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新与职业教育

[复制链接]

72

主题

73

帖子

21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0:0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新是徽州近代最早提倡职业教育,以期开发徽州的先进人士之一。原名英钦,光绪乙亥年(1875)生于婺源县东乡荷田村。十六岁中秀才,在家教私塾为生。二十岁那年,正值中日甲午战败之后,他迅速接受了维新图强的思想。其时,南通状元张謇辞官回乡,办实业,兴学校,影响远近。年青的方英钦,慕名而去,考进了南通师范,四年勤苦学习,毕业时以品学兼优,深得校长张謇的赏识,被选送日本弘文师范继续学教育。在日本学习期间,与华兴会黄兴过往甚密,遂剪辫易服,改名为新,字振民,寓维新图强之意。四年学成,又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之后,便被安徽优级师范聘为学监兼伦理学教员。方新认为维新图强,首在废八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总是鼓励学生学习数理化。他的同乡江植棠得他援助进了优级师范,便听从他的指导,学了博物,并得到他多方面的关怀,后来,江植棠一直把他视为恩师。

    辛亥革命成功,他十分兴奋。民国二年省厅在歙县创办省立五师(后改为二师),他与胡晋接奉命筹办,并任该校教务主任,由歙县搬至屯溪,又迁到万安。在创办最初的四五年里,他贡献最多。省立二师便奉张謇、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实行实用主义、经济教育主义的教育方针。认为师范毕业生虽然是教育家而非实业家,也应以“改良社会”、“提倡实业,振兴生产”为天职,因此从本科三年起,师范都要轮班选习农业、商业课。又学习日本,很重视理化博物课的教学,要学生自制标本,进行乡土地理历史的调查了解。省立二师还先后从南通聘请教师。博物农业教员孙克绳是南通农业学校毕业,继任汪谔,也是该校毕业;数学教员孙汇和,是南通师范毕业。省立二师很重视实习课,特从南通聘请葛祖贤来担任教育实习主任、教育教员兼附小主事。葛祖贤也是南通师范毕业,并任该校附小级任教员多年,对二师教育课与教育实习工作很有创立之功。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方新因病,离开二师。病愈后去南京高等师范校长室任秘书,当时南高校长江易园,也是婺源人,二人很有交谊。方新在省立二师时,一度曾代表江易园担任安徽教育会驻省会的驻办员。方新在南京,还常与陶行知、黄炎培交往,深受影响,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时,歙县省立三中校长徐承诂压制师生爱国运动,被驱逐出校。徽州旅宁同乡教育界人士陶行知、洪范五等推荐方新、胡晋接、胡培谐等在会上宣布,要革除“偏重文字,尚理论轻经验”的教育通病,提倡职业教育,“使次代国民之知识经验均齐发达,而养成其生产之能力及效劳人群之德性。”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省教育厅推行新学制,拟改省立二师专办后期师范,省立三中与四女师分别改男、女初级中学。方新除与胡晋接、程仲沂反复讨论,认为省厅此举,无助于徽州教育事业之发展,且多妨害。于是,共同拟定《徽属中等学校改行新学制事上教育厅长意见书》。书中指出开发徽州,必须培养农林矿业人才,而当前急务是培养测绘、土木等中技人才,筑公路、开交通。因此,建议在省立三中设高中文理科,便于学生升学,造就本地需要的高级矿业等方面的人才;又设职业班,造就当前急需的测绘、农林、土木工等。还建议四女师除设幼师与师范科外,并设女子职业班。虽经他们一再力争,终归无效。省立三中被改成为初级中学,后来又经旅宁同乡教育界人士一再交涉,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才又恢复高中,设立职业班的事终成泡影。民国十七年,省立三中又与省立二师合并,改在万安二师原址专设省立二中,方新解任离去,于“五四”之后接任三中校长,深得陶行知等的帮助,并从北京、南京聘请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同时,整顿校务,扩充设备,组织各科研究会,提倡白话文,推广拼音字母,学习新文化,提倡师生订阅《新青年》、《东方杂志》等进步报刊,宣传新思想,又加强学生会,提倡学生自治;在学生教育方面,不再提“忠”、“孝”等封建道德,侧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与智力”,着重学生“自治、待人、用物(经济)、治事”的修养,注重“知进并进”。因此,大开徽州教育界的新思想、新风气。“五四”以后,省立二师改变教育宗旨,企图以程朱理学与佛教来“挽救世道人心”,恰成鲜明的对比。

    方新离开三中,在省教育厅短期任事之后,到南京找到陶行知。陶行知正在创办晓庄师范,方新希望能在晓庄工作。陶行知对他说,在晓庄只有拿锄头、挑大粪的工作,你是不行的,还是回婺源去办教育吧。后来,陶行知推荐他回婺源任教育局长。他到任之后,把普及平民教育当头等大事,大力推行《平民千字课》。从本村元吉小学,到城东小学、城西小学宣传普及平民教育,走遍全县城乡,以在武口茶场与茶场小学的时间最长,成效也最显著。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江植棠在歙县创办徽州师范,便把自己的恩师请了来,主持教务工作。这时,方新虽已是近60岁的人了,而兴办职业教育开发徽师的初愿,始终未衰。次年,地方人士在屯溪隆阜办的新安乡村师范改为第十区农林实验中学,迁往高枧后,聘方新为名誉校长。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第十区农林实验中学改为商科,易名为徽属联立职业学校,方新这年63岁,出任校长。他亲自制定办学宗旨,鼓励师生自觉造就成为能抗战又能建设的两用人才,并经常倾听师生意见,研究学校应兴应革的事务,经过讨论后方始决定实行。方新十分关心家境贫寒的学生,且能尽力设法帮助。他非常注重学生健康,当时抗战时期,生活艰苦,他力争校外人士的支持,敦聘当地儒医严春生为义务校医,并每日亲自为厨房选配富于营养的蔬菜,“徽职”伙食遂为当时各校之冠。学校原有一台制茶机,还是茶务讲习所遗留下来的,他十分珍惜,总想把它利用起来,为地方上继续培养茶叶人才,以振兴茶业。有些单位想打这部机器的主意,都被他严辞拒绝了。方新多方设法要开办茶科职业班。1943年3月终于取得省农业厅支持,徽职附设茶科职业班。他以68岁高龄与师生一起开辟茶园,遵守劳动纪律,抱病工作,食难细嚼,终因操劳过度,心力交瘁,卧床不起。病危弥留之际,还时时探询茶科班的情况,当被告知“茶科班已经上课”时,他以微弱的声音说出一个“好”字,便闭目长逝了。可惜该茶科班,办的时间并不长。方新一生勤勤恳恳,从事教育工作,抱定兴办职业教育,为开发徽州而培养人才的志向,至死不渝。他关心学校,关心学生,生活俭朴,刻己奉公,努力实践着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最后以身殉职,死在创办茶科班的岗位上。在旧社会的他壮志难酬。建国后,在徽职原址建立的屯溪茶业学校,四十年来已为国家造就了成批成批的茶业人才,方老先生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徽州人每能得时代风气之先

    “正因为我乡山区粮食产量不足,我们徽州人一般都靠在城市里经商的家人,按时接济……所以离乡撇井,四出经商,对我们徽州人来说,实是经济上的必需。……由于长住大城市,我们徽州人在文化上和教育上,每能得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因此在中古以后,有些徽州学者,……他们之所以能在中国学术界占据较高的位置,都不是偶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5-18 06:10 , Processed in 1.7586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