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紫祠与新四军的情缘

[复制链接]

54

主题

54

帖子

16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2:1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到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境内的金紫祠,许多人并不陌生。这里既是千年古镇潜口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也是古徽州望族汪氏盛极一时的佐证。资料显示,潜口村金紫祠,明代建筑,宋隆兴二年(1164年)赐建,明正德九年(1515年)迁于现址,嘉靖、万历时扩建,清康熙三年(1663年)大修。该祠位于潜口村村口,坐北朝南,通进深达196米,占地近7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牌坊、三源桥、棂门、戟门、碑亭、仪阖、露台、驰道、回廊、享堂、寝殿。寝后配有坐西朝东之汪华公庙,为祭祀汪氏先祖越国公汪华而建。现存建筑为金紫祠坊、戟门、碑亭、后寝及汪华公庙部分建筑,其它建筑遗址尚存。
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厚重的汪氏祠堂内,发生了一段名载史册的红色故事。
1937年10月,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组建新四军。次年2月,新四军军部下达命令,要求部队在岩寺集结。3月,由湘鄂赣、皖浙赣游击队组编的新四军一支队最先到达,驻扎在潜口村。当时的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就曾住在金紫祠内。由于新四军在岩寺集结已经过去80周年,当时的见证人几乎所剩无几,记者访遍潜口村,尚存的见证者也不足一二。
今年62岁的潜口村为民办事员胡善委告诉记者,新四军一支队在村内驻军的事情,村民大多都知晓,基本上都是村内老人口口相传传下来的,自己小时候也听村中长辈说起过这件事,但没有亲眼见证,就没有发言权。目前,村内尚存至少两位高龄见证过新四军一支队进驻潜口,其中一名老奶奶今年已经102岁,意识不清,需要亲人贴身照顾。第二位便是今年95岁的潜口小学退休教师胡乃敏。
在胡善委的引导下,记者来到95岁的胡乃敏家里。记者在胡乃敏家看到,这是一栋典型的乡村楼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胡老虽已95岁,但耳聪目明,语言清晰。“村口的金紫祠就是以前新四军一支队的驻地,他们晚上在那里休息,白天就在村头训练”。 胡乃敏介绍说:“村内原本有位高龄老人名叫杨家驴,新四军的官兵曾在他家住过,但杨老去年过世了,在他家发生的一些故事我们就不清楚了”。
据胡乃敏介绍,新四军是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可以说是铁的军队,铁的纪律,但他们又不失人情,对村民格外礼貌尊敬。比如他们训练时,喊杀声很响,但他们在与老百姓交流的时候,就轻声细语,住在村民家里,他们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反而总是觉得打扰了农家,他们看到农户家缸里水没了,哪怕没用多少,他们都第一时间去挑水,帮忙去打柴,把村民家打扫的干干净净。
      胡乃敏还回忆说,当时新四军的官兵在潜口村内主要集中在金紫祠附近,他们一个排一个排的居住在一起,白天训练时不打实弹,听不到枪响,还经常到学校去上课,宣传抗日,教唱革命歌曲等。“村口有个中竹岭的地方,以前全是小山坡,新四军来了后,把山坡改造成平地,平时就在这里训练,他们还在训练场中间垒起了土堆作为指挥台,带训的长官就在这个土堆上指挥部队”。
      采访中,胡乃敏讲起当年新四军的故事,始终很激动。他说:“如果没有战争时期那些无名英雄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舒坦的日子,虽然现在很多事情至今还有印象,但时间上很模糊了,年纪大了,也很难再去回忆。记得当时新四军中有一名军官,姓名都不记得了,字写得相当好,当时村中墙上写了很多标语,都是他写的,后来这些房子有的没人住了,有的倒了,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标语也找不到了”。
      记者注意到,通过胡乃敏的介绍,以及一些可查的资料记载,老人的记忆还是不错的,至少当时的大致情况都能回忆出来,他口中的帮忙挑水、砍柴等,不就是红色军队一直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吗?而且,胡乃敏老人口中的介绍,更让记者深信:新四军是一支铁的部队,他们嫉恶如仇,对敌人绝不手软,对人民却尊敬,热爱,相濡以沫,他们无愧于历史的称谓,是一支实实在在,铁骨柔情的铁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7 03:58 , Processed in 0.5326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