔波数百公里来到这里,是因为从相关资料上查阅得知,这里曾是中共皖赣边区特委领导机构所在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集结地,方志敏曾数次居住此地,整条街道上,有红军抗日医院、苏区造币厂、印刷厂等等,可是现在已经很难觅到当年场景了。

  我有些失落,就在这个时候,杨祥珍走了过来。她说她是从自家的裁缝铺里看见我们的,她从我们车上的车贴“重走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之路”猜到我们的目的。她主动提出要带我们去看当年的革命遗址和烈士墓。就在她带领我们寻访旧址的路途中,她对我讲述了她大伯的故事。

  我问她,你怎么知道你大伯的故事呢?她说,我父亲告诉我的,我父亲临去世,一再交待我清明冬至两节一定要到大伯的坟头上祭扫,因为大伯去世时才23岁,没有结婚,没留下后人。你大伯难道没有葬在烈士墓里?杨祥珍摇头说,没有,他因为识得字,跑得比兔子还快,就成了红军通信员,他把那份重要文件丢下后,想引开国民党士兵视线,跑到江西那边去找队伍的,不料却遭蛇咬死,那时只能草草立个碑,碑上无名无姓。

  那你知道你大伯的名字吗?我问。她点点头,在我的采访本上郑重写下了三个字:杨能长。

  当我们离开黎痕老街时,已是暮色四合,我坐在车上,连夜赶到黟县,那里有我们下一个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采访点。车窗外,云霞灿如胭脂,青山隐隐,卧在山间水畔的徽派民居粉墙黛瓦,美不可言。我心中忽然涌上一种庄严的感觉,我又想起了杨祥珍对我说的故事,想起了在墓碑上无名无姓也没有烈士名分的杨能长,在那寂寞的山林里,那个写得一手好书法、跑得比兔子还快的年轻人,会不会孤单落寞?

  我这时特别想对车窗外这片安宁美丽的时空说一句——

  记住杨能长!

七月,我们的三次疼痛


——感受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之路■ 李国彬


关于衣服的几种设想

  这件遗物有关红军——用头发编织的背心。是缘于贫乏还是表达?该赞美还是悲切?这件发衣织于1934年的冬天,为什么至今还那么亮丽?这些都是哲学命题,需要慢慢想才能明白,并值得胜利者去一根一根地譬喻和假若。

  假如是母亲送给儿子。那是一种多么稠密的焦虑,又是一种多么纤细的痛。一根发丝能代表一句话吗?那么母亲的嘱托该有多长!假如是妻子送给丈夫,那绝对不是一次的凝望和屏住呼吸。发丝与发丝的每一次交集,都如伤口的撕裂和愈合,将伴随着一种奇特的心跳和尖锐的沉重。假如是姑娘送给情郎,就更值得探究和鉴定。第一根是定情,第二根是血誓,第三根是约定,剩下的还有许多。

  “许多”是一种白发苍苍的样子,是漫天大雪。您看,当年那个送郎参军的姑娘还站在村口,一直在被忠贞仔细地修饰,被英魂深情地遥望。

  假如是女儿送给父亲,假如是妹妹送给哥哥,假如……

  为什么不为这样一个群体假如呢?我们称他们为人民,因为有梦,每根发丝就成了一种表态,成了万众一心!

  你看,这件发衣织于1934年的冬天,为什么至今还那么亮丽?那是因为有期盼的粘度,有情人的体温,又被相思反复包浆,再加上工农的力量。

别以为我不知道

  在谭家桥,在一片被绿色浸透的树林里,有十几座红军墓。我们说的这种墓不是那种大土堆,那很占地方,会让整个山坡显得肿胀。这些墓用普通的大理石砌成,尚不到两个平米。还好,这里风景不错,山已经年,葳蕤而繁华,繁华到十分敏感,你若去碰它,草便要抽出新色,花也要重开。还有这小雨,飘飘洒洒时,满山便诗意淋漓起来,如娇弱的喘息,一草一木也斯文得让人着迷。你们就住在这里,非常满足。你们说这个地方很宽大,是这个国家最好的小区,有点奢侈。

  别以为我不知道。都说胜利后就能和子孙们同享桑梓,对于你们来说,战争中果然没有这种巧合;如今,外面的喧哗,还有这极大丰富的物质世界,与你们也相隔甚远。你们的宽大是一种什么样的宽大?你们的奢侈能否写进每平米上万元的楼书?在这异常寂静的夜晚,当山下传来阵阵歌声,你们却在浓郁的黑中沉了底,此时冷不冷?真无畏孤单和无聊?还有,据说,你们不再会被这代人置顶,正在民间一帧一帧地羽化,显得略旧,如流星渐渐划过集体的记忆。

  喂!这还不能让你们沮丧?没有,你们在微笑,因为你们的碑前有香火的残根和爆竹的碎屑,还有一些霍然就红透了的花朵。这些都有关祭奠,有关恭敬,意义十分宏大。朝觐者正如我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宗祠,把你们写进了民族的家谱。
你们到底去了哪里?

  这个地方叫黎痕,北上抗日先谴队的休整地。清晨,一阵号声,远方的战事叫走了部队,你们——200名伤兵则留在了这里,此后再也没有了音讯。

  关于你们的行踪,共和国打探了70年。那一片片的映山红就是人民的深刻想象。在这样的寻亲路上,我们最终还是听到了一则伤心的故事: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包围了你们,然后像摘去鲜活的枳,你们成了圣果,黎痕成了生命的裸枝。

  于是,有人把你们写成了诗。所有的诗句都咸,因为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红肿的哭字。也出现了许多传说,说你们去了桃花坞,做了鱼,一条一条的,很俊!又说你们去了雨巷,成了一顶顶油布伞,亦步亦趋,遮挡着一句一句的呢哝软语。

  这些都没有说服我,尽管那高大的纪念碑庄严肃穆,显得振振有词,我却认定这都是一场误会,是演绎。

  你们到底去了哪里?

  9月3日,在天安门,我们将举行抗战胜利大阅兵。这是一次民族示强的盛会,是中国人一家又一家最为敞亮的一天。许多人都要在这个场合表达自己的自信,都要面对蓝天默默宣誓。你们一定不会缺席,因为你们曾慷慨激昂,把年轻的生命都入了共和国的大帐,你们的到场是一次国家邀约!

  那么,我们就来猜测一下你们的座位和出场顺序。

  你们就走在三军仪仗队的前面—— 一个民族不仅需要脊梁的坚硬,更需要灵魂的指引!

重走抗战路


(组诗)


■ 许多余


在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因为庸俗……”人类发起了战争在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我看见了武器落后的枪炮尚不足以射杀敌人先烈们以信仰对抗野蛮的侵略怒火燃烧着饥饿和寒冷怒火中烧的战士们尸骨未寒就被风雪掩埋在昨日

历史的口述者

我们到达祁门散落在阊江河古村落孤儿般隐藏在现代文明之中“大抵东人资负载,南人善操舟,西人勤樵采,北人务山植。 ”不见樵夫不见操舟者种植之人日益稀少青石板的缝隙中填入水泥像如鲠在喉的战战兢兢的口述者“当年,他们就是在这里开会……在这里布放……在这里战斗。 ”历史的口述者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他们祖上的荣光仿佛他们自己也刚刚从战场归来

重走抗战路

山路弯弯曲曲像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我们正一步步走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我小心翼翼地走路小心翼翼地过桥小心翼翼地和老人们说话仿佛脚下的尸骨未寒仿佛岩石上的血迹未干仿佛声音一大就会引来敌人如今战争已经远去也不需要革什么命可和平年代的人们从未放弃“假想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00:07 , Processed in 0.7738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