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徽州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9:36: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

《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

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

设立地级黄山市

绩溪划属宣城区

加之49年婺源被划入江西

徽州被掐头去尾,分属两省三市

行政区域上从此已无徽州



1998年4月17日,李辉在《人民日报》“大地周刊”发表《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


徽州地区被撤销之后

人民日报曾刊载《可惜从此无徽州》报道

陶行知夫人吴树琴则强烈呼吁恢复徽州地名


作为一个曾经存续千年的行政区域

徽州早已支离破碎

故园风雨后,何处是徽州





我从山中来


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徽州

在地质时代是原始江南古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2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280多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

举世闻名的黄山和道教圣地白岳齐云山横亘其间

高低起伏的五龙山系是安徽和江西两省的界山

而位于徽州东部与东南部的天目山系

则是安徽和浙江的界山






黄山的云海、奇松与怪石,摄影师@方托马斯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徐霞客




白岳齐云山,摄影师@方托马斯


丘陵广连、河谷纵横

谷地及盆地被穿割围合,形成若干自然群落

并因此构成各县的境域、镇域和村域


全境之内,千溪百川

以黄山山脉为界,分趋南北,各奔一方




黄山以南

有流入钱塘江流域的新安江水系

和流向鄱阳湖流域的阊江水系、乐安江水系

黄山北坡

则有直接流入长江的青弋江水系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

发源于休宁县西部五龙山六股尖(另说为五股尖)

有两大支流

南支称率水,北支称横江

于屯溪附近的老桥下汇合为新安江

其干流经休宁县、歙县至街口入浙江千岛湖




歙县新安江,摄影师@方托马斯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李白


正是在黄山、白岳以及众水周流的环境之中

诞生了摹写家山家水、崇尚天地是吾师的新安画派



渐江《黄山图册》(部分)


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影响了清代以来山水画的美学取向

近代声名彰显中国画史的黄宾虹

更是新安画派的集大成者



黄宾虹像(1865—1955),安徽歙县人


徽州位于北纬30度周围

湿润的季风使这里雨量丰沛,四季分明

非常适宜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

以及农田作物的种植培育


红苋调灰种塝田,落苏扁荚竹篱边

枯松高架北瓜络,羊角签排豆蔓牵

——《新安竹枝词》


徽州山区优质的林木和茶叶等土特产品

质量上乘,远销各地



山山是森林、处处有竹海,摄影师@清溪


种类丰富的山珍野味、河鲜水产

造就了“轻度腐败,盐重好色”的徽菜品格



徽菜讲究就地取材,以鲜取胜,摄影师@方托马斯



“桃花流水鳜鱼肥”,摄影师@方托马斯


徽州乡民天性亲近自然

自发保护村落后龙山、水口林的意识极强

而徽派建筑便是这种“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宏村南湖,摄影师@方托马斯


徽州民居多借助山水,师法自然

强调自由布局,没有固定模式

“其依山者因山而建,其临水者沿水而筑”

建筑群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形成了优美的村镇风貌




黟县南屏之晨,摄影师@方托马斯


数不清的古村落

打开了一个气象万千的风水徽州

风水说认为理想的聚落选址应该是

人居处北面有群山,南面有低丘呼应

左右有护山林环抱,中间堂局分明

地势宽敞曲水环绕




早在南朝时期

梁武帝就曾热情称颂“新安大好山水”

而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歙县人陶行知

则视徽州为“东方的瑞士”



上下两千年

先秦对徽州地区的记载几乎只有一句

“扬州之南境,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

但随着各地多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面世

这些堙没在黑暗中的时期重见天日


1974年冬

考古学家在新安江下游浙江建德的山洞

找到一颗牙齿化石

距今大约有5万年左右




这也意味着地处新安江流域的徽州

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山越土著


50年代末以来

屯溪西郊弈棋发掘的8座土墩墓

跨度从西周到春秋和战国早期



屯溪弈棋出土的春秋云纹五柱铜器


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乐器等文物

工艺精湛,纹饰多样,种类丰富

这时徽州地区先民主要是百越人中的一支

史称“山越人”


最早的行政建置


先秦时期徽州一直属于山越土著的势力范围

对这里设立行政区、实行管辖始于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中国,将原越国的百姓迁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带

率先在徽州设立黝(即“黟”)、歙二县,隶属会稽郡




一府六县始成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孙吴政权为压制山越人的反抗

索性将歙地一分为五,加上黟,一共六县

辖黟、歙、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县

从原属丹阳郡析出

直接建立了一个新都郡

徽州六县行政建制初具雏形




“新安”从何而来


“新安”常常亦作“徽州”的代称

起因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新都郡被改为新安郡

(一说以祁门县新安山为名,一说取其安定之意)

隋唐时地名在与歙州之间反复切换

这一名称前后也断断续续维持了三百年


武劲之风


东汉末年至隋唐,政权频繁鼎革

与世隔绝的新安一带多受波及

新安人因武力保捍乡土而闻名于世


清代歙县《澄阳散志》便清楚说道:

武劲之风,盛于梁、陈、隋间


这就不能不提到两位代表人物

忠壮公程灵洗(514-568)和越国公汪华(586-649)

他们都被徽州后人尊为有功于乡民的乡土神

汪华更被奉为新安之神和汪王大帝,香火不绝



“古徽州第一伟人”——越国公汪华


一府六县终定格局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划休宁回玉乡并割乐平怀金乡新设婺源县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析黟县及饶州浮梁县置祁门县

析歙县之华阳镇置绩溪县

大历五年(770)

罢废之前同属歙州的北野、归德二县




从此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

长达1141年的“一府(州)六县”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这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中极其少见


宋徽宗赐名“徽州”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以方腊起义平定

改隋时称名的歙州为徽州

辖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县,州治歙县

安徽的“徽”便取自于它(安庆、徽州两府首字)


徽州之“徽”


徽州名称的由来

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大徽村

一说取《尔雅释诂》里“徽者,美善也”



徽,一曰三纠绳也。——《说文解字》


但学界更认同“徽”乃“捆绑”之意

以其命名,表达了宋王朝在经过叛乱之后

企望对这片土地加强约束和统治


清军与太平天国激战于徽州


徽州由于地处长江中下游

1852年至1864年

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重要战场


经此一役,许多徽商“富藏”被洗劫殆尽

徽州生灵涂炭,不少地区几乎十室九空

地区人口因此锐减71%

造成空前的元气大伤

这次兵革之祸也是徽州衰落的转折点




婺源“回皖运动”


1912年国民党裁府留县

徽州所属各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

由于婺源地势上突入于江西

为方便统一剿灭红军

蒋介石一纸训令将婺源划入江西


从1934年到1947年

以徽州文化和其婺源籍代言人朱熹为号召

徽州各界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回皖运动”



回皖运动时期的婺源


胡适等徽籍社会名流也予以声援

使国民政府压力倍增

1947年8月,经过13年的力争

婺源重回徽州怀抱


然而1949年5月1日解放后

婺源又被就地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

从此,婺源彻底脱离徽州版图


小黄山市的设立


1949年解放后,原属徽州的剩余五县

隶属新成立的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徽州专区


随着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

鼓励把黄山的名气传播给全世界

当年10月安徽省委成立厅级黄山管理局



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临黄山


1983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撤太平县并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

加上先前的黄山管理局

并属黄山市(县级)由省直辖


徽州更名,成立大黄山市


为继续扩大黄山在世界知名度

以及带动皖南旅游经济发展

1987年11月27日

黟县、歙县、休宁、祁门四县

均被划入新成立的大黄山市

绩溪则被划归宣城地区

由此徽州作为一个行政建制

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



衣冠南渡,东南邹鲁

为躲避中原地区兵灾与动乱

成千上万的北方人口

先后向江南地区进行迁移

许多望族和仕宦来到了山隔壤阻的徽州


据《新安名族志》和其他相关家谱资料统计

西晋“永嘉之乱”到东晋初期

由中原迁徙并定居于徽州的世家大族主要有

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9大姓氏

这是徽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接收中原移民




自唐代“安史之乱”至五代初

又有孙、廖、潘、范等四十个大姓迁居徽州

这是徽州历史上接纳北方人口规模最大的一次


两宋之际则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接收北方移民

从此奠定徽州族姓与人口的基本格局


何为宗族


中国的宗族制度源远流长

而主要源自中原世家大族的徽州宗族

虽然起源很早

却是宋元时期才逐步定型




而“庶民祭祖不得超过三代”这一规定

经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废除后

遍布徽州各地的宗族发展迅猛

成为徽州乡土社会的纽带


千丁之族,未尝散处


宋元以来

徽州名门望族大多居于一村或相邻数村

村落与居住于此的宗族族姓几乎是绑在一起的

如月潭朱氏、文堂陈氏、汪口俞氏、呈坎罗氏、西递胡氏等



村中主姓为俞姓的婺源汪口,摄影师@婺源老兵


恰如一首竹枝词中的生动呈现

“相逢哪用通姓名,但问高居何处村”


千年之冢,不动以抔


徽州人拥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

格外重视人之生死

先人死后,礼节极其隆重

同时也非常重视先人坟墓的修葺和保护

长年维护,四季清扫


明代歙县人汪道昆《太函集》便指出

“新安多世家盛强,其居室大抵务壮丽,然而子孙能世守之”


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徽州人始终尊奉朱熹“三世不修谱,罪莫大焉”

将修谱视为敬祖收宗、振兴礼仪之大事

徽州家谱的编纂大体

仿造宋欧阳修、苏洵所创的五世图式体例



《绩溪金紫胡氏宗谱》和《古歙严镇镇东堪投吴氏族谱》


徽州家族对家谱格外珍视

倘若丢失或者贩卖

将会受到重至开除族籍的严厉惩罚

正是这种重视,如今明代徽州的家谱

才会占据国家图书馆善本谱牒中的绝大多数


徽州祠堂、女人与牌坊


祠堂是各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

建祠为宗族大事

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



魏然森严的徽州祠堂,摄影师@王寰


“伦莫大于一体,义莫亲于九族”

这一套行为规范千百年来

统摄着徽州民众的日常生活

强化了宗族续存也掩盖了宗族内部的壁垒森严




古时徽州中上层妇女

大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历代徽州女诗人、女画家就有数百人

但在方志、族谱中更为常见的

是众多抚育子女、恪守贞节与孝道的普通女性



徽妇码头送夫经商


她们的品节得到宗族倡导、朝廷旌表

从明朝到清季

徽州的贞节牌坊达到数万座,林立各地

清代学者赵吉士曾写下

“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




为此徽州有“牌坊大观园”之称

牌坊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堪称天下之最

祠堂、牌坊两种礼制性建筑组合在一起

相互衬托营造出浓厚的宗法氛围



棠樾牌坊群,摄影师@每文


徽州聚族而居,最重宗法

宗族构建了徽州乡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也铺就了“江南书乡”的美誉


程朱阙里,东南邹鲁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徽州素有读书传统,宋代就已建立书院


明清时期

徽州更是人才辈出,科第连绵

一府六县共走出1303名进士

成为与苏州并驾齐驱的府一级的科举之乡




其中的休宁县历代则共有19名文武状元

被誉为全国状元之乡




一批批徽州学者更是笔耕不缀,著书立说

据统计,有徽人210种重要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

历史上的徽州学者著述总数则超过8000种


文化江山,大师辈出


“孔子之后,一人而已”

祖籍婺源的理学宗师朱熹

其“天理论”的理学思想核心

在被安徽本家明洪武帝朱元璋加持后

明清两季一家独尊



朱熹画像


“徽州朴学”的开创者休宁人戴震

倡导“求是”的治经宗旨

讥讽宋儒讲求义理乃是凿空之言

开一代学术风气之先



戴震画像


为我们所熟知的绩溪人胡适

注定要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彪炳史册

蒋介石致其挽联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已是一段杏坛佳话



胡适和蒋介石


从理学、反理学到科学民主

徽州一直影响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走势

而这里能成为古典中国耕读传家的范本

与徽商的昌盛和扶持是绕不开的



无徽不成镇


徽州人好“离别”

很早就开始外出经商,初具规模

但在15世纪以前并未对社会造成深刻影响

传统小农社会的徽州

仍是理学家眼中的“诚哉一时之三代也”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万山丛中的徽州,土地资源极其匮乏

“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

为此被迫走上创业之路,以补仓廪不足




“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摄影师@婺源老兵


徽商百业俱营,无货不居

徽州六县各有其主要操持的行业

婺源多茶、木商,休宁多典当商

歙县以盐、典当为主

绩溪主要经营饮食和茶叶

黟县和祁门则以经营布匹、粮食、茶叶、钱庄为多

六县尤以盐、典、茶、木为大宗


徽州盐商


明初朱元璋颁布

支援边疆以获官盐专卖权的“开中法”

弘治五年(1492)

“纳银运司”取代开中法


徽州在两次竞争中都夺得先机

把资本投入传统中国获利最大的官盐业

力克山西、陕西商帮

取得盐的专卖权



《两淮盐法志》记录下了徽州盐商盐务繁盛的历史


由于明清两淮盐运司设在扬州

两浙盐运司设在杭州

徽商在地理上近水楼台先得月

齐趋扬州和杭州经营盐业

乃至形成垄断局面

盐商成为徽商中的中坚力量


徽州典当商


明清时期当铺非常普遍

但要能识货辨货的专业门槛却不低

一般有钱人不敢轻易涉足典当业




休宁人却异军突起成就许多治典世家

如近代文物鉴赏家的歙县人许承尧所言

“典商多休宁人,治典者惟休称能,凡典肆无不有休人者”


徽州茶商


据陆羽《茶经》记载

唐代徽州便已开始大量种茶

明清时期更是诞生不少茶叶名品

如松萝茶、屯绿、祁红、老竹大方等



高山茶园,摄影师@清溪


徽州茶商更是运筹帷幄拓展海内外市场

乾隆年间婺绿就已闻名欧洲

民国时期绩溪人汪惕予更被誉为“茶叶大王”

其经手的“汪裕泰茶庄”享誉国际


徽州木商


“山林之利,我婺独擅”

徽州木商多以婺源人为主

他们是徽州各地木商的盟主

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活动范围近至江西、浙江、江苏

远至云南、贵州和四川

不少城市和口岸

木材贩运几乎为他们所垄断


山是封闭的,水是开放的


徽州高山环绕,峰峦重叠

但依赖发达的水系

还有连接境内外纵横交错的古驿道




徽杭古道,摄影师@三寿小生


徽州商人走出深山

在富庶的江南边缘获得区位优势

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

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一时有“钻天洞庭遍地徽”之说




徽商借盐业雄飞于中国商界

无论从业人数、经营行业与资本

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一度称得上富可敌国


据光绪《两淮盐法志·列传》记载

明清在扬州的著名客籍商人共有80名,其中徽商就占到60名

另据嘉庆《两淮盐法志·商籍》统计

明清在浙江的著名盐商共有35名,其中徽商就有28名


而其中的代表人物

莫过于妇孺皆知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像


徽商的没落


兴也盐业,衰也盐业

道光年间,鉴于盐价奇高

清政府废除盐商卖盐的特许权

徽商也就此丧失世袭的经销盐业专权

两淮地区大批盐商破产


随后的太平天国兵灾

又加之外商资本的接踵而至

清廷财政日糜,对徽商更是课以重税

据历史学家陈康祺计算

光绪十七年(1891)

清政府收厘金白银1500万两

其中徽商就承担了将近800万两


种种因素激撞,导致了徽商的败落

他们的衰落伴随着当时整个民族的风雨飘摇

但不得不说,徽商在中国历史上

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贾而好儒


在重农抑商的蒙昧时代

徽州社会独具一格地进行了文化整合

“读书是功名,经商也是功名”

形成了儒贾相通的新价值观

科举理学、徽州宗族与徽商

始终处于相互影响和扶持的状态之中



“徽骆驼”是对徽商的美称


徽州商人在致富后

多会重视回馈社会,捐款赈济灾民

赞助各类文化艺术,捐资兴学

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

促进地方的文化经济繁荣



文化大观园


尽管千百年来

朝代不断变更,名称不断变化

但徽州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相对稳定

这为徽州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安四宝


自唐朝开始,徽州就成为文房四宝的重要产地之一

不仅有独占鳌头的徽墨与全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

而且在纸和笔的制作方面也曾经辉煌一时

出现过作为贡品的“新安四宝”



徽墨“一点如漆,万载存真”,摄影师@比利


歙砚“厚而坚,朴而重”,摄影师@历险记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即石雕、砖雕、木雕

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

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完好


三雕在徽派建筑中各司其职

砖雕、石雕多用于门楼,木雕则用于堂内



徽州木雕,摄影师@比利


徽州三雕的内容

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和渔樵耕读等

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

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并用




徽州砖雕的传承,摄影师@方托马斯


徽州版画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

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

版画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

其中以歙县黄氏刻工为著名

另有鲍氏、汪氏、汤氏等刻工


后来由于名士文人的介入

发展为名家作图、名工雕梓

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

《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

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清代的芥子园重刊《十竹斋书画谱》


徽州民间工艺还有很多种,影响较大的有

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万安罗盘等


徽剧


至今仍滋养着国人艺术情操的京剧

是二百年前“四大徽(剧)班”进京

吸取汉剧、昆腔之长兼容并蓄而成

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

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




徽州古戏台,摄影师@清溪


新安医学


“肇自北宋,盛于明清”

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

撰、辑医籍460多部

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有——

宋代歙县人张杲写的《医说》

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的《眼科宝籍》

明代祁门汪机写的《石山医案》

江瓘的《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



我国第一部总结和研究历代医案的专著《名医类案》


民俗与方言


“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

徽州民俗属于典型的山区民俗

封闭偏隅的地理特性决定了

这里民俗文化的别具一格和源远流长


徽州的民俗活动主要有

抬汪公、抬社公、舞龙灯、目连戏、跳钟馗、傩舞和抬阁等




婺源甲路抬阁,摄影师@Away




歙县鱼灯会,摄影师@方托马斯


徽州方言又称徽语

是广义上的吴语,可属吴语徽严片

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和发音


徽州各县的语音差异也极大

《徽州府志》称“六邑之语不能相通”

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也说

“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



VI

永远的徽州


自1946年春天复旦大学方豪教授  

在南京发现徽州文书

首次引起学界的注视后


徽州文书已经历了

三次大规模的发现与流传

随着1980年后徽学研究的兴起

对徽州文书的重视

进入了方兴未艾的阶段



各类徽州文书——执照、贩盐护照与契尾


徽州文书被称作——

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

记录了大量来自民间、反映区域真实面貌的

第一手原始档案史料


从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资料中

能够窥见民间的历史记忆

复原丰富多彩的徽州旧日生活

也可以探知封建社会广阔的日常脉络

更让徽州在我们的心中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




徽州印象,摄影师@方托马斯


虽然早在1912年

民国政府实行裁府留县

“徽州”作为府名就随之消失了


但即便“徽州”建置已落入历史烟尘

古老乡愁中的温情与敬意

依然闪烁着煦煦光芒


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

花落春仍在

从历史的深处到现实的地表

造就了徽州文化的“文化徽州”将永存人间


END



参考资料:许承尧《歙事闲谭》、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唐力行《延续与断裂》、方利山《徽州宗族祠堂调查与研究》、江世龙《中国徽派建筑之旅》、徐建平《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倪琪&王玉《中国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演变》、安徽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丛书编写组《徽州文化十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22:16 , Processed in 1.1781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