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寻古探幽轩辕峰

[复制链接]

68

主题

68

帖子

20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18:34: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山轩辕峰

    轩辕峰,居黄山三十六大峰之列,它的由来与几千年前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修道的各种传说有关,因此,除奇险外,又蒙上了一层神奇而美丽的面纱。
    初夏时节,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在黄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春明的率领下,汇合在三口镇政府,组成了一个九人小分队,准备作一次探险旅游,此行的目的是攀轩辕峰、探神仙洞,寻访当年轩辕黄帝留下的足迹。
    我们的车停在夫子峰下的夫子山村,这是一个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小山村,因村前有座与轩辕峰遥遥相对的夫子峰而得名。源于黄山的紫云溪自南向北纵贯全村,村民们大多枕河而居。沿着紫云溪,拾阶而上,便进入了一个满目苍翠、鸟语花香、溪流淙淙的自然乐园。“神龟望山”、“九龙戏水”、“葫芦池”、“熊猫吃草”、“青龙潭”、“火龙潭”、“姐妹松”等等,一个个景点让人目不暇接。横跨在紫云溪上的麟趾桥,因桥形酷似麒麟脚印而得名,长10余米、宽5米,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再行不远,就到位于轩辕峰下的福固寺遗址了。
    福固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为黄山四大禅林之一,由月轮和尚创建,原名“轩辕古刹”,又名“黄帝庙”,后改名为“复古寺”。据唐代《周书异记》记载,古时轩辕黄帝要找个好地方修道成仙,丞相浮丘公便向他推荐说:“黟山云凝碧汉,气贯群山,神仙止焉。”,是采药炼丹、上升成仙的理想之地。于是,黄帝就率左右丞相容成子和浮丘公来到黟山,踏遍七十二峰,采得千百味中草药材,在炼丹台上炼了八个甲子,共480年,终于炼丹成仙,乘神龙登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农历6月17日,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下诏将黟山改名为黄山,意为黄帝之山。黄山区自古就有以“滚车会”的形式来纪念轩辕黄帝的民俗,宋代的《黄山图经》也曾记载黄山是“轩辕黄帝栖身之地”,由此可知,当年轩辕黄帝伐淮夷至江南,栖身黄山,是黄山历史文化的起源。“轩辕古刹”也正是为纪念轩辕黄帝而建造的,后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毁于兵火。光绪二十四年(1898),鄂僧能学重修大殿,太平县人胡继瑗手书“福固”寺额,始为今名。
    当年,福固寺背倚轩辕峰,右有飞龙峰,前有夫子峰,重峦叠峙,古木参天,修篁掩映,石径云深。每年逢6月19日观音诞辰举办庙会,6月17日、18日,来自境内四乡和徽、宁、池三府所属的善男信女入寺进香。18日夜,香客纷纷携手提灯,拾阶上行5华里,至轩辕峰神仙洞,在洞内观音神座前顶礼膜拜,求子祈福。如今,寺庙早已坍塌,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了,遗址占地约20多亩,大小基础12处,最大一处约4亩,乃是正殿。奇的是,寺前一方古老的旗杆石里居然长出一株翠竹,俊秀挺拔,似乎在用顽强的生命力昭示着古寺不灭的灵魂。
    徜徉于古寺废墟间,只见寺前千年古枫、百年榧树状如巨伞,依然郁郁葱葱、碧翠欲滴。不由让人生出些许感慨,岁月流逝,古雅幽深的福固寺已不复存在了,唯有这两株老树像饱经沧桑的老人,俯瞰芸芸众生,观大千世界,云卷云舒。微风拂过,树叶间发出喃喃絮语,似在向人们诉说古寺往日的兴盛和辉煌。
    离开福固寺遗址,走不多远就到送子桥头,此桥长9米、拱高6米、宽6米,似一道长虹横卧于紫云溪上。桥头有一大两小三座石屋,石墙、石柱、石几案,古朴凝重。几案上供着一尊瓷观音,据说当年这儿曾供有一尊晶莹剔透的玉观音,十分灵验,很多前来求子的人都能如愿,因此香火十分旺盛,送子桥的桥名也由此而来。
    小憩片刻,我们过了桥,开始攀登轩辕峰。此时,脚下的石阶变得异常陡峭,我们奋力向上攀登,沿途一步高一步,一景胜一景,“老鹰抓小鸡”、“小猴望崖”、“鼠尾峰”等景致藏在青峦叠翠间。向导告诉我们,这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黄山的2000多种植物,这儿都能寻到,常有外地学者慕名来此。幽静的山林中,有黄山杜鹃、鹅掌楸、枫香树、翠竹,有扎根于悬崖叠嶂间的龙须草、云雾草,还有百合花、金银花等各色野花散发着清香、点缀在青山绿树间,恰似一座天然植物园。各种树根盘根错节,虬曲多姿,有的似巨龙昂首,有的状如新疆姑娘发辫。每一株树根,都是一个造型奇特的天然盆景,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脚下的道路仿佛向上无限延伸到云端,我们的步履变得越来越沉重,忽然,右侧高高的山崖上,一丛亭亭玉立的野百合花跃入我们的视野中,那野百合在石壁间顽强地扎下根,挺直纤细的茎上绽放出一朵朵浅黄、淡紫的花儿,素洁端庄,高雅华贵,美得让人炫目、让人心动。她们像一只只小小的喇叭,正仰天吹奏着无声的乐章,激励我们勇敢前进。
    向导介绍说,上神仙洞一连要穿三个石洞,第一个名转身洞,第二个名仙道洞,第三个洞名夹身洞。一鼓作气,我们经撑腰石盘山而上,就到了转身洞,洞内石阶成45°角,约有30多级,既窄且陡,凡入洞者,沿阶上了一半便要转身朝另一个方向攀登,故名“转身洞”。自转身洞上行便是瞭望台,此台高约8米,站立台上,秀丽的山川景色尽收眼底。下瞭望台,继续前行,回首望去,在瞭望台东南下侧,一石猴抬头伸脖仰望石崖,故名“小猴望崖”。
    峰回路转,几经曲折,经仙道洞,再沿石阶继续向上行,洞洞螺旋上升,每出一洞,天地愈开,右拐即至“夹身洞”,一片巨石贴在岩壁上形成了狭窄的石缝,洞长约8米,高约3米,洞内下宽1米,上宽仅几十厘米,入洞时需侧身贴壁方能通过。相传观音菩萨为防邪念恶人玷污此圣洁之地而设,凡进此洞之人若心存恶念必被夹身于洞中,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穿过“夹身洞”,过一石栏,被誉为黄山奇洞之冠的“神仙洞”就在眼前了。相传这里曾是轩辕黄帝炼丹成仙之地,故名神仙洞。昂首洞额,便可见刻有“简默洞天”四字,相传为轩辕黄帝丞相容成子亲书,虽经漫长岁月,如今仍清晰可辨。洞深16.5米、高6.5米、宽3米,洞前额顶复有一椭圆形洞,圆滑透光,酷似狮子眼。人若爬上去,可近瞰夫子山前的田园风光,远眺九华卓秀、长江如带。洞内香案上供有一尊观音瓷像,香炉内留有一支支未燃尽的香。洞中紧靠石壁处,有一椭圆形水池,为流杯池。其水清冽,终年不竭。相传为观音菩萨享用。过去不少人前来朝拜求子,以手入池摸石,摸到长石兆男,摸到圆石兆女,据说很是灵验。
    走出洞外,俯瞰山下,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至此,我方才悟出“简默洞天”的深刻含意,这四个字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当年,轩辕黄帝遍访黄山七十二峰,终于挑选到这一方远离尘世喧嚣和世俗纷争、能洞察天地、修身养性的幽静之处,确实是独具慧眼。
    站在洞外,纵览身旁众山峰,透过缭绕的云雾,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见轩辕黄帝带领随从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征战至黄山。那思索着人类生命之谜的黄帝,仙袂飘飘,掠过黄山的沟沟壑壑;仙声琅琅,响彻黄山七十二峰。那飘香的丹炉中,流化出永不消逝的汉风唐韵,不灭的生命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与日月齐辉。
    告别神仙洞,我们开始踏上归途,但谁也不愿原路返回,于是,我们决定继续探险,继续追寻黄帝的足迹。下山的旅程是艰辛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路,我们只得手脚并用,依靠树木、藤条的帮助,从山崖上一点点往下滑。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仍然没到达终点,此时才知两位向导也没走过这条路,只好紧跟着向导小心翼翼地一边探路一边前行。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精疲力竭的我们终于到达谭家桥镇罗村碧山村民组境内。
    这是黄山东北麓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流传着诗仙李白以诗求白鹇的千古佳话。唐代曾有一位名叫胡晖的文学馆学士住在这儿,唐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游黄山时,曾专程到这里访问胡晖学士。胡晖家养有一对白鹇,是家鸡所孵,很驯服,呼其名能到人的掌中取食。白鹇是一种珍贵的飞禽,状若山鸡,体态优美,羽毛洁白而且有美丽的斑纹,唯爪与嘴鲜红,李白生平酷爱,可是没能得到。胡学士得知后愿意赠送,但唯求一诗相换。李白欣然命笔题了《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以作酬谢。诗曰:“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后人为了纪念李白到黄山访问胡晖这段轶事,特在村中建了一座太白书院,在李白村头问路处建了一座亭子叫“问余亭”。如今,尚留有书院和问余亭遗址,亭门旁石柱上留有“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机”石刻对联一副。
    告别披着夕阳余晖的小山村,我们回望身后,历史悠远的轩辕峰,以她独有的姿态静卧在民风古朴的村庄旁。愿她能以她的神秘与独特、以她的险峻与幽美,吸引更多的探险者与仰慕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9 23:29 , Processed in 0.55729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