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皖南革命摇篮”石屋坑——革命传统不能忘

[复制链接]

226

主题

225

帖子

67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0:23: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

坐落在鄣公山北麓的革命老区石屋坑是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的一个村民组。古老的石板桥,青色的石板路,蕴含着厚重的红色历史,被人们称为“皖南革命摇篮”。


位于休宁县石屋坑的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
时光回溯到土地革命时期战火纷飞的红色岁月,在1934年12月方志敏与刘畴西等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撤离皖南苏区柯村之后,时任团长和政委的熊刚与刘毓标率领一直在皖南继续坚持斗争的红军皖南独立团精编后的部队100多人,遵照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的指示,于1935年4月,由赣东北德兴县广田返回皖南独立开展游击战争,在途经鄣公山、莒君山、石屋坑时,他们发现这里地处皖浙赣三省四县(婺源、休宁、祁门、浮梁)边界,山高林密,敌人不大注意,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于是在此开辟了游击根据地,而且决定留在这里进行抗日宣传,开展秘密工作,发展党员,建立了鄣公山、莒君山、石屋坑3个党支部及农民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一个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5月,关英及李步新、王丰庆等亦汇集于此。1935年秋,关英向皖南转移,由刘毓标等带到了石屋坑一带。后来也就是说自1935年秋至1937年初,石屋坑和高舍成为中共皖浙赣省委(省委书记关英,省委委员包括余金德、滕国荣、王丰庆、李步新、刘毓标、江天辉、赵礼生、邵长河、何英、余熙庆等)机关的常驻地,附近这一带成为整个皖浙赣边区游击战争的中心,红军独立团也经常在此活动。
石屋坑村2l号当年村民张志周的老屋,上下三层,背倚青山,俯瞰全村。这所房屋,貌不惊人,与其他民居无异,却书写过辉煌的历史。它是中共皖浙赣省委领导机关的具体驻址,成为三省40余县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这里在底层,当时是一个女裁缝做掩护,二楼是省委书记关英同志的住处和省委开会、研究工作的场所,三楼是省委的小印刷厂,各种文件和传单就从此处撒向四方。1936年4月,关英、李步新、刘毓标等人就住于此。后来,为了对付敌人的“清剿”,石屋坑农民团和赤卫队在附近的葛腾坞、野猪塘、螺丝塘、尚岩里等密林中,撘了10多个山棚,让关英、刘毓标、余玉堂、李步新、刘毓标、倪南山等人分散住到那里,还将红军医院设在尚岩里棚处。
诚然,谈及石屋坑的光荣革命史不能不说小岭头战斗和平鼻岭伏击战以及兵折六股尖的几件往事。
小岭头战斗:1936年10月,红军独立团路过休宁县流口大连时,敌军杨自立调集200余人对我游击区进行“清剿”,红军在小岭头伏击敌人,消灭敌1个小分队,伤敌1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10余支以及电话机等战利品。)【在小岭头,有一株古树下埋着两名无名烈士;树的正上方,是村中张德彬、张淦年两名烈士长眠的地方。】
平鼻岭伏击战:1937年1月,关英、熊刚、刘毓标、李步新率独立团在石屋坑宿营,侦察到敌四十六旅一股出动,独立团立即选择平鼻岭组织伏击,结果生俘敌连副1名,打死打伤敌军数十人,缴获枪支七八十条。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休宁县六股尖是中共皖南特委和皖浙赣省委先后领导的皖南红军独立团经常出没的地方。1935年12月,红军独立团的30多名指战员经鄣公山由赣入皖,翻越六股尖时,突遇暴风雪,被活活冻死在山上。后来,当地老乡上山时发现,他们或呈坐状或为站姿,身上还挂着半尺多长的冰溜子。(2001年,休宁县人民政府曾建有“六股尖烈士陵园”,这数十位无名烈士,长眠在苍松翠柏之中。)
此外,石屋坑人民还踊跃为红军游击队筹办军需物质,或带路,或传送情报;并不怕牺牲,积极保护省委,掩护领导……
刘毓标在《战斗在皖浙赣边》的文章中,深情地回忆道:“石屋坑当时全村都红了,这个村的党支部和群众,为扩大游击根据地、掩护省委、支援红军等作了很大的贡献。省委机关当时不过十人,没有什么武装,但情况紧张时,省委总能待得住。为了麻痹敌人,关英同意村里派人到汪村要求保安队驻防,敌人派了保安队驻在石屋坑,并筑了碉堡,但省委机关和关英同志仍然在村中。石屋坑群众还在附近山上搭了许多山棚,给我们保存少量物资、收容伤病员。石屋坑党支部还派人打进保安队当兵,了解敌人内部情况,及时向红军报告;还经常派人到碉堡里去喝酒打牌,麻痹敌人,掩护我们开群众会。有一次,关英和我们几个人正在村里一家楼上研究工作,忽然保安队来了,情况很紧张,村里的群众很快行动起来应付敌人,使我们摆脱了危险而安然住在村中。由于敌人封锁很严,我们的物资供应发生很大困难,群众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到外面买我们所需的物品。村子里的妇女还组织了缝纫组,我们部队的冬衣基本上都是这里做的。部队缺子弹,我们一方面在战斗中向敌人要,一方面由群众想办法买,再就是通过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搞,有时还能搞出整箱的子弹。关英身体不好,经常要打针吃药,这些针药,大部分都是石屋坑党支部想办法搞来的。诸如粮食问题、伤员问题等等,都是群众给我们解决的。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如果离开广大群众,就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皖浙赣省委和红军独立团正是因为扎根在群众之中,所以在较长时间里,能够以婺源的鄣公山和毗连的休宁石屋坑一带为战略基地和工作中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编撰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皖浙赣边游击区概述》中则指出:“皖浙赣边游击战争还带有明显的军事斗争地方化特点。其直接原因是领导干部多数长期从事地方工作,驾轻就熟,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使最艰难岁月,分散于各地的红军游击队也能得到地方党组织掩护和人民群众支援,坚持到最后胜利。”
村口的”流芳亭”是1993年2月休宁县委、县人民政府筹资修建的,并且立碑铭书,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激励后人。亭中黑色大理石的石碑上,正面的碑文追述了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石屋坑人民抛颅洒血、奋勇抗敌的英雄壮举,仅36户98人的小山村,就有20多人被抓坐牢、7人献出生命,有的甚至牺牲全家也在所不辞。其中休婺中心区委书记张志流在敌人“并村”后,为了保护中心区委和伤病员,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波,弄粮弄药,不幸被捕,受尽敌人拷打,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两个儿子张仲云、张仲宏参加红军后相继牺牲。石碑背面镌刻着刘毓标将军于
三年游击战争,石坑贡献最优。
只为革命需要,甘愿流血抛首。
全仗赤诚群众,使我活动自由。
敌虽进村驻守,省委高帎无忧。
我登高楼议事,敌在村中盲游。
我开群众大会,敌蜷龟壳发愁。
我军经村通过,无需丝毫担忧。
人民功如繁星,恕我未能叙就。
今日有幸尚存,更加怀念战友。
胜利来之不易,先烈永垂不朽。
黄山市委党校县干班学院在石屋坑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6 19:13 , Processed in 0.0693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