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文] 烟雨孙王阁

[复制链接]

67

主题

67

帖子

20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19:4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似乎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思绪却依然滞留在那个雨天的午后。
那是春节后的某个午后,我打算去看望几个好朋友,却见窗外下起了雨,只好改变计划,去登临孙王阁。心想,这时候去登临孙王阁,或许别有一番情境吧!
说起这孙王阁,人们自然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腾王阁,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黄鹤楼……那么这孙王阁呢?虽然不能与这些名重天下的亭台阁楼相比肩,但它同样也有其独特而又深厚的人文历史。只不过,它一直尘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至于到了千年后的今天,才被拂去掩埋在它身上的岁月尘埃,让其重见天日。
走在漫漶的雨中,周围的事物被雨遮掩得十分模糊。说是节气已然入春,却看不到一点春的迹象。一向热闹非凡的广场、河边、小路……这时因为有雨的飘落,都显得十分的安宁与静谧,路边的草还是枯萎着枝干,像睡着的一样,河岸上那些人工种植的树木,就像是一根根雕塑,静默地立在那里,展开的枝条上都顶着一个透明的雨滴,像顶着一个充满生命的芽苞。有风的时候,那通透的水滴就会顷刻间落得无影无踪,倒是新年点燃的烟花气息还在湿寒的风中飘浮不散,仿佛也喜欢上了这郊外的雨意。
我看不到手中的雨伞这时候会像什么,但我清楚它一定像一片枯萎的荷叶,在清冷的雨中,一点点地往前游弋……一点点地接近河边的那座山。
孙王阁就坐落在这座山上。
这座山当地人都叫它太阳山。如果你没到过这山之前,只要听到这名字,你肯定会有暖乎乎的感觉。由不得你不想,是山上有一轮太阳,还是太阳就是从这里升起的?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虽说我在这座山城里生活了很多年,对它还说不上有多熟悉,但我每天傍晚都喜欢到新安江河畔散步,却似乎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景出现,尽管某个季节里,太阳偶尔也会从这座山上升出来,但太阳的故乡终归属于东方。正是因为不解,所以后来我散步的时候,就有意选择对岸村庄的路走,碰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打听,他们东一句西一句地说了许多,从他们的叙谈中,我得知这座山与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就是孙和。
在三国时期,如果孙和也算得上是人物的话,那是因为他是孙权的儿子。提及他,自然要提及另一些人。他的父亲孙权是一个,而且是重要的一个,还有他的七个兄弟,以及那位中郎贺齐将军。读过三国的人大概都知道一些,但更多的都是记录三国之间的大小战事,而对那些无足轻重的人自然是语焉不详。史书里也带过他几笔,是因为他当了几天的太子,但就是这个只当了几天太子的孙和,在他去世后,竟出人意料地被徽州后世所铭记,甚至供奉他为一方神灵,孙和庙曾一度香火旺盛,前来膜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仔细想想,究其缘由,自然跟他在世时所做的事有着很大关系。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为百姓做了一些事。有了这一点,不管你是什么人,后人都不会忘记你的功绩。孙和正是这样的一位深明大义而又能处处为民着想的太子,尽管他当太子的时间很短暂,但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却是个好君主。
这就是历史。
我来到山脚下,看到了两条通往山顶的路。一条较陡峭的,但距离近,另一条是环山而上,呈“Z”字型,距离长些,但较平缓。我想在山道上多看一看雨天的景致,平时都忙于生活,难得有这么几天的悠闲,便选择了环山而上的路走。
如果不是因为山上有座孙王阁,谁也不会涉足此地,更不知道这山上还有如此众多的松树。松树一年四季青翠欲滴,就是山上别的树叶凋零了,它也还是汪着一片生机。不过这里的松树看了令人痛惜,差不多每根树身上都被人用利器刮去一大块,白生生的,油汁如泪般地淌着,让人很担心它们未来的命运。新开的山道就在松树林里弯来绕去,在朦胧的烟雨中,像天上遗落下来的飘带。
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登上了孙王阁。
孙王阁是一座木制结构的塔型楼阁,高约十八米,三层,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台基高筑,青石雕栏,飞檐翘角,花格木窗,古色古香,幽雅厚重。放眼望去,群山如浪,万峰耸翠。滔滔的新安江水穿城而过,如银如练,两岸阡陌蜿蜒,楼宇幢幢。把楼阁建在这个地方,显然是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无论是造型还是气势,都无不体现了徽州独到的人文理念。
登上三楼,推窗而望,我突然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山谷里涌起的云雾飘飘渺渺,如梦如幻,把整座山都遮掩得忽隐忽现,使得孙王阁更加巍峨壮观,仿佛是一位威武的将军,把守着这出入徽州的要塞,呵护着这一方天地的安宁。
忽然,我感觉到,这云雾,就是当年那场战争的硝烟,这松涛,就是当年贺齐大将军率兵进攻山越的呐喊声。
是的,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数次兵燹。
公元208年,山越一带暴发了叛乱,以毛甘、金奇和陈仆等为部落首领,拼命抵抗吴兵入境,拒缴税捐,并不时对于吴国进行骚扰。为了巩固后方,孙权力派威武中郎将军贺齐率兵进剿。自古山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贺齐率兵数次攻打都未能平息下来,只得“屯兵于溪”(屯溪的地名也由此而来),经过数月的积极准备,采取挖掘坑道的方式,最终一举消灭了叛军。据说,当时斩杀七千多个叛军首级。贺齐也因此深得孙权的赏识,不仅亲自迎接他凯旋归来,而且还任命他为新都郡的太守,掌管一方军政大权。
在平息一方叛乱之后,孙权的三儿子孙和,也时常随亲友来往于徽州,当时孙和虽说年小,但聪明能干,协助贺齐一起治理地方事务。他大力倡导垦荒平地,发展农业生产,这对于巩固吴国政权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后来孙权立他为太子的重要原因。
然而,世事难料。自大太子孙登死后,吴国的内部开始了权利之争,史称“南鲁党争”。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病故,老二孙虑早死,只剩下五个儿子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和孙亮。按照传统惯例,孙和是理所当然的太子,孙权也予以了册封。但由于受全公主的诬陷,以及朝内派系纷争,孙权又以种种理由将孙和的太子之位废黜了,同时也赐予四子孙霸自死。太子相争的结果是七十多岁的孙权去世,死时瞳仁放得老大,不放自己身后皇位会落入何人之手。因为他去世前,清理了一些朝内大臣,最终年仅十一岁的最小儿子孙亮,还是登上了皇位。
这一年,是公元252年。
孙和被贬为南阳王,后迁徙长沙。孙权得知儿子孙和被贬的事实真相后,也曾想诏他回来,但一直遭到全公主的全力阻挡,孙权至死也未能挽回局面。孙权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的权利之争更为残酷。公元253年,孙和被宗室侍卫郎将军孙峻赐死,在接到谕令之前,他郁闷至极,突然想起了徽州,便借故来到了美丽的徽州,和一些地方官员外出巡视地方的农业生产。后来自知长沙是回不去了,回江东老家更是无望,无奈之下自杀身亡,死时只有30岁。但由于他生前为徽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死后,人们就把他葬在尤溪山上,并在山上修建庙宇,修建石狮和石象,以示纪念。
从此,这尤溪山也改叫太阳山。
但令人玩味的是,孙亮继任没多久,由于年幼无知,无法治理朝政。终于到了太平三年,即公元258年,在去建业的途中暴病身亡,由孙权的六儿子孙休继任。孙休当了皇帝后,他积极广开农田,轻其赋税,深得大臣和百姓的拥戴。据说原休宁县叫海阳县,就是因为与“休”字相忌讳,一些地方官员便将休宁县取名为海阳县。这里说的,当然是传说而已,史无可查,当不了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孙休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史料上大概也有所记载。就是今天,尤溪附近几个村庄里至今都留有孙氏后裔,还是当地的大户姓氏,据当地的一位名叫吕棠姜的老人说,很久以前溪东村有一座气派非凡的孙家大祠堂,其规模之宏大,绵延一里多长,无以可比……可惜这一切,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当今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弘扬历史文化,不断对其加以整理和挖掘,重建了这座气势雄伟的孙王阁,这无疑给这座山城,增添了一处既可观光休闲又可凭吊历史的胜地,也使我有幸登临其上,
走出楼阁,雨也停了,雾也散了,山也秀了。就在这时,我突然收到了一位来自外省著名作家发来的短信问候,一时间竟不知道如何回复是好,忽然间看到了孙王阁的城墙上写有一副对子,也不管它好不好,合不合适,当即就发给了他:
登高拾翠吟千句,
望远敲诗酒几盅。
毋庸置疑,收到我短信的那位作家朋友,一定会知道我在江南的某座楼阁寺庙里。其实,我也在想,但愿有那么一天,能和几位作家朋友一起相聚在这孙王阁上,或登高远望,或吟诗赏月,敞开胸怀,尽情地感受古徽州这片山水的无穷神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09:08 , Processed in 0.07431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