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梓溪,绿水青山涌动红色力量

[复制链接]

86

主题

86

帖子

25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0:43: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革命老区梓溪,青山绿水,生态优良,这里民风淳朴,自古就有泉水养鱼的传统。战争年代,红军、新四军伤病员在村中红军医院养伤,村民用泉水鱼汤为伤病员提供营养,留传佳话。时至今日,梓溪依然注重深耕革命老区的价值内涵,修红军鱼塘,搞红色旅游,带领村民创业致富。3月22日,记者走进梓溪,聆听那些血雨腥风的红色故事,感受绿水青山中涌动的红色力量。


      行走在梓溪村,红色成为最大最亮的主题。当年经历烽火岁月的老人,虽然多已逝去,但他们的故事仍在流传。其中,汪祀孝就是支红户中比较突出的一位。
      3月22日,记者见到了汪祀孝的小女儿汪兴枝。谈起父亲生前的支红经历,她感慨地说,父亲去世已经30多年了,他生前多次提起过当年为红军当联络员的故事:“父亲说,当时很多后方所需要的物资,都是通过他送到村里来。因为以前这里的木头是要通过水路放排到杭州去卖的,在杭州换了物资,再由他负责带回来。他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但觉悟很高。为红军做了很多事情。”
汪兴枝家旁边有一栋老宅,据说是红军来时曾经住过的房子,现在已经是村里重点保护的老宅,上面有“红军、新四军会议中心”的字样。梓溪老区属于方志敏创立的中共皖浙赣革命根据地中心之一。
      据了解,这栋房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当年就是红军在村里活动的主要场地。汪兴枝的婶婶,已经99岁高龄的谢元好现在还住在这里。汪祀孝一家都是支红户。汪兴枝说,当时红军在这里开会,父亲和叔叔、婶婶就负责站岗放哨,由于这里位置比较偏僻和隐蔽,敌人不易察觉。
      汪兴枝的母亲程时好在丈夫汪祀孝的影响下,也热心地为红军做事。她和村中的其他热心妇女一样,经常帮助游击队做鞋,主要是做布鞋及打草鞋。每个女子都是有一定任务的,鞋做好后就偷偷地藏在水缸的底下。游击队一般大约2个月就来收一次。一般一双布鞋的报酬是两升米左右。汪祀孝从为红军做联络员开始,一直到后来为新四军做事,作为村中的支红“堡垒户”,汪祀孝一家的支红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汪善康展示父亲汪祀丰着新四军军服的唯一照片)
      记者了解到,梓溪村民不仅支持拥护红军,还有汪善福、汪志平、汪祀丰、汪其众4位村民曾直接参加游击队,为革命奉献力量。村民组长汪跃良告诉记者,梓溪村村民汪善福、汪志平、汪祀丰、汪其众原是村中保家队队员,负责皖浙赣支队的被服厂和医院等地的保卫工作,成为新四军后参加战斗,跟随部队解放溪口等地,一直到芜湖接应渡江部队南下。目前,4人中尚存的就是村民汪志平。
      记者来到汪其众家中,其爱人余仕宜今年已经92岁高龄。她告诉记者,丈夫是1947年参加新四军游击队的,曾经历过多次战斗。虽说年代久远,她仍记得有一次战斗中,丈夫身边的战友死伤大半,丈夫也受了伤。解放后,丈夫随部队到芜湖,后来因身体原因回乡休养,没几年就因病逝世。丈夫死后,余仕宜传承了丈夫的精神,担任村妇女主任、妇女队长,为村民服务。一直干了45年,她本人还获得全省三八红旗手证书和奖章。
      汪善福是梓溪保家队首任队长,1947年2月,正式参加皖浙赣游击队,参加过多次游击战役,解放后,家迁往溪口镇山培村,在县独立二营武工队任队长,后转地方任江潭乡乡长、溪口公社书记、溪口供销社主任等职。
      汪祀丰1947年在梓溪参加游击队,参加过不少战役,后在皖南军区任司务长,转业后,任矶溪乡文书、板桥乡信用社主任等职。在梓溪村口,记者见到村民汪善康。他是汪祀丰的儿子,今年66岁。汪善康带着记者来到家中,指着一幅父亲的军装照告诉记者,“这是我父亲唯一的遗物了。”照片中,汪祀丰穿着军装坐在凳子上,一条腿微微盘起,神情略显紧张,帽子上的那颗红星依旧闪亮。“父亲是1947年出去的,参加新四军游击队独立营,担任司务长,主要负责伙食、衣物等,在江西婺源、祁门战斗过。”汪祀丰说,父亲当年和他说过,部队有一次打渔亭的时候,战斗十分激烈,打到后来连他这个司务长都要上阵打仗。当时,一颗流弹穿过他的帽子,将帽子打飞了,差一点就牺牲了,十分惊险。
      1953年,汪祀丰在屯溪黎阳部队改编的时候转业回家,之后在江潭一个村担任村支书,后来又到樟前高级社、信用社工作。汪善康说,父亲1974年去世,除留下一幅军装照,原来还有公文包、长刀,都是父亲当年用过的,现在只剩下照片了。
      汪善康家中有六姐妹,三男三女,他是家中老大。“父亲的英勇事迹对我影响颇深。”汪善康说,他一直以父亲为荣。
      汪志平作为直接参加月潭战斗的游击队员,今年已经92岁,患有老年痴呆。在汪志平家中,记者见到了躺在床上的汪志平。儿子汪金培说,父亲前段时间摔了一跤,脚摔断了,一直躺在床上,如今已经不会说话了,平时都由儿媳妇程十云照顾。对于父亲参加游击队的事情,汪金培和媳妇都表示知道,以前也常听父亲说起,一家人均为此感到自豪。
      在这里,每一地块都深藏着一段“梓溪烽火”记忆,每一座山头都诉说着无数英雄儿女血战梓溪的动人故事。汪跃良告诉记者,梓溪曾经为保护红军、支持革命作出巨大贡献,至今村内还保留着红军游击队会议中心、皖浙赣支队的被服厂和医院、红军宿营地、红军廊桥等十余处红色遗址。
其中,红军廊桥位于梓溪村水口的小河上,为进村必经之地。原名仰题桥,为清代雍正四年(1726)间所建,为五间单孔石拱廊桥。长16.7米,宽4.2米,高约5米。以前,红军、新四军在此活动时,都在这设置一个岗哨,一旦发现敌情,就及时报信。解放战争期间,还在廊桥的上方架设了两挺机关枪,以防万一。1994年,老兵汪清河回乡探亲,看到廊桥年久失修,于是捐资重修此桥,续写佳话。
    “以前进梓溪村这边是没有路的,解放以后才修建起来,红军路就是从桥头开始,过廊桥,沿着小路到村庄。1933年前后红军到这里活动时也就是这么走的,村里是他们的生活区,往里走就是游击区。”汪跃良带着记者行走在红军路上,边走边介绍说,梓溪村在解放战争时期陆续建立了一整套的后勤保障系统,主要建在山坞内。其中皖浙赣支队被服厂,当时有缝纫机8台,工人20余人,厂址在双源坞内,竹棚由梓溪村民搭建而成,被服厂的黑布都是从外地运来,有几十匹,现已初步修复;皖浙赣支队医院的院长叫郭龙,医生叫郭连根,院址在塘坞里湾,棚子也是梓溪人搭建的,包括厨房、宿舍、医疗所,由梓溪村人负责供应粮油,时间长达一年多;在柿树湾也曾搭建过一个竹棚,那是日用品保管处,主要是保管毛巾、鞋、袜等物品。“那里就是弹药保管处,用墓穴做掩护,枪支弹药就放在里面,解放后,有村民在这附近挖到手榴弹、枪、刀等物件。”汪跃良指着一处山坞说。此外,还有两处粮油保管处,一处是在汪雁坑湾的大石壁底,搭建了一个竹棚,里面有两个粮仓,可以存放几千斤稻谷,面积有20多平方米,另一处在泥池里湾内,都曾有专人保管。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红色记忆,发挥红色遗址教化育人的作用,近年来梓溪加大了对红色故事的搜集整理,以及对红色遗址的修复和保护。目前,村内红军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往汪村查山方向,由红军廊桥——长山(小型弹药库)——塘坞(粮油库、弹药库)——双源坞(红军医院、被服厂)——红军亭——下汰医院;另一条是邻近的黄连方向,由红军廊桥——皖浙赣游击队会议中心——游击队宿营地——黄连村。汪跃良表示,村内游击区域还没有打造好,下一步准备把一些遗址逐步恢复起来,让每一个来梓溪的人,通过走红军路、听红色故事、参观红色遗址,感受那段“梓溪烽火”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6 11:43 , Processed in 0.0761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