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 柯村暴动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驻柯村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115

帖子

34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9:5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重要的活动地、会师地,同时也是新四军的成军地和东进抗日出征地。周恩来、方志敏、叶挺、陈毅、粟裕等都曾在黄山工作过、战斗过。
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风景区西南麓的黟县,县域面积857平方公里,人口9.5万,素有“世外桃源、画里乡村”之美誉。作为黄山这块神奇土地上的鲜红一角,1934年,黟县柯村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革命暴动斗争,书写了皖赣土地革命史的光辉篇章。
——时针拨向2014年,当年的“柯村暴动”距今已整整80年的时光。而今天,这片土地上曾经弥漫的硝烟、回荡的呐喊声,已经隐没在奔流向前的历史长河中。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鲜血的柯村,早已旧貌换新颜,作为革命老区的黟县,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热土之上,80年前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柯村暴动,打出了皖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北枕黄山,南望白岳(齐云山)的黟县,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是全国建县最早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生态绝佳,处处青山绿水,田园相依。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生态底蕴的地方,又在近代中国孕育着红色的革命火种,在皖南逶迤的苍山绿水之间,燃起了工农革命的冲天烈焰。
1934年的一声枪响,使得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的黟县柯村,赫然在浩瀚的红色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是年,柯村地区大旱,地主豪绅勾结官府,催租逼债。由刘毓标任书记的太平中心县委作出秋收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8月21日,中共太平县委遇突变情况提前组织暴动,柯村一带3200余名贫苦群众掀起暴动高潮,迅速推翻了国民党地方乡保政权。9月2日,以宁春生为政委、从赣东北前来支援的红军游击大队和干部300多人到达柯村,为暴动后巩固革命成果提供了保障。同年10月,中共太平县委成立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宁春生当选主席。
1934年7月,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1934年12月10日,寻淮洲率领下的19师同由方志敏、刘畴西率领下的20师在汤口胜利会师,8000壮士情绪高昂,红军声威大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迂回转移,两次经过黟县。第一次是12月18日至23日,第二次是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途经黟县百余村庄,历时8天,行程150多公里。根据方志敏同志“紧握 枪,任他风暴”的指示精神,柯村苏区转为游击区,暴动武装组建成红军皖南独立团,熊刚任团长,刘毓标任政委,由此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游击战争。
柯村创建的皖南红军独立团,在掩护皖南苏区转为游击区后,转战在皖浙赣边,扩大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为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柯村暴动取得胜利并成功创建皖南革命斗争中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使我党在残酷的斗争中培养锻炼了刘毓标、宁春生等一批党的骨干力量,三年游击战争形成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有效牵制了国民党的兵力,紧密配合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支援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的行动。薪火相传,黟县在新的时代上跨越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05:46 , Processed in 0.0785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