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宁国府地区古道大全拾遗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05

帖子

31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8 09:09: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是你的脚步,打磨了青石板的岁月,是你的风霜遮掩了他的沧桑。


俯卧在皖南崇山峻岭之中的众多悠悠古道,犹如历史的一面镜子,担了古今的桥梁,如今却只剩下几段零乱和残缺。


任何一条古道的历史都是朴拙厚重的,那些残存的皖南弯弯古道足以道明历史的沧桑,远路依然迢迢,却难以记载那些远逝的辉煌?倒是古道上那久经磨砺,已被风化模糊了的指路碑,真真切切指明了方向:左去那里,右通何方。


整理这些身边古道的时候,仿佛我们不是熙熙攘攘的游客,而只有回忆的呼吸,我们聆听着从远古飘来的足音,感受着先人的进取精神,徜徉田野山间,秀山丽水沐浴了我们的心田。

但是,面对渐行渐远渐消逝在历史深处的古遗迹,我们却不知道,我们能拿什么来维护这仅有的先辈记忆?我们又能拿什么来架起和先辈沟通的桥梁?历史从不停息,或许在你稍一犹豫的一刹那,就已将一切湮灭,想追寻,却已来不及。

也许,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行走和记录,去影响和召唤更多人走进老宁国府地区的古道,去感受和认知这些幽幽古道群。


拯救古道记忆就要穿行其间——寻找逝去的生命线…




古道简介:
古道弯弯绕行于山脊之间,移步换景,皖南地区放眼均是绵延的大山,感念大山的伟岸。 先人们顺着古道走来;是因为养家糊口、风烟战火、贬谪流离,或者随着古道的延伸而烟消云散 。如今,随着成熟景点的爆棚,有一群人拾起古人留存在深山的只言片语,搜索着古道的痕迹,踏着西飞瘦马的苍凉,寻觅着支离破碎的路段;峰回路转处,常常留下悬念让后人去猜想,于是远古精彩的时空常常会在某一个人们不经意的时刻开启记忆的大门。


悠悠皖南,古道迢迢。这里选择的老宁国府(宣城)区域的古道(山路)线路,风景绝佳,人文景观丰富,都有一定的历史遗存,囊括大部分宣城地域分布,适合不同口味的户外穿越活动。但是,随着各种基本建设的延伸,部分古道路线的路况可能存在出入的差别,户外活动以实际路况探测为准,细问当地老乡。另外,还有不少古道线路隐秘在深山和民间荒野中,等待古道爱好者的的唤醒,并且唤起更多的户外人穿行其间。现今古道能够保留下来的,大多是行政区域偏闭的交界处,尤其以人烟稀少的山野为主,越是靠近村庄毁坏的越严重。路面用石板(块)铺就或者依山而建就地取材,甚至因陋就简的羊肠小道,有些传统意义一直在延续。古徽州给我们保留了灿烂的文化瑰宝,无论官道还是民间村落间的古道,沿途都散发出徽州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苦。虽然大多数古道(驿道)改建为现代的公路,但是它的灵魂永驻。


这里,不得不提及古徽州的第一伟人——越国公汪华。隋末唐初以及历代,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汪公大帝,之后,许多古道跟他有渊源。个人认为真正的徽文化,必须从古道开始,没有古道的连系,徽文化的内涵无从谈起。自你踏上石板的那一刻起就会知道什么是我们徽州先祖流传的文化,青山隐隐水迢迢,遥遥无望青石板。拯救古道记忆就要穿行其间,寻找逝去的生命线。今人推崇走遗留下来的古道,是一种健康的户外锻炼方式,徒步或者单车骑行是其最佳的出行方式,穿越或者配合机耕路、村村通,完成预定的循环线路,穿越山野,寻觅遗落的生命线,古道、古桥、驿亭、水口、古宅和即将遗弃的村落。在晶莹的露珠陪伴下,在蒙蒙细雨的洗脱下,穿越在悠悠魅影的古道中,悠闲在山野小道中。


行皖南、涉山水;踏小道、知艰辛;避喧嚣、寻乐土;超自我、览风景;探古今、品徽风,悠哉游哉!




(1)徽杭古道:中国十大古道之一,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皖南古称徽州,山脉纵横,生存资源的匮乏,使得当地人民自宋朝以来就不断向外寻求发展。这条古道与云南茶马古道齐名的古道是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徽杭古道即其中之一,位于皖浙两省交界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北侧,是古时徽商入浙的要道,比绕道昱岭关近百余公里。自绩溪县逍遥乡起,沿着鱼龙川溪前行,徽杭古道之行正式开始,古道全长约20km。经江南村(土路)逍遥关水电站(中间1400多级青石阶,号称天梯)岩口亭,江南第一关(徽杭锁钥)、施茶亭、黄茅培(小村落,到下雪堂6、7里路)、马头岭(有一独木桥)、下雪堂(中间好汉坡,青石板铺就,)上雪堂 (茶亭不远有一清泉,甘甜的可饮用水)、蓝天凹(两座石崖间的小垭口,山风呼啸)、(土路)到达浙江马啸乡的永来村。沿途山势险峻,怪石嵯峨,高峰巨岩,南北夹峙,中有逍遥溪水婉蜒其间。附近的重要景点有:障山大峡谷、胡氏宗祠、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南第一关等。
路线地界:绩溪、临安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
可循指数:五星
强度指数:四星

(2)龙杭古道:俗名徽杭原始道,此道起源于古道第一村——伏岭镇的下岭前(由于修建抽水蓄能电站,如今此村已经搬迁,部分古道被毁或者切断),经赤石坑的龙潭峡谷后,翻下山到达黄茅培的狮寺村,便是现今的徽杭古道,全程约12公里,步行需四、五个小时。早在北宋前就有徽帮商旅往来于此,是先前绩溪人外出谋生的要道,至今尚存客栈舍基、鲫鱼背(古石板群)等遗迹。古道沿途巧设仙鱼潭、马头峰、天鳖戏水等景观。峡谷中,丛林浓密、峰岩峻险,深壑幽秀,悬径旋险,是徒步实践、访古探幽、观光探险的理想路线。

路线地界: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
可循指数:二星
强度指数:三星

(3)练江古道:过去指登源道 , 即徽杭(州)古道,从歙县的徽城镇沿练江逆流而上。斜贯县境东部,南起临溪,经罗昆、湖里,或从吴家坑经富林坑登源洞岭抵湖里,再经仁里、油坑口、北村、水村、石()、伏岭、虹溪桥至岭前,全长32公里。石板路,宽1.5至2米。沿途上千年古村落有二十多个。保留的古道断断续续,从石板的田埂上蹦跶着前进,穿越村庄,古道的痕迹有时仍隐约可见,古道的基石是石块。古道第一村岭前村旅游自然资原丰富,徽杭古道附近的练江古道,龙杭古道在岭前村会接。古茶亭,古民居,古祠堂,古树群和古道自然和谐展现,构成古道第一村魅力。而徽杭古道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古道,每年有数十万驴友徒步行走。地理上优越,让伏岭镇名声响彻。练江古道是汪华称王时修建,它连接了歙州和汪王故城、绩溪登源,遗憾的是练江古道已被历史湮没,只保留部分段。此练江实际包括登源河段,绩溪最大的河流,练江的东线支流源头。

路线地界:歙县、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三星

(4)金牌岭古道:位于宣州溪口金牌村与泾县爱民戴村之间的民间山路,长约4km,之字形向上盘升,当地人仍然依托它来往,山两边以茶园、毛竹种植为主,站在山顶置身于竹海之中。溪口这边经过金牌村的红豆杉基地、朝天洞寺庙。


路线地界:宣州区、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5)黄蜂岭古道:位于宣州区溪口镇黄蜂坑村和泾县的爱民村之间,上下约3公里,山的对面就是泾县爱民隆培村,主峰黄蜂岭,海拔约360m。黄蜂坑村依山而建,村庄房舍之间有青石台阶连接,溪水穿村而过,清澈无比。整个村庄还是略显朴素荒凉,沿途青竹挥手致意,满山的绿叶吸入眼球,让人心旷神怡。极速的上升,不规则的石板路况,和依山而建的山道,稍显疲惫拖沓,蜿蜒而上的小道,被砍伐毛竹的老乡拖的格外打滑,石板部分保存完好,山顶上面以前有一寺庙被毁。站在主峰,远处的青山尽收眼底,沿山脊的北面有一羊肠小道通入燕子坪岭,有一寺庙。


路线地界:宣州区、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6)观音岭古道:古道位于蔡村镇的宋村和晏公镇的上郞村之间,古道垭口约370m,是宋村、爱民等方向的人们到古坝、泾县修的古道,长约5km,石板古道保存基本完好,古道两侧为檀皮树、茶园,山顶为开阔的平地,旧时山顶的西侧建一寺庙,当时香火很旺,毁于近代。观音岭俗有“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之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玉观音绿茶就盛产于此。古道起点位于宋村到观音坑村民组,已经架起一座新的铁桥,貌似月亮湾最大的,下流的旁边还保留一座小木桥。进入山口,有一段新开辟的机耕路,是矿山新修的,继续往前的左边就能看到小溪旁边的茶园里面的石板古道了。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全程沿溪流蜿蜒而上,或涉水或过小木桥。


路线地界: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7)金岭古道:古道位于旌德和绩溪之间,是条不错的古道,在当地村委支持下,于近年清理出来的一条古道。全程路标清晰,牛栏坪那段,局部山路太窄没有清理到位。不过能有这么一条山顶穿越的路线,实在不易。由绩溪浩寨乡梧川村进入金岭古道,通过牛栏坪高山草甸至旌德县的水川村。山上有当地村民的小黄牛放养,难得的一块小草原。

路线地界:旌德、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可
可循指数:四星户外
强度指数:二星

(8)宁昌古道:又称”通昌古道“,起点是南极乡梅村三黄村民组,终点在浙江临安的桃花溪村,是过去明清时期安徽宁国通往浙江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两地之间没有村落,古道石板基本保持完整。遗憾的是二省交界的地方以及浙江段有兴建蔬菜的基地,破坏了一段古道,大约500m。迎着狭长的山坳直线前行,旁边有溪流相伴,山凹的低处散落着巨大的群石,估计是地质变化和冰川时期冲刷下来的。最高点也就是浙江和安徽的交界处,附近最高的山峰就是螺蛳尖了,海拔1192m。沿途山头上改种了山核桃了,冬天格外光秃秃的干净,途中被核桃林基地的柏油路截断,直行行走不会错。这条路线徒步或者同其他线路串联起来骑行都是一个理想的路线,山谷之间大小瀑布不计其数,溪水纯净透明,可以扎营,同著名的吴越古道串联起来户外旅游也不错。

路线地界:宁国、临安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9)铁瓦寺古道:铁瓦寺位于安徽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森林自然保护区,座落于高峰山之上,高峰山同宣州、泾县和宁国交界,海拔1153米。其实这个铁瓦寺原来叫白云禅寺,现在寺前还有颗千年古松,浸润着悠悠岁月的沧桑。白云禅寺因为加盖铁瓦曾一度鼎盛,当地人就俗称铁瓦寺了。1944年,寺殿残于兵火。文革期间,殿宇再次被毁,但寺殿及僧房遗址尚在,古井、寺碑、僧侣墓群、镇殿铁瓦仍存,从此铁瓦寺萧条成一堆废墟。直到上世纪末,才有一位九华山过来的老和尚到了这里,重修了寺庙,才有了信徒和户外人的踏足。线路:华阳乡-桃花园村--白云下院(古道是沿着庙的后山,有条小路就是上山的路了,沿溪流而上,一路无岔路,经过乱石坡台阶,道路成熟)--高峰山铁瓦寺--庙后有条路,是向上的,到达山顶就开始向下,基本是Z字型下山的,在山顶可以看到塔泉村在峡谷间---下山至塔泉村--古溪镇。另外一条是传说中的无人区,经原始森林到达板桥,线路复杂。铁瓦寺古道是一条进香朝圣之路,该寺庙始建于唐贞观三年。

路线地界:宣州、宁国、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四星

(10)新岭头古道:起点在溪口镇的新岭棚村,翻越新岭之字形羊肠小道到达宁国的新岭脚村,约4km,为当地民间来往古道,过去也是皖南特委领导的宣南山区红军游击队,经常出没在群山密林之中的必经路线。出村经过村村通到达大河口村,往南通往板桥乡以及板桥自然保护区,往西北涉足河滩到达站岭景区、水墨汀溪风景区。这是一条风景无限好的单车和徒步穿越线路,原生态保存尙好。

路线地界:宣州、宁国、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 四星
强度指数: 三星


(11)黄岭古道:泾县黄岭古道位于蔡村西湾和古坝黄岭之间, 出黄岭村,有一段小石头拼的古道,再往上爬就很少有石头路了,全部被毁,全程羊肠小道,岔路多,坡度也比较大,扛车比较困难,打滑,路旁有二处倒塌的驿站遗址。在山腰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一片竹林把路面挤占了,和倒塌的竹子一起拦住了路面,掺杂着驿站遗址,隐没的路面,继续30m摸索,有一向上的路面就是正确的了,对直向下的是另外一条到黄岭村的路线。这条路线约5km,靠西湾下坡更陡一些,手扶灌木丛即可缓缓下撤。过去,这是一条经过窑峰岭到达泾县和琴溪的古道线路。

路线地界: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一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三星

(12)徽湖古道:位于宁国市梅林镇境内,起点,阳山村,阳山村属宁国市最边远山村。民风淳朴,自然景观优美。左手的徽湖古道,经董岭关与湖州接壤;右手的凤栖沟直登昌蒲岭(浙江境内)。现存古道全长约3.5公里,路面为就地取材的石板铺成,平均宽度约为1.5米左右。古道出宁国后进入浙江省安吉县境内。该段古道与宁国往古徽州的南线古道在梅林沙埠相连,为宁国、古徽州与浙江湖州方向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路线地界:宁国、安吉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13)螃蟹岭古道:位于郎溪刘家冲与宣州水东上何村之间,螃蟹岭古道,石块相对杂乱,在枯叶的覆盖下,东一脚西一脚的乱踩一通,靠近水东的地段更像是淌水沟,行走相对困难一些。这条路与鸦山古道一起曾经是徽商古道,水东、宁国方向从这可以到南京、扬州等地。山顶有一座天泉庵保存完好,是明朝修造的,传说是一位皇家贵族的人看破了红尘,为了逃避现实,便隐居在这儿。庙里有一口水井,长年不断,喝到口里甜丝丝的,无和尚值守,村里有一老乡看护。刘家冲这边有几百年的银杏树、榧子树、枫杨树等,这是亮点,刘家冲这边竹林里面的石板古道保存完好,水东祁梅村、三合村等新农村建设换新颖。

路线地界:宣州、郎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14)鸦山古道:位于郎溪县姚村乡鸦山村与宣州水东胡村之间,翻越鸦山古道,逶迤约3公里。古道沿途散布有苏维埃旧址、青苔岭庙宇、一清桥、程氏古宅等文物古迹。秉承宁国到浙江,接徽宁与沪杭,也是江南著名的通杭古道之一。 “鸦山古道”主要为商道,明清时期徽宁与沪杭商人往来于此,运输茶叶、丝绸、布匹、农产品等。 如今,“鸦山古道”大部分已损毁,但鸦山岭一段仍保存至今,山道弯弯,隐在漫山翠竹之间,风景极美。鸦山古道历史久远,始建于宋代。

路线地界:宣州、郎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五星
强度指数:二星

(15)九曲岭古道:九曲岭位于广德、宁国、宣城、郎溪四县交界处,有一条古道穿岭而过,是扬州通往黄山、江西、福建直至出南海的一条古老的商道。起点水东宗村,终点杨滩镇月湾乡吴家冲。山路由小石块叠砌而成,现在大部分毁坏,只能勉强找到一些古道痕迹,大概是拖毛竹造成的吧。以前湾曲的石阶登上山顶,向西通往宣城水东可达芜湖,向北通往郎溪可达南京,向南通往宁国可达徽州、江西、福建,古老的商道上人员川流不息。九曲岭沿途生长着大片的枫树,风景绝美。在九曲岭南边的麻姑山有东少林寺的遗址,香火不断。在九曲十八湾的第三湾边,山泉涓涓,茂林修竹,五棵参天枫树呈品子排列,一根三人合抱的山葛藤缠绕其间,已经被砍掉,惋惜!现有当地百姓设佛龛一座。

路线地界:宣州、广德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三星

(16)麻姑山古道:位于安徽宁国、宣城、广德的交接的麻姑山。起点水东的宗村、终点交汇于九曲岭古道至广德的吴家冲村,属天目山余脉, 海拔约500米。自从有了传说中的麻姑在此修道成仙,才因此而得名。麻姑的传说兴盛于唐,开元中麻姑山立庙,应该是宣城的麻姑山,而明清时期江西的麻姑山逐渐兴起,作为麻姑起源的宣城麻姑山反而失去了自己的风采。此麻姑山主体位于广德杨滩乡,古商道九曲岭的南面,从宗村出发,路线以废弃的古道和部分竹林间小路为主,部分路段被拖毛竹毁掉踪迹,途中竹林散布许多高大的枫树,秋后的红叶格外绚丽多彩。到达山脊供有一佛龛,转过一个大弯, 沿细长的山路行走在山腰中,远远就看见二棵高大的枫树伸长断臂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枫树身后的两株千年香榧树就像威武的卫兵守护着千年古刹麻姑山东少林寺的遗址,如今翻修一座新的寺庙。下山到吴家冲的石板古道大部分被新修的机耕路毁坏。

路线地界:广德、宣州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三星

(17)翚岭古道:徽岭山脉自古有两条驿道,一为翚岭,二为新岭。当地民谣“新岭迢迢,翚岭高高;走新岭,要歇夜,过翚岭,摘蟋桃。”形象地道出了新岭和翚岭长、高、奇、险、峻的特点。翚岭顶的石碑上刻有“山腰馀润”四字,落款“呈明嘉靖二十九年岁次庚戌季秋九月*吉日,石碑旁凿有石眼泉。过去是徽泾池古道的一部分,现在由翚岭脚,翻越翚岭到长安镇的岭脚村,石板路面基本保持完好,坡度也不大,适合户外徒步,保留驿亭一处,更适合单车穿越。

路线地界:绩溪、旌德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五星
强度指数:二星

(18)新岭古道:同翚岭古道,过去也是徽泾池古道的一部分。由九里坑翻越新岭到长安镇的岭脚村。这条古道现在很少有人走动,夏季更没有户外驴友徒步了。杂草丛生,劈荆斩刺方能穿越,石板毁坏严重,曾经单车穿越,路边见有水桶大的胡峰窝一颗,吓人。翚岭、新岭二古道,可环线旅游,就是绩溪九里坑-新岭-长安镇岭脚村-翚岭-翚岭脚村,线长约17公里。

路线地界:绩溪、旌德沿途
风景指数:二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三星

(19)马头岭古道:古道位于临安马川村后面,至马头岭垭口,在没有修通公路以前,通往昌化地区,全靠此古道连接。马头岭古道目前保存完好,古道的石台阶,宽度都在一米左右,目前古道尚存在供路人休息的石拱洞一处,以及马头岭古关遗址,古道目前保存完整的还有2.5公里。

路线地界:宁国、临安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20)高坑岭古道:高坑岭位于甲路镇、南极乡交界,海拔约800m。南坞口、苦竹胆、杨安坞进入,南极乡的红游、曹口出,沿途产南极石。高坑岭过去也是传统古道之一,山顶有永安亭一座,是宁国通往昌北的民间线路之一。自然风光优美,成片的古香榧林、核桃林比比皆是,南山坑的千年青冈树,高大无比,现在基本是机耕路了,汽车还不能全线贯通,是单车旅游的天下,快捷方便。自然的风光、古朴的村风、清新的空气、机耕的路面、小溪的伴随、一派原生态的安逸景象。

路线地界:宁国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21)半岭古道:又称萌坑古道,起点,临溪镇汪坑到歙县萌坑村,萌坑村是全国有名的壁画村,适合摄影采风。石板路面,平坦,约3公里,一米至二米宽,古道石板绩溪这边保存完好,灌木林保持原始,海拔480m, 途中有驿站二处,现在改为羊圈。

路线地界:绩溪、歙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22)环联岭古道起点:临溪镇沙坑到歙县的白杨村的上祈,石板路面,部分为粽竹、杂木隐约覆盖了路面,约3公里,0.5至1米宽,海拔370m,山顶保存一处古驿站遗址和石碑,沿溪涧和山陇,众多拱形桥和平板桥,翻越一座蜿蜒盘旋的环联岭,过去是歙绩古道的一部分。曾经单车穿越,同半岭古道可以循环,上祈村的石板巷道也是看点。

路线地界:绩溪、歙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二星

(23)龙丛源古道:古代龙丛源道,丛山关溯龙丛源至龙丛,经黄树岱、考溪、楼下至蜀水,或越吴周岭经校头、西坑至蜀水,再越株树岭或黄家岭通旌德,30公里。泥石路宽1.5至2米。 现在保存的,起点在扬溪镇丛山村,终点在板桥头乡龙丛村,龙丛一个很大的村、一条水街、石条铺就的村道,有廊桥、路亭,有历史典故的。经过丛山关、一路龙丛源峡谷伴随,时而倾泻,时而悠缓白练飘逸,溪流深潭如翠、杂树林、箬叶林和引水渠相伴。路况基本是就地石块垒成,狭窄而又部分塌方,有树木搭起便桥。


路线地界: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 四星
强度指数: 三星


(24)水竹坑古道:又叫乾隆古道、桃树岭古道、水岭古道,在绩溪的南部与黄山徽州府的歙县交界处,有一条千年古道(水竹坑古道),而且这条古道是一条官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道路。水竹坑的古木特别多,有古枫、古柏、古樟、古松……,还有非常罕见的“砂糖”古树,其树结子可食,味如砂糖,水竹坑,迷人的古村落。从村头往西北方向行走7华里连接至桃树岭至峰高岭、牛背脊、郑家溪至燕窠村青一色的石板路再往南王干岭古道到三阳村直通杭州,往西通到歙县深渡沿新安江走水路到杭州,金华、兰溪。燕窠村背靠清凉峰,海拔近千米,村庄房屋分布在60度的陡坡上,上下间隔300米,常年雨后有云海和佛光出现,是黄山市“百佳摄影点”。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路经此道,并且在七姑山上留下了让后人费解的“从吾、行馀”碑刻,所以民间称此古道为乾隆古道,古道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杭州北上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岭南客商到苏杭一带的必经通道。古道所经之地,历史上此地为歙县与绩溪的交通要道,有古驿道多条,故曾设立关隘,称“华源关”。此关古代商业繁华,历代徽州府为确保商人安全,在此设立关隘并派兵驻守,所以也称为“天下徽商第一关”。本古道石板保存比较完整,人文景观丰富,全程约24里。


路线地界:绩溪、歙县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四星



(25)丁岭古道:丁岭古道是绩溪徽杭古道在绩溪县城出发的起点段,丁岭距县城1里处。旧时,从县城步行要先过杨柳村桥,走白石亭、丁岭至川源出口,再过马腰岭、宋祠、石壁山,走梧村、碣头到达瀛洲,至伏岭再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徽杭古道了。据绩溪县志记载:丁岭古道于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所修,并在领口建丁岭亭(该亭民国时期曾重修,本世纪80年代大修)。道路由青石板构成,山脚到川源村一段保存完好,是一条休闲、观光的好线路。


路线地点: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二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26)老岭古道:又称道场坪古道,起点在万家乡龙溪村,途中有石凉洞,能休息、纳凉几十人,相传是古代一位姓洪的妇人所修建。经过老山脚---石凉亭----黄花关---道场坪---庙基---黄柏坞(往左到寺坑、蔡家桥方向,往右到昌化方向)。上至山顶是黄花关,现遗址仍保留,也是明朝朱洪武的练兵场,解放初期驻扎过游击队,在上面种植、养羊,又称羊场。道场坪又叫老岭,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国和南唐的分水岭,由于两国纷争不断,吴越国便在此地筑起关口。有的官方资料表述老岭就是道场坪,因为一上到哑口便是大大小小数个高山草甸和湿地的组合,不易分清,但当地人习惯将安徽境内的哑口处叫老岭,靠近浙江的大片高山草甸叫道场坪。上到哑口处便有两条道,左边是顺一条小溪的石板道往道场坪,右边是沿山边婉延的山路,是上山脊的,别走!道场坪海拔约1000米。过去,这里的商贸已经很发达,流经的商品主要有丝绸、茶叶、笋干,那时皖、浙的通婚也很频繁,而山高谷幽,常常是行路难,相传有出家人在此修起了石级山道,北起万家的老山脚,南到昌化的白牛桥,约有30里路长,石级很有规则,最宽的地方达一米五。此条古道,有多条驴子山脊穿越线路,或同吴越古道相连。


路线地界:宁国、临安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四星


(27)苦马洞岭古道:起点绩溪汪村,途径苦马洞岭、稻香亭、歙县方村头。苦马洞岭海拔662m,因山洞和泉水出名。过去这是一条繁忙的民间古道,穿越田园石板、古桥等。


路线地界:绩溪、歙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28)忠周岭古道:这是一条绩溪通往歙县南乡霞坑村的古道。海拔约600米,途中的石板路保存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跟苦马洞岭遥相呼应,不过路平缓。在《绩溪县志》对登源路上面的表述,有忠周岭路、梅坑岭路分别自仁里、周坑越岭经歙县郑坑店达深渡的一句话,应该指的就是这一条消失的古道。


路线地界:绩溪、歙县沿途
风景指数:二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三星


(29)石京山古道:石京山,又名“石金山”,在绩溪县中部杨溪镇境内,位于杨溪东村东3公里,海拔926米。这里植被丰富、古树参天、古道悠悠、松风竹韵;这里竹波簇拥、风止声静;这里山与水、石与竹、良田与茶园、人与万物是那么的自然与和谐,石京山被喻为绩溪的富士山,毫不言过其实;你若亲临其境,定会为之震撼。由东村或者高枧,途经石京山、上舍村、过大塘头村、朗山上,到达朗山下,或者转走王息川。村与村古道相连,山上的古道两旁古树参天,部分保存完好、平缓,很有韵味。


路线地界: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30)万箩山古道:万箩山原名古塘山,位于绩溪长安镇内,海拔737米,曾是绩溪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古塘山有古塘寺、古今奄,解放前香火很旺,是皖南有名的庙宇。起点大谷村,穿村石板古道往上,路两边,水竹遍布,绿树葱葱,抬眼远看,万箩山隐没在雾霭中,走过一段曲曲折折的石板路,放眼油菜花,到达一处隘口,上有一石拱门洞,全是花岗岩磊成,过了这个隘口,就进入了万箩山的腹地了。行程:大谷村-外下屋-石洞路亭-石洞岭-古塘寺-万萝山主峰-里下屋-大谷村--杨村--高村--桐村--镇头林场。

路线地界: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31)渣溪河古道:起点桃花潭镇水口村,沿渣溪河而上至茂林镇查溪村、董家塌,走古道、赏沿途美景、古村落。经过机耕路以及石块铺就的古道,竹林、沿河风光一览无遗,赏心悦目。董家塌后,途中可选择经过青山、贮元岭山路到达茂林镇。

路线地界: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32)高岭古道:泾太古道之一,因高岭依山傍水环抱太平湖,是进入仙境的一道门槛,高岭海拔533米。起点桃花潭镇万家村,高岭虽不高,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终点桃花潭镇三联村陈家组、潘家组和太平县龙门乡戴家组、舒家组。戴家村是唐代宣州都督左匡政将军的故里;村前村后都树立了碑文。山上的茶园和竹林形成了一片绿洲,离村不多远就见到碧蓝的太平湖水。戴家组村民住户多达几十户,是这条古道上最大的村落,村民的房子坐落在小溪两侧,几家门前就有一座长三到五米,宽一米多的木板桥,出行很方便,小溪的水流入太平湖,村村通水泥路一直铺到太平湖出行的小码头和舒家组。

路线地界:泾县、太平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33)樵山古道:又称铜山古道 、仙铜古道、泾太古道之一。樵山沿途完好的保存着古旧的青石板和古驿道,漫步其间,仿佛时光倒转。起点泾县茂林镇的铜山村,穿过村落后,便沿着一条古道前行,开始一段路是田间小道,由于受农民长期耕作影响,古道已不是当年的状况。跨过一个用两块石板铺就的小桥,沿着一条就地取材 ,石头铺垫的小道前行。到达山顶,就是泾县与黄山区的交界点,下面不远就是樵山村,樵山岭海拔553米,仙铜古道是黄山区通往泾县的古道之一,上七里下八里的樵山岭的古道。樵山途中有两亭,供来往人们歇气,岭上还有一亭,亭内有明、清时的游人立石碑留念的刻字。樵山香榧林很有名气,更有千年香榧王的存在,周边景点神仙洞、樵山古道群、香榧林、太平湖。古道周边植物保护得很好,樵山的香榧林古道以及其他山野古道,据考证大多为当地的信道修善户通过捐助的方式集资而来的。如今这些断垣残壁,在萋萎芳草中,恬静而安祥,很多地方已被荒草藤蔓遮掩,透着一股苍凉和无奈。樵山古时归旌德,后划泾县,再划太平,历史事件丰富。1939年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叶挺等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来回经新明乡三合村三门时,曾2次往返于樵山古道。在樵山古道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樵山83天保卫战”。

路线地界:太平、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34)小岭古道:又称九华古道,位于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的古道、被当地人称之为“九华古道”的一段,海拔300余米,这条路线是云岭、北贡和南陵县、青阳县到泾县最近的古道。 小岭村,山峦叠嶂,溪水淙淙,近年当地发展旅游业,整修了以往的旧道。有“九岭十三坑”之称的小岭,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古道途经宣纸发源地小岭宣纸厂、皮滩、废弃的里湾村民组,顺沿“古道”穿越小岭,“古道”的两侧是密密匝匝的青檀,眼前的秋后是一片五彩斑斓。

路线地界: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一星

(35)大岭古道:起点云岭镇汀潭村,大岭头位于云岭镇东北部,与丁家桥镇小岭村接攘,大岭头是汀潭村和小岭村的界山,海拔356米,山不高路不难走,在没有公路的年代,大岭古道和小岭古道的连接,是泾县云岭镇、北贡村和南陵县、青阳县到泾县最近的古道,二古道可以连接穿越。汀潭村的古道口有一株百龄的大苦储树,见证了大岭头古道的变迁。因为伐木古道毁坏的比较严重,上面开挖了盘山路,原来的古道被截断了,很难找到原来的古道的踪影,只保留了部分路段。

路线地界: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一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二星

(36)旌歙古道:旌德自古多古道,名列中国十大古道之一,又称隋唐古道,为隋朝后期越国公汪华所建。 现保留旌德高甲村至歙县茅舍村群山之中,古道逶迤蜿蜒四十余里。至箬岭关与徽青古道重合,南通歙县、北通黄山区、东北通旌德,东接绩溪,关居四县之会冲徽商时代,它是重要的粮食、食盐和土特产的运输通道。现在则是徒步户外的最佳处,峡谷密林、古木参天、溪水纵流、云海怪石、鸟鸣婉转百回、石阶幽径、绵延不绝,别样风景,能不观乎?

路线地界:旌德、歙县、太平区沿途
风景指数:五星有路
可循指数:五星
强度指数:五星

(37)马岭古道:旌太古道之一,起点旌德高甲村,村西进入马岭古道的入口,终点黄山区谭家桥镇的留东村。穿过高甲村向西便进入今日徒步的马岭古道入口。当地人出入田间地头仍然走这条老石板路,于是马岭古道或走田间、绕山岭、穿竹林,或土路攀爬向上,或石板级级登高。随着古道横过一段地头,转过一个拐角,一方突兀的磐石临空倒立,古道通过磐石顶部的边沿,这就是乌石头了。过乌石头,古道沿着一条两山梁夹持的浅凹进入竹海深处。竹密,凹浅,山陡,古道的石阶仅二三十公分见方,上下石阶之间,直立跨度达70公分之余。陡峭处坡度不下70度,攀登时几需手脚并用,爬上一段“之”字形石砍阶梯便到达岭端垭口。过垭口,拐过一个山嘴,迎面矗立着一个山脊上的小村落——上马岭村。古道沿小村南向临空而下穿行于梯田的头尾,梯田古道阡陌之间三三两两的红枫林在阳光的映射下,鲜艳的耀眼。沿山谷,顺溪流而下,山路两边古树参天、溪水急湍、怪石林立。约五、六华里到达外马岭,村头一棵硕大的古皂荚树足有四人合抱的大小,和村尾数百年的枫香树,胸径达两米多。过外马岭,古道顺溪流而下,进入原始山林,山深林密。古道绕山嘴继续伴溪流行于峡谷东侧的青灰色的岩崖上,时而凿石成阶,时而依石为屏。约在山谷密林中穿行2小时余,古道再次绕回溪畔,通向峡谷的出口处。跨越205国道鹊岭隧道口,到达留东村。

路线地界:旌德、太平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四星

(38)鹊岭古道:旌太古道之一,  起点谭家桥镇留东村的留杯潭,鹊岭古道由留杯潭南岸向东翻越鹊岭山到达旌德白地镇的洪川村,全长约7.5公里左右。“留杯潭”位于两山峡谷的入口处,形似一倒放的葫芦,葫芦的顶部伸进峡谷里面,颈部为老205国道跨越的横桥山口,葫芦的身子为湖荡的主水面。古道石板基本完好,205国道开通隧道穿越大、小鹊岭山脉,翻山盘桓鹊岭的老路已基本不用。反而古道被喜欢徒步驴行的人们重新光顾,还原了她本来的模样。踏上古道石阶拾级而上,步步拔高,穿行于密匝匝的山林深处。古道几与老205公路并行,只不过其折转幅度更窄,坡度更陡,时而绕向山脊,时而折转山凹,时而与老205国道相衔,国道边那参天的巨树亦成为古道的靓丽风景。在古道绕向山脊的折转处都留有小平台,平台上视线开阔,可以尽览远近风景。跨过界碑,向东下眺,一个美丽的村落,便是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沿着古道的石阶左折右转,向着“三祠并立” “二十四桥不出村”的古村落洪川芮家村步步下行。出芮家村水口,沿洪溪东下,便是洪川另一大姓吕家。过吕家,沿古道再下行约500米便是 吕家村水口处,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洪源桥横跨洪溪河之上。此桥为明弘治十年(1497年)吕姓人所建,桥身长十丈余、宽两丈、高丈八,桥北立有路亭,古朴苍桑、蔚然生秀,桥南有一古树,高大峻拔,苍茂葳蕤。古道、古桥、古亭、古树四者浑然一体,构成鹊岭古道上又一独特历史文化古迹景观。鹊岭古道和马岭古道可以循环户外徒步,一天路线。因为大多走旌歙古道,这二条古道少有人问津,原始生态更丰富。

路线地界:旌德、太平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四星

(39)杨桃岭古道:旌德江村至绩溪上庄的二十里杨桃岭古道,过去全长16公里,在旌绩公路未通前,是安庆至徽州的交通要道。岭西是旌德江村镇,岭东是绩溪上庄镇,古道是一肩挑二镇。原为明代旺川曹科出资修建。洋博士胡适与江村江冬秀订婚后,相亲走的是这条路,以后漫长的订婚期中,江冬秀去婆家孝敬老人走的也是这条路。当时江家家境富裕,善良的江冬秀就让家中捐资修葺这条古道。后来胡博士迎亲抬的花轿走的是这条路。有人把这条路称为胡江两家的“联姻之路”。目前的起点,在黄会山村下方左拐的机耕路,杨桃岭古道大部分被矿山机耕路截断多处,矿山现在已经废弃了,古道也毁了,但仍然保存了部分石板路和驿亭的踪迹。户外驴行的话,也可以经过黄会山村,走峡谷古道,地貌也不错,多年前的一场暴雨,冲刷下来许多大石头,奇形怪状,破坏了地形地貌。山顶上一览会川村的徽派建筑,保护完好。

路线地界:旌德、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二星有路
可循指数:二星
强度指数:二星

(40)上庄古道:绩溪出来,往西走217省道穿插茶源村、里洪村、出古道到瑞川、上庄,现在大部分被机耕路替代。从绩溪到上庄骑单车的,可以走这一条路线,而不是绕长安镇大马路,避开熙熙攘攘的灰尘。这一条路,风光无限好,不过有二个岔路口,要问路人,都是左拐(建议标示一下)。快到潘村的机耕路,左拐山坳里有一隐隐约约的石板路小道既是,宽0.5到1米,约1.5公里,就到上庄,上庄历代名人辈出,这是一条单车户外穿插到上庄的绝好线路。

路线地界: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41)竦岭古道:位于歙县竦坑村和绩溪上庄之间,竦坑位于歙县里东乡,原属大谷运乡,现属溪头镇辖区,是一个风景秀丽明清古韵犹存,位于崇山峻岭间的山村。小河穿流,其高耸入云的青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鳞次栉比郁郁葱葱的茶园,小村静静的蛰伏在大山脚下。歙县绩溪交界于竦岭,远眺徽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的绩溪上庄。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上庄镇位于绩溪县境西陲,东、北与长安镇相连。古道两旁开满了美丽的贡菊花,悠悠们从花海中穿过,心情愉悦,石板保存完好,到两处高山的山坳处,便是竦岭关,曾经是旌德、上庄等从此关经过去往徽州府的一条捷径,中途新修驿亭一处。


路线地界:歙县、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五星
强度指数:二星


(42)株树岭古道:旌德—仕川—绩溪古道又称株树岭古道,地处绩溪县板桥头乡蜀水村之南,翻株树岭,经鸥川至旌德县旌阳镇,因当年旌德仕川农军起义军攻打旌德县城走的就是这条路,因而有了红色的印记。古道宽约1.2米左右,为条石、块石混铺而成,除绩溪境内部分杂草掩埋不能行走之外,其余部分保存尚好。

路线地界:旌德、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二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二星


(43)杨树坞古道:古道穿越线路的山岭本无名,海拔421m,只因下山经过青龙乡的杨树坞而命名。古道起始点由华阳乡的觉海禅寺后面的山洼开始,翻越牛头山到小坑村,这一段扩建为机耕路,背面是竹林,南面是杂木林和杉树。村庄原来是有一定的历史沿革的,后解放前被国民党烧毁,现在基本看不到老房子了,现有的土坯房也能感觉岁月年轮的印迹。进入村庄右转500米的大坑,沿一段水泥路到尽头,就是到青龙乡杨树坞古道第二起始点了。这一条线路是溪口镇到青龙乡过去民间古道(山路)之一,另一条线路由里小坑到青龙乡的小银坑,这条线路较杨树坞陡峭一些。除这二条外,还有若干条溪口到青龙乡的古道山路,不一一细数。


路线地界:宣州、宁国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二星


(44)牛栏岭古道:又名旌泾古道,起点三溪镇榔头村经过牛栏岭、镰坑村、蜜蜂洞、丕岭到浙溪。全程18公里,徒步需要7个小时。牛栏岭古道,是旌德古时通往泾县的重要交通要道。皖南事变发生后,项英组织部队沿此道路突围,后为叛徒所杀害。蜜蜂洞也成为项英、周子昆等生前最后所生活的地方。


路线地界: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 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45)丕岭古道:地处安徽省泾县茂林东南深处的一座高山中,海拔837米,有小路越过山岭通往泾县东乡和旌德县。据《泾县志·交通·古道》记载, “泾县旧时通往毗邻县境主要古道有6条,境内乡镇古道均可与之相通。”其中,“泾县西南乡至旌德县境:由茂林、南容经濂长越丕岭、百户坑至星潭、浙溪桥入旌德县境。”古道沿着悬崖峭壁盘旋而上,一路上怪石嶙峋,地势十分险要,这是茂林古时通往旌德的必经之路。古道边,一条山涧顺山而上,清澈见底。沿古道边有碎石滩,叶挺劈剑处等革命遗迹。丕岭峰峦秀拔,愈往深入,愈深觉清幽,沿途云蒸霞蔚,风光旖旎。


路线地界: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 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46)博道岭古道:博道岭古道位于泾县城东南35公里榔桥镇星潭村境内,海拔895米,山势陡而不险,是上世纪40年代皖南事变发生地,新四军突围路线之一。由濂长、里长坑至博道岭到星潭村。


路线地界:泾县沿途
风景指数:二星有路
可循指数: 三星
强度指数:三星


(47)旌太古道:旌太古道从旌德县城的西岭脚入口,翻越西山垭口(西岭)到达龙川,然后上大岭到石井,越晓岭到唐村、东山、庙首,过练山、苦竹里至江村、白地,下洋川至洪川,翻鹊岭至汤家桥接徽青古道。是古代旌德西出青阳达长江口岸的重要商旅通道。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旌阳至晓岭段,约15公里左右。  沿途凉亭、石卷洞尚有10座,后毁2座。这些亭、洞多建于山腰、峡谷、桥头,多以条石砌就,跨路而立,行人穿洞而过。驿道和古道,经年累月留下的辙迹至今依稀可见,跨河石桥星罗棋布。途经西岭亭、清正、龙川、朱家、大岭头、石井、小岭村、水北桥。俯览石井梯田,风景十分迷人,另一路石板古道下撤到碧云村。


路线地界:旌德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48)姚家岭古道:与高坑岭古道对应循环,具体线路 :甲路镇-五里亭-四联村--石坎脚--赵家-直坑村--姚家岭---孙家岭脚--神堂-桥下店-岛石镇。姚家岭与浙江的岛石交界,也是民间到岛石方向的线路。现在,安徽甲路这边以山路为主,穿越核桃林,光溜溜的林地,是山民的金库,自然风光也得以保存下来。浙江那边以蜿蜒的机耕路为主,新翻修路亭一座。站在山顶众山一览无遗,清新的空气,吸在心灵的深处,也是单车旅游的天下。


路线地界:宁国、临安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二星


(49)竹岭古道:又称通杭古道,绩溪方向到胡家村口约一公里左转,有一秀丽的桐坑村,这里的村民大多姓胡,是龙川胡氏家族的一个分支。村的左侧峡谷就是桐坑源。桐坑源长约5公里,现在修有石板便道,拓展旅游的期望。一条溪流穿峡谷而过,两侧有峰峦起伏,峭壁千仞的草鞋耙尖、罗汉峰、佛祖峰等。走进桐坑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光滑洁净、外观奇特、形态各异的奇石。徒步此道,上行水泥路面后,有一工棚,前行约400米,左边的石碑就是古道的起点了。途中保留窑洞式的石松亭及公兴石桥等、洞内壁上刻有《竹岭碑记》,竹岭垭口海拔1065米。是古代胡家乡一带通往荆州,再转道浪广岭古道,而通往杭州的一条重要通道。现在,古道有二处被勘探队截断,注意观察方向,不要走太长的土路,约几十米的样子,就能找到石板的原路,如果找不到石板路面就错了。此古道在绩溪境内,它的完整性、观赏性仅次于徽杭古道。


路线地界:绩溪沿途
风景指数: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50)上坦青石古道:古时,宁国方塘乡的上坦村是上通徽州、下达苏杭的交通要道,是宁国至旌德的必经之路,游客商贾,络绎不绝。故有一条穿村而过的“青石古道”。这古道用青石板铺作路心,用鹅卵石镶两侧,上伸至旌德俞村,下延至东岸,长达32公里。据《环川大路碑记》载:此道是宣城县夏氏十七家和旌德县数十人合力募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建成,后于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古道中心的车辙印,牵引着人们的怀古幽思。

相传乾隆皇帝游罢黄山回京,也是途径该青石古道至上坦村,地方官员名士集于村头,摆设香案,伏地迎驾。皇上见其状,欣然挥毫赐书“迎恩里”。为纪念皇上驾到上坦村,故建此门,门内供奉历代皇帝恩封章氏先祖诰书。自门建成后,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垂首拱手穿门而过。其门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破四旧”之中。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部队从芜湖经上坦取道旌德至黄山到江西,走的也是该青石古道。当时翻过孚坑的兰花岭进入上坦村,杀红了眼的石部进入上坦村后见牲畜就抢,见人就杀,见房就烧。上坦村火光冲天,血流成河,一把火烧了10天10夜,繁荣昌盛的上坦村从此衰落,如今,在上坦村挖地三尺,全是碎瓦片、半头砖和被大火烧开了裂的青石板。

1927年旌德仕川农民暴动失败,部分突围出来的农民自卫军战士,走的也是该青石古道,从旌德俞村乌岭沟翻山越岭,到达宁国上坦,经宁国到广德,再到江苏宜兴,从此不敢再回旌德。

该路线起点为旌德俞村--凫阳村--乌岭头/庵(海拔525M)--乌岭沟--下周家(大部因地质灾害已迁移)--宁国奂坦村---王沙村--上坦,全程20公里左右,该青石古道目前大部已毁坏,机耕土路覆盖了大部古道,但是部分古道青石路基依旧坚实,一路残留的石拱桥,可以依稀想象当年古道之繁华。

路线地界:宁国,旌德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二星



(51)浪广岭古道:浪广岭为安徽、浙江交界, 起点是荆州乡里庄,翻越浪广岭(1012m)进入马啸乡浪广村。岭上有一民国时期立的石柱,遗延年亭一座。古道受雨水冲刷,浪广村段冲刷比较严重,古道依山而筑,就地取材,绩溪里庄这一边石板保存比较完整,风景也好看。过去,同荆磡岭古道群和竹岭古道是相连的。


路线地界:绩溪、临安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 四星
强度指数: 二星



(52)吴越古道:吴越古道全长约35公里,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浙江)与南唐(安徽)的主要通道。现为浙江省临安境内的浙西天池至安徽省宁国的万家乡大塔村之间的一条保存完整——原始原貌的古道。与出名的徽杭古道相比,吴越古道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鸣,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画中游。约2—3个小时到达千倾关,千顷关为两块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构成,像门一样挡在眼前,这一处天然石门,高近4米,厚约3米,宽可两人并行,其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登上石门,拔开石墙上面的杂枝,曼延起伏的两翼石墙,是古城墙防守工事。尤其是一路石板,很难看到现代文明的污染,比如水泥,电线杆。


路线地界:宁国、临安沿途
风景指数: 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五星
强度指数:五星


(53)松岭古道:松岭古道由广德县山北乡的伏卡村到达溧阳的松岭村,过去松岭是分割广德和溧阳的天然屏障。同时又成为两地商埠流通以及民间往来的障碍。古人每每翻山越岭彼此往来,虽然日久天长也走出一条翻山古道,但常常在梅雨时节为山洪冲毁,成为大山两边山民的一大心病。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乱之中,江南民众饱受戗伐,民不聊生,松岭古道几近荒芜。直到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山北乡一个重要人物钱文选老先生捐资修建,重修松岭山道。


路线地界:广德、溧阳沿途
风景指数:二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二星


(54)伍牙山古道:伍牙山又称伍员山、乌鸦山等。系天目山余脉,春秋时期,她是吴、楚、越三国之界山,享有“吴头楚尾第一山”的称誉,从有史记载的公元前500多年至今,伍员山已愈2500多年的历史。伍员山,因护佑伍子胥逃过楚国追兵而得名。据史载,春秋时期名将伍子胥亡命藏身,助吴制楚,建牙设防于此,现今一些古迹遗址依稀可辨:古战场、点将台、上马石、跑马道、小白庙、子胥庙、伍相祠、古井等。目前,有三条上山线路:第一条,龙王庙-湘子庙-清水潭,就是南湖岕的方向,现在已通水泥路,原来的石板古道和众多古迹隐秘在山林中。第二条,南巷村上山,机耕路,经过一个水塘边,右侧上行。半小时后,急剧上升,只能扛车了。半山腰可以看见大石头台阶到山顶,松动而不完整,半小时到顶。沿着山脊的下方是一条防火道,好像是省界,也被杂草覆盖。山脊的上面全部被杂树林和棘刺占领,没有观赏价值,透过树林隐约看见水电站和天目湖。第三条,岗南林场上山方向,保留部分石板台阶,山顶也没有道路了。


路线地界:郎溪、溧阳沿途
风景指数:一星有路
可循指数:二星
强度指数:三星


(55)同官岭古道:又称南山古道,是一条江苏通往安徽的越境古道,古道顶即为同官岭。江苏那边是溧阳市南山景区、戴埠镇,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翻过同官岭有一条路进入安徽广德新杭镇境内。传说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从此小道通过,一路向南逃亡。一部分陪同的官员就定居在山岭的同官村,害怕回去遭到朱棣的迫害,在此落脚,全部改姓朱,因曾同朝为官,故此岭名为同官岭。附近的锅底山,是常州境内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541米,也是户外的成熟线路。


路线地界:溧阳、广德沿途
风景指数:三星有路
可循指数:四星
强度指数:三星


(56)天龙古道:这是一条已经迷失了很久的古径,这条古老而神秘的古道,曾经是多少徽人步入天堂的捷径,又曾有多少驴子想将它重新穿越。
古道本无名,只因为处在龙王山、天目山之间,所以在部分资深户外人口中便成了响亮的天龙古道;古道基本为石头铺衬,一头连接宁国毛坦村,横跨大叶洼山脊分赃坪,穿越过龙王山,至西天目主峰仙人顶;目前已知在大叶洼段部分保存完好,另在龙王山和仙人顶之间保存也相对完整。天目山为佛教护法神韦陀菩萨的道场,所以这条古道,在古时,实际上是宁国云梯和临安千洪一带百姓进香朝圣的一条古道。


路线地界:宁国、临安沿途
风景指数: 四星有路
可循指数:五星
强度指数:五星

(57~62)荆磡岭古道群(6条):自古, 安徽山里产的山货 ,翻过天目山脉的西段 由挑夫挑往浙江,进入杭州.再走水路。现今, 公路已取代了石板古道, 散布在此山区间如血管般的古道, 留给我们徒步爱好者追寻。家朋乡就是一片江南小镇的感觉,两边各种小店、饭店、户外客栈、鳞次栉比,很是热闹。镇上有古桥、古道、祠堂、楼亭等值得逛游,是过去绩溪进入浙江的重要中转站。家朋乡上去到梅干岭时,地势豁然开朗,眼前梯田在山坡上层叠延展,梯田和村庄相映成辉,这里现在是江南著名的油菜花摄影基地。

从家朋乡进入浙江杭州地界有六条古道,从南向北依次是:
山云岭古道、荆磡岭古道、长岗岭古道、松烟堂古道、峤岭古道、苦石岭古道。
其中,山云岭、荆磡岭、长岗岭、松烟堂四条古道均经荆州乡到达杭州。 峤岭古道和苦石岭古道是从家朋乡直接达到杭州临安市仁里村,再穿插到芦塘岭古道,继而到达杭州。
(1)、山云岭古道:
经家朋乡的梅干、松树岭过山云岭后与竹岭古道交汇,现已开通公路(即荆州公路),只保留了部分残段;(线路消失)
(2)、荆磡岭古道:
经家朋乡的苦竹干、岩下过荆磡岭,下岭后直达荆州乡政府所在地的上胡家,再从上胡家对面上浪广岭进入浙江杭州;
(3)、长岗岭古道:
经家朋乡磡头、方家村、过仙人庵的长岗岭到荆州乡的松烟堂,再经荆州乡的小九华直达浙江临安市的板桥乡;
(4)、松烟堂古道:
经家朋乡的党坑、何口舍村、上松烟堂岭与长岗岭古道交汇。
(5)、苦石岭古道:
先从宁国市的鸿门进入,再过苦石岭折回家朋乡水浪头到仁里村,苦石岭山口现在已有直通鸿门到仁里村的公路;(线路消失}
(6)、峤岭古道:
是家朋人过去到浙江最近,通行最频繁的古道,从磡头到仁里也不过20多华里的路程。古道从家朋乡磡头经和阳村的外大岭脚上峤岭(又称大岭),下岭后就是临安的仁里。峤岭山脊南北长4公里,主峰高尖海拔788米,南侧山口有岭径,长10余公里。由于这条古道是绩溪通往浙江的又一条重要古道,加上地势险峻,岭上又没有村落,解放前,峤岭皖浙交界处常有强盗出没,一些过往商人常常在此地被劫财害命。
路线地界:绩溪
风景指数:四星
可循指数:三星
强度指数:三星



               

e2b43d97795f65bde04aba0634f0254d.jpg (17.21 KB, 下载次数: 2)

e2b43d97795f65bde04aba0634f0254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21 06:52 , Processed in 0.7427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